1、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时所放弃的价值最大的东西。
2、宏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别居民户与厂商决策。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式是个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的经济学分支。
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3、需求和需求量: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所愿意消费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几何意义是供给曲线上的一个点。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市场价格下所愿意消费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几何意义为一条曲线。
4、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相关物品的价格;(3)消费者收入水平;(4)预期的未来价格;(5)人口规模;(5)偏好。
5、供给量:指生产在某一价格下所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
几何意义是供给曲线上的一个点;
供给:生产者的各种可能价格下所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
在经济模型中的几何表现为一条供给曲线。
6、影响供给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技术状况;(3)生产要素的价格;(4)相关物品的价格;(5)预期的未来价格;(6)政府税收。
7、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与其市场供给相等时的价格,或者说,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其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供给(需求)量,称为均衡数量。
8、需求的价格弹性,计算题。
9、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改物品锁感到的满足。
10、无差异曲线:它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却是相同的。
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1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P41
1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P44
特点一: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特点二: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特点三: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越高
特点四: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13、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P47
14、预算约束线:会受收入和商品价格的影响。
P49
收入影响:平行向外移动
商品价格的影响:绕一点旋转
15、消费选择的最优点:P53(计算)
16、收入-消费曲线:P56
17、恩格尔曲线:P57
18正常物品与低档物品,积分商品(特殊的低档商品P64)
19、价格-消费曲线:P59
20、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P61
21、短期与长期:P71
23。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P73(画图)
2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P74
25、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P75
26、边际技术替代率:P77
27、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P79.计算
28、机会成本:P80
29、各种成本曲线:P83-87
30、长期总成本曲线:P87-88
31、完成竞争市场,利润最大化的条件:P95
32、完全垄断:P102。
计算
33、价格歧视:P105(了解)
34、外部性:P129。
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
益(或收益)或有害的影响带来的损失(或成本)都不是消费者或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时候,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第一种情况的外部性称为“正常外部性”,第二种情况的外部性称为“负外部性”。
35、P136。
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公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的物品。
自然垄断: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的物品。
36、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P137
37、P154。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某一既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但也可视研究的需要规定为一个季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或是这一国家(或地区)所有单位所创造的附加价值的总和。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产品产量的变化,以不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产生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名义GDP: 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
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变动既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
38、P160。
GDP=C+I+G+(X-M)
39、P161。
GDP和GNP之间的关系: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支出
40、P168。
两部门的平衡:
两部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条件为:C+S=C+I
储蓄等于投资,即S=I
三部门的平衡条件为:C+S+T=C+I+G
也可以表示为:S+T=I+G
四部门经济的平衡公式为:S+T+M=I+G+X
41、P175。
消费倾向于储蓄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MPC+MPS=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P174。
给消费函数可以推导出储蓄函数
42、IS曲线的推导:P179
43、P181。
货币的供给:货币的创造过程
44、P182货币的需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预防、投机性
45、P183。
LM曲线
46、P198。
财政政策:一般指的是斟酌处理的财政政策,即一国政府或者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或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也或者是为了使本国的国民收入达到更高的水平,有目的地通过对财政支出和政府税收的调节,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行为。
47、P200。
货币政策。
广义的货币政策主要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等)。
狭义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如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48、(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主要是通过减税、增加支出进而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财政分配方式。
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
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原来是平衡的,这一政策会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已经超过总供给,这一政策将使两者的差额进一步扩大。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抑制或压缩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它往往是在已经或将要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的趋势下采取的。
它的典型形式是通过财政盈余压缩政府支出规模。
因为财政支出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而财政盈余意味着将一部分社会总需求冻结不用,从而达到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