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AA、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B、形式上的等价交换与事实上的剥削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D、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2、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的特征是BA、劳动力存在于健康的人体内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C、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D、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CA、是逐渐消失的B、能发生价值增殖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4、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形式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在资本运动中的不同运动速度5、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是DA、利润率B、利息率C、年剩余价值率D、剩余价值率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D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结果8、工资的本质是B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D、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9、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DA、商品的价值B、商品的价格C、剩余价值率D、平均利润率10、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DA、商品贱买贵卖的差额B、从事商品销售的劳动创造的价值C、商品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D、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C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1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外在表现是BA.社会劳动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1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AA.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14、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AA.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15、在商品流通中,货币的作用是CA.能决定商品的价格,也能实现商品的价格B.能决定商品的价格,不能实现商品的价格C.不能决定商品的价格,只能实现商品的价格D.不能决定商品的价格,也不能实现商品的价格16、某地连续干旱,农民采取各种措施,如打深井,扩大灌溉面积等,保证蔬菜供应,但蔬菜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蔬菜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 CA.蔬菜价格放开B.蔬菜供不应求C.蔬菜价值增大D.蔬菜运费增加17、货币的本质是 CA.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B.价格标准C.一般等价物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8、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求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这是D A.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B.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D.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19、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B.整个经济生活陷入混乱C.生产急剧下降D.生产相对过剩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经济区别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有 ADA.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B.它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的社会劳动的矛盾C.它是依靠雇工经营的商品经济D.它的生产经营目的是谋取利润,使资本不断增值2、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是 ACA.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B. 价格上下波动,不能与价值相一致C.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D.价格和价格总是一致的3、抽象劳动是 ABCA.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历史范畴B.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C.劳动的社会属性D.生产商品的劳动4、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ABCD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价值是同质的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私有制商品经济存在的基本条件是ADA.存在社会分工B.存在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C.产品能优价出售D.生产资料和产品归私有所有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DE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形成新价值C、创造剩余价值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E、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BCDE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剩余价值E、增殖了预付资本的价值8、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BCEA、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都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B、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C、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范围不同而区分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E、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9、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ABCDEA、使商品数量增加,社会财富增多B、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降低价格C、增加剩余价值总额,使剩余价值率有提高趋势D、在业工人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但生活水平可以改善E、不可避免地形成相对过剩人口10、成本价格的形成CDEA、表明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B、揭示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C、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E、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11、资本循环时间中流通时间是指BDA.资本生产时间B.资本停留在流通阶段的时间C.资本周转时间D.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时间.销售商品的时间12、下列属于流动资本的有CDA.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的资本B.用于建立厂房的资本C.支付给原料供应商的资本D.支付给工人的工资13、下列选项中,正确理解资本本质的选项有ABCD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C.资本是一定社会阶段上存在的一种生产关系D.资本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14、资本主义企业使用的机器设备属于ACD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流动资本 C. 生产资本 D. 固定资本15、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制造厂生产用的钢铁属于AD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 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三、思考题1.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表现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具体化。
决定和制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各种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直到灭亡的整个过程。
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广大小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纷纷破产,沦为无产者。
这些无产者除了出卖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以外,没有其他生路。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两大阶级的矛盾贯串于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
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社会化的生产要求整个社会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只能在个别企业内部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无组织、无政府状态。
③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盲目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工业的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扩张,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却造成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
在资产阶级财富积累的同时,无产阶级的贫困也在积累(见无产阶级贫困化)。
市场的扩大赶不上生产的增长。
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简述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和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并给予分析、说明?一、划分的根据不同。
前者的划分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同;后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法不同。
二、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中的厂房、机器、装备等劳动资料属于固定资本,不变资本中的资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属于流动资本。
用于劳能源的可变资本也属于流动资本。
三、划分的目标不同。
前者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残余价值的真正起源;后者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局部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其它资本家为此目的开展竞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4.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5、剩余价值是怎么生产出来的?(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
(2)资本家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就使两者结合。
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同时转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其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