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让人民有信仰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多个层面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
5月4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一同纪念“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青年自觉养成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月30日,习总书记来到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与师生一同迎接“六一儿童节”,号召广大少年儿童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习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小资料】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习近平
一、缘由:当今中国需要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价值观的高度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乃至一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说明了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个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的确,在中国历史上,大凡天下归心、齐心协力、共创伟业之时,都会迎来太平盛世;相反,凡是思想混乱、价值颠倒、各行其是之时,都会造成天下大乱。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一些人价值观扭曲、道德冷漠,是非善恶不分、美丑荣辱不辨;一些人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责任缺失,唯利是图、制假售价、欺骗欺诈,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和谐。
人们对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改善社会风气、弘扬文明风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党中央确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正确方向,但仍然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提炼不够。
在进行深入调研、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
内核,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指向十分明确,是实实在在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应当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我们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确立了主心骨,竖起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内涵:当代中国发展的清晰价值坐标
所谓价值观,简单说来就是指人们对事物好坏的价值评判。
人们总是追求好的、有价值的东西,避免坏的、无价值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荣辱”“真假”“善恶”“美丑”等等,都是有关价值观的问题。
价值观有很多,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统摄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观。
所以,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
例如,西方人古代的核心价值观是神道价值观;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才倡导起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价值观。
古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四运动之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体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公正、公民诚信等成为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根据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而确立起来的,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
总书记说:“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当然,这三个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又相互交叉的内容,如国家建设要追求文明、和谐的目标,社会建设、个人成长同样要以此为目标;社会建设要坚持平等、公正原则,人与人之间处理也要以此为准则;个人之间要坚持诚信、有爱原则,作为国家和社会代表的政府、社会组织也同样要讲诚信、求善治。
同时,还应当看到,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排斥传统的忠孝廉节、仁义礼智等价值观。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它们之间应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一句话,应当历史地辩证地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刻地把握其要义及其深远意义。
三、践行:“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养成十分关心。
他说:“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养成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学四个方面下功夫。
所谓“勤学”,就是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只有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在专攻博览的基础上,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所谓“修德”,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
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
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
所谓“明辨”,就是要“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好的果实。
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要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把总钥匙,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
所谓“笃实”,就是要“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青年人尤其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练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只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朋友,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而要长久坚持。
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
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无论何时,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作者杨金海,为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