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糖饼教学法”—关于语文新式课堂教学法的调查探究前言:由一张“饼”的故事引发的思考菏泽第一中学是山东省西部地区中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急先锋之一,从几年前的“教学案一体化”到如今的“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位一体”,围绕着“自主、互动、优质、高效”这一新的课堂改革目标,菏泽一中对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探索。
一般而言,预习课教案侧重学生自主预习落实基础知识,展示课侧重展现学生提前预习的成果,反馈课侧重反映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把握。
目前,菏泽一中高一高二年级的语文课堂多发动学生去自己讲解课文,教师扮演课堂的引导者和总结者的角色。
在预习课上学生依据学案进行相关预习,展示课上展现自主学习的成果,反馈课上教师向学生提问质疑,学生亦将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反馈给教师。
从理论上而言,这种课堂教学结构清晰合理。
可是,以一个处于青春期理性不足、冲动有余每每三分钟热度的学生的自制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会不会出现因学生“不在意”而“吃不饱”的情况?而新的课堂模式下,老师怎样才能不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呢?实习点上一位有多年新式教学经验的优秀语文教师,针对纷纷涌来的质疑,讲述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与“饼”有关的故事:从前有个小孩子出名的懒,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由其母一手包管。
一日,其母有急事要回外婆家,路途遥远,来往最快也需三四天。
深知儿子性情的母亲花一整天的时间为儿子烙了张大饼,挖一个洞套在他的脖子上边,以方便其饿了就咬着吃,只动嘴不动手。
可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三天后其母返家,发现儿子已悲惨地饿死。
奇怪的是,那饼却还剩下大半。
原来,这个懒孩子只会吃嘴下边的那一块饼,竟没有想起来自己动手把饼转转。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无一例外地当成故事中的“懒孩子”,自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的“动手吃饭”能力;教师每每不得不整日操劳变成“辛勤的母亲”,忙里忙外急着把“饼”嚼碎用勺子“喂”给学生。
学生吃着教师进行过精心“半消化”的语文知识,觉得寥无滋味;教师则逐步被日复一日“异化”成为“知识粉碎机”,失去自身的“语文味”。
长此以往,学生看似顿顿“饱餐”,实则“消化不良”,易失去自身的“吸收营养”的能力。
学生一旦无人“喂养”,独自面对一张完整的“饼”时,不知从何下口,或者是吃完自己课上熟悉的那小块“饼”,就对着大半的课外之“饼”愁眉不展的发呆。
教师反复做着一张“饼”,磨着一张“饼”,也会产生“赶快退休”的教学疲倦感。
问题教学法,当今课堂教学最流行的教学法,可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快速启动其自主思考模式。
但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有的教师将无数个“饼”抛向学生,使学生应接不暇,走马观花般穿行于文本之中,对外部形式和内部内容都浅尝辄止,根本无法进行品尝回味;有的教师则是把一个“饼”切成N+1份,拎起薄薄的一片儿,提出的问题也剑走偏锋,如让学生仔细分析“饼的糖分含量和淀粉构成”,导致整堂课本末倒置,“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分解了语文的生命活力。
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是课堂教学变革。
课堂教学的变革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如此。
在教育创新的改革大潮中,“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人文语文”、“语文课堂生活化”等一大批富有建设性与实践意义的理论和观点纷纷涌现,并得到积极的响应。
为使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能在具体语文课堂中得到检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探索更新。
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既要展现语文生命的韵味,又要突出语文知识的活力。
当代语文课堂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方法呢?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深思的问题。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从学科气质、文本感知、课堂逻辑等方面讲,都在无意间呈现一种饼状模式,决非经典的传统线性或连环式教学法可简单取代。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出语文课堂深层的“甜味儿”,这种饼状教学方式,可姑且称其为“语文糖饼教学法”。
调查方法:(1)讨论法:与语文组的老师进行对语文教学的相关探讨。
(2)交谈法: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询问其心目中理想语文课的形态。
(3)个案调查分析法:对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取其教学法中精华。
调查地点: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高一·一部调查时间:2010年三月上旬至四月下旬调查目标: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的调查,进而对新式语文课堂教学法的分析探讨,并进行相应的理论阐发,用新式的教学法辅助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使教师在新教学思想中找对课堂教学的位置。
关键词:饼状气质饼状逻辑饼状课堂饼状素质正文:一、“糖饼教学法”的产生缘由及初步释义语文不同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之处,就在于其从学科本质上而言,是一门情感的科学。
从语文的日常语言性上看,它的确是情感表达的理论化产物;从语文的文本言语性上看,它又是规范严格的语法系统的结晶。
现代教学不可无法,这便要求语文教学“遵法讲情”,具体到课堂教学,则是一种带有语文学科“甜味儿”的“饼状教学法”。
其产生原因有下:(1)、语文学科的饼状气质与英语教学相比,同为语言类学科,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更多得体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中的民族思维之积淀。
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多是太极八卦图似的圆形模式,思考问题,讲述事件,每每先把四周的相关点依次铺排开来,形成环形背景圈,然后再回笔标明中心点。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因此中文表达上也具备“大圆套小圆”的同心圆结构——饼状结构。
就好比一张糖饼,做的时候先擀好面,再放糖馅儿;吃的时候先咬开面皮,再尝糖馅儿。
因此,语文学科受言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饼状气质”:语文具有宽广的泛化外延,语文文本的诞生与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条件,思想意识潮流、科学发展程度、自然生存环境都息息相关。
种种政治的、历史的、乃至自然的因素,成为作“面皮”的原材料,是语文学科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单单剩下文本本身这“糖馅儿”,就不是活生生的语文,语文是一张“完整的饼”,富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的饼”。
语文学科的饼状气质,要求语文教学散发出语文的生命气息:生活味,诗画味,书香味。
如讲授《烛之武退秦师》要把烛之武站在对方立场上条分缕析,委婉动人的游说艺术与当代社会言语表达的需要相结合,让古文具有学以致用的生活气息;赏析《春江花月夜》要把抽象的诗句还原为月光下流淌着的画面;而学习自读性散文《故都的秋》,要嗅出纸面下的书香气,感触作者优雅沉静的灵魂。
(2)、语文教学的饼状课堂虽然语文教学极需要以科学的精神引导课堂,以科学的理论优化课堂,但文科类教学不可以理科化、公式化,步骤化。
语文教学是有步骤和环节的,但没有绝对的“因为”、“所以”,这也决定了自然形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饼状的,文本的每一处,都可以是开头也可以是结尾。
“饼状课堂”的构成包括课前语文教师的备课,课堂的实践教学,课后的自主反思,三者缺一不可。
在备课时,教师要按照做“千层饼”的工艺去梳理对教学文本的理解:明确文本的层次,逐层找出讲课的重难点,力求精细全面,这好比做千层夹心饼,每一层面皮都裹一层糖馅。
授课时是逐层展现,还是集中“糖馅”,直指“糖心”,要根据课时安排和课文类型来随机应变。
一般而言,如《非攻》这样本身就说理递进清晰的议论文,适于按照文章的本身逻辑线索,层层揭示,辛辣讽刺间见“盗钩者诛,盗国者诸侯”的荒谬,对“不义之战”进行有力抨击,若直接问“此文体现出墨子怎样的思想”,反点金成铁。
又如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若对四节诗分而讲之,若对“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诗歌意象一一解读,如歌如泣的爱国深情也就被拆的支离破碎,不足以动人,此时则需把“糖馅”集中起来,一次性品尝。
课后反思,即反思本课如此讲解“火候”可到家,有没有半生不熟的层面,是不是把“面皮”当重点介绍给学生了,“糖馅”会不会“甜”过火了还是因为教学语言的不当使用直接“变味”了等从形式到内容的系列课堂教学问题。
课后能够发现问题的课堂,才是完整的“饼状课堂”。
“饼状课堂”应是一种“融情入理,适于文本”的课堂模式,因老师讲课风格的不同而变化万千。
(3)、语文课堂的饼状逻辑语文等人文学科的课堂,与理化等自然学科相比,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散漫”、“逻辑性不强”,貌似老师滔滔不绝一堂课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除去讲解分析扩展,并没有剩下什么东西,彼此之间又没有太直接的联系。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在何方呢?语文课堂逻辑是灵活的饼状逻辑。
每一个细微的逻辑切入点都可以引导整个课堂。
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导入语,或跟随课堂随机生成的精彩处把握课堂逻辑,每一条教学思路都如一条条半径,可以到达圆点。
教学文本摆在师生面前,如一张完整的糖饼,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咬到糖馅,自个品出滋味来,进而学会吃各种形状各异口味不同的糖饼,学习其制作糖饼的方法,产生自个制作糖饼的冲动。
因此,新式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把文本完好无缺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放开胆子去咬:饼太大,学生感到无从下口时,教师以设问的方式点一个突破口;学生钻牛角尖,不留神咬偏了,教师适时地进行下逻辑线引导;学生咀嚼文本的力度不够,离糖馅差那么一点,教师及时点拨下思路方法;学生对文本滋味的感知出现差异争论,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品尝,在多种思维的交织下,把握围绕教学中心的主要逻辑线。
例如讲授《老王》时,教师可以用“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那里看出”这一问题引导全篇讲解:老王为人处世的忠厚老实善良热心知恩图报,老王生活上的年老体衰病痛贫困孤独,不正是通过闲话散步知得老王的不幸,通过送冰,送默存看病,临终前一天送鸡蛋香油等看似平凡的小事体现底层劳动人民人格的光辉?学生提出送冰一事,就以送冰作为全篇的感知切入口,提出送鸡蛋香油一事,就从此处开始深挖。
饼状课堂逻辑,既然是随堂生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力求其深,不求其全。
如果学生已经从一个方面咬到“糖馅”,教师只需点明下从其他方向入口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没有必要再领着学生从别的方面再咬一遍。
高效课堂,就是要扩充有效教学的时间,根据课堂逻辑需要,消减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
(4)、语文教师的饼状素质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学科饼状气质的展现,语文教学饼状课堂的生成,语文课堂饼状逻辑的把握,归根到底,离不开语文教师自身饼状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语文教师多是语言文字文学类科班出身,文学功底较为扎实,可谓“文化人”。
当代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成为一名“语文人”。
“把课上出语文味儿”,看似简单的要求,在课堂上实践起来,却是艰难的。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形象,冷暖浓淡如流云舒展,点透梦中人,一堂课渡人亦渡己;语文老师的教学态度应谨慎严肃又潇洒自如,授业解惑中不失落英纷飞的书画情怀;语文老师的教学内容应有笃善的情思,自我的思考,瞬间的顿悟,让学生放歌痛饮,细嚼慢咽都“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