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填料塔分离效率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
(1) 了解系统表面张力对填料精馏塔效率的影响机理; (2) 测定甲酸–水系统在正、负系统范围的HETP 。
二 实验原理:
根据热力学分析,为使喷淋液能很好地润湿填料表面,在选择填料的材质时,要使固体的表面张力SV σ大于液体的表面张力LV σ。
然而有时虽已满足上述热力学条件,但液膜仍会破裂形成沟流,这是由于混合液中低沸组分与高沸组分表面张力不同,随着塔内传质传热的进行,形成表面张力梯度,造成填料表面液膜的破碎,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根据系统中组分表面张力的大小,可将二元精馏系统分为下列三类:
(1) 正系统:低沸组分的表面张力l σ较低,即h l σσ<。
当回流液下降时,液体的表面张力LV σ值逐渐增大。
(2) 负系统;与正系统相反,低沸组分的表面张力l σ较高,即h l σσ>。
因而回流液下降过程中表面张力LV σ逐渐减小。
(3) 中性系统:系统中低沸组分的表面张力与高沸组分的表面张力相近,即h l σσ≈,或两组分的挥发度差异甚小,使得回流液的表面张力值并不随着塔中的位置有多大变化。
在精馏操作中,由于传质与传热的结果,导致液膜表面不同区域的浓度或温度不均匀,使表面张力发生局部变化,形成表面张力梯度,从而引起表面层内液体的运动,产生Marangoni 效应。
这一效应可引起界面处的不稳定,形成旋涡;也会造成界面的切向和法向脉动,而这些脉动有时又会引起界面的局部破裂,因此由玛兰哥尼(Marangoni )效应引起的局部流体运动反过来又影响传热传质。
填料塔内,相际接触面积的大小取决于液膜的稳定性,若液膜不稳定,液膜破裂形成沟流,使相际接触面积减少。
由于液膜不均匀,传质也不均匀,液膜较薄的部分轻组分传出较多,重组分传入也较多,于是液膜薄的地方轻组分含量就比液膜厚的地方小,对正系统而言,如图2–29所示,由于轻组分的表面张力小于重组分,液膜薄的地方表面张力较大,而液膜
较厚部分的表面张力比较薄处小,表面张力差推动液体从较厚处流向较薄处,这样液膜修复,变得稳定。
对于负系统,则情况相反,在液膜较薄部分表面张力比液膜较厚部分的表面张力小,表面张力差使液体从较薄处流向较厚处,这样液膜被撕裂形成沟流。
实验证明,正、负系统在填料塔中具有不同的传质效率,
负系统的等板高度(HETP)可比正系统大一倍甚至一倍以上。
本实验使用的精馏系统为具有最高共沸点的甲酸-水系统。
试剂级的甲酸为含 85(Wt)%左右的水溶液,在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正系统和负系统实验时,必须将其浓度配制在正系统与负系统的范围内。
甲酸–水系统的共沸组成为:435.02 O H x ,而85(Wt)%甲酸的水溶液中含水量化为摩尔分率为0.3048,落在共沸点的左边,为正系统范围,水–甲酸系统的X –Y 图如图2所示。
其汽液平衡数据如下:
表1 甲酸-水汽液平衡数据
图1 表面张力梯度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图2 水–甲酸系统的x - y 图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表1 实验药品用量
实验分别在正系统与负系统的范围下进行,其步骤如下
(1)正系统:取85(wt)%的甲酸–水溶液,略加一些水,使入釜的甲酸–水溶液既处在正系统范围,又更接近共沸组成,使画理论板时不至于集中于图的左端。
(2)将配制的甲酸–水溶液加入塔釜,并加入沸石;
(3)打开冷却水,合上电源开关,由调压器控制塔釜的加热量与塔身的保温电流;
(4)本实验为全回流操作,待操作稳定后,才可用长针头注射器在上、下两个取样口取样分析;
(5)待正系统实验纪束后,按计算再加入一些水,使之进入负系统浓度范围,但加水量不宜过多,造成水的浓度过高,以画理论板时集中于图的右端。
(6)为保持正、负系统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进行实验,则应保持塔釜加热电压不变,塔身保温电流不变;以及塔顶冷却水量不变。
(7)同步骤(4),待操作稳定后,取样分析。
(8)实验结束,关闭电源及冷却水,待釜液冷却后倒入废液桶中。
(9)本实验采用0.1M NaOH标准溶液滴定分析。
四数据处理
将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列表
(0.1871-3.21*10^-3*46)/18/((0.1871-3.21*10^-3*46)/18+3.21*10^-3)=0.404
1-0.404=0.596
根据水–甲酸系统的汽液平衡数据,作出水-甲酸系统的y–x图;并在图上画出全回流时正、负系统的理论板数
正系统相应的HETP为;175mm 负系统相应的HETP为;3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