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
7、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8、系统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提出来的。
三、单选题1、最简单的系统至少具备(B)个组分。
A.1B.2C.3D.42、生态系统的小型消费者是指(D)。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细菌、真菌和放线菌3、除太阳辐射能,投入生态系统的其他能量称为()。
A.有机能.B.无机能C.辅助能.D.生物能4、“秸秆——平菇”食物链属于(C)。
A.捕食食物链B.寄生食物链C.腐食食物链D.混合食物链5、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A ).A.太阳辐射能B.植物化学能C.动物化学能D.风能四、简答题:1、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包括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层次(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结构(1)物种结构(2)时空结构(3)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1)能量流动(2)物质循环(3)信息传递4、农业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1)能量流动(2)物质循环(3)信息流(4)价值流第三章生物种群一、名词解释1、种群:2、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个生物种的个体总数叫做种群密度。
3、出生率:是指种群在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等方式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4、年龄结构: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6、性比7、迁入8、扩散9、密度调节10、行为调节11、生理调节12、生态对策13、互利共生14、偏利共生15、原始协作16、竞争17、捕食18、寄生19、化感作用20、生态密度二、填空1、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3种。
2、种群密度有粗密度和()之分。
3、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4、群落内种间关系正相互作用主要有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
三、单选题1、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种群压制另一生物种群,使其不能危害农作物,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A 负相互作用B 正相互作用C 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2、自然界中蒲公英的分布属于(A )。
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概率型3、固氮细菌和豆科植物根系之间构成(B)关系A.原始协同B.互利共生C.偏利共生D.寄生4、稻田养鱼是利用水稻与鱼之间的()。
A.偏利关系B.骗害关系C.种间关系D.互利关系四、简答题1、描述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方面?(1)种群大小和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4)种群的迁入和迁出2、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2)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遗传特征(4)邻接效应3、种群波动的原因有哪些?(1)非密度制约(2)密度制约4、种群的正相互作用有哪几种类型?(1)互利共生(2)偏利共生(3)原始协作第四章生物群落一、名词解释1、生物群落2、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并具有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3、物种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群落中的种的丰富度。
4、群落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
5、生态位二、填空1、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
2、群落垂直方向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
3、生物群落掩体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外因演替和(内因演替)。
4、从裸露的岩石表面开始的原生演替称为(旱生演替)。
5、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稳定群落,叫做()。
三、单选1、生物群落的演替从没有生物的地方开始称为(A)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正演替D逆演替2、生物群落的结构被称之为(D )。
A.形态结构B.生态结构C.营养结构D.松散结构3、森林生态系统土层肥沃是因为它有较多的(B)A 捕食食物链B 腐食生物链C 寄生食物链D 其它4、多度、盖度、频度等是描述群落中生物种类组成的(A )。
A.个体数量指标B.综合数量指标C.物种多样性D.物种丰富性四、简答题1、描述种的个体数量指标有哪些?2、生态位理论有哪些内容?3、旱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群落阶段(3)草本群落阶段(4)木本群落阶段4、水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环境因子1、生态因子2、生存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叫生存因子。
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的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5、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6、生态平衡7、最小因子定律8、耐性定律9、气候生态型9、土壤生态型10、生物生态型11、生态平衡失调12、趋同适应二、填空1、陆生植物中抗旱能力最小的是()。
2、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的分类单位。
3、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昼夜变化同步的现象称为(温周期现象)。
4、当水体营养过剩时,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大量繁殖,结果会导致(水体氧气不足、鱼类死亡)。
三、单选1、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叫(C )。
A.环境B.生态因子C.生存因子D.生态环境2、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称为( ).A.区域环境B.生境C.生态环境D.小环境3、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生存的环境的总称是(C)A 栖息地B 生物C 生物圈D 土壤圈4、水稻和陆稻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分化形成的( D )。
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四、简答题1、土壤生物有哪些生态作用?土壤生物有哪些生态作用?(1)促进土壤形成(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3)提高土壤质量(4)影响土壤覆盖层2、森林的生态作用有哪些?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有哪些?4、举例说明植物的生态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植物生态型可分为:气候生态型:如早稻与晚稻土壤生态型:如水稻与陆稻生物生态型:抗病虫与不抗病虫品种5、生态平衡失衡的标志有哪些?6、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有哪些?第六章能量流动一、名词解释1、食物链2、食物网3、人工辅助能:是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化肥、农业、饲料等一切辅助形式的能量。
4、腐食食物链:5、寄生食物链6、生态金字塔7、林德曼效率8、初级生产9、次级生产10、营养级11、数量金字塔12、能量金字塔二、填空1、地球上主要的水库是()。
2、利用昆虫趋光性的特点诱捕昆虫主要是利用()信息。
3、让蔬菜听音乐是利用(声)信息。
4、能量金字塔是用(能量)关系描述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5、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和()。
6、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绿色植物真实积累下来的能量或干物质量即为()。
7、“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污泥”指的是()。
8、农业上用秸秆、分辨生产沼气,是()作用。
9、.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绿色植物真实积累下来的能量或干物质量即为(净初级生产力)。
三、单项选择1、假如含有10000J的植物化学能草,在食物链“草→兔→狼”的能量传递过程中,依照林德曼定律,狼生物体所固定的能量是(C)。
A.10000J B.1000JC.100JD.10J2、下列属于初级产品的是(A )。
A.谷、豆、菜B.谷、豆、肉C.肉、蛋、皮D.谷、豆、蛋3、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 A )。
A.太阳辐射能B.植物化学能C.动物化学能D.光合作用能4、在人多地少地区,加上资金缺乏,人民的膳食结构应该(B)。
A.肉食为主,素食为辅B.肉食为辅,素食为主C.肉食和素食为辅四、简答题1、食物链有哪几种类型?2、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有哪些?3、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4、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能流的调控途径第七章物质循环一、名词解释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地质大循环:3、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的化学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分解者的作用再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的物质循环4、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
5、流6、生物量7、现存量8、周转率9、周转期10、循环效率11、温室效应12、生物浓缩二、填空1、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导致大气温度上升,这种现象称为()。
2、碳和二氧化碳的储存库分别是(岩石圈、大气圈)。
3、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的有毒物质可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
4、水分循环的形式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三、单选1、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循环的时(D)A 氮B 氯C 水D 磷2、对磷钾类资源要节约、合理利用,是因为它的循环属于(A)A 沉积型B 气相型C中间型 D 其他3、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A)A 氮B磷C钾D锌4、钾损失的主要形式为(B)A、挥发B、淋溶C、固定D、其他四、简答题1、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有那些?2、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的来源有哪些?3、农业中磷的主要来源及其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