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以教材“数学阅读”或“数学活动”为背景的命题实践与思考
以教材“数学阅读”或“数学活动”为背景的命题实践与思考
温度x/oC 植物高度增长量y/mm
6
1 4 2 41 O -2 -4
2014年7月
次函数解析式并利用解析式求最值的全过程后,可以体 会整个过程包含的模型思想.还有,在第(6)问求解析式 时,要从表格中众多“数组”里灵活选择,这将会影响运 算的繁简程度;第(7)问的求解需要结合题目“标签”注 明“当温度越适合时,植物高度增长量越大”的提示,不 然可能会难理解“最适合的温度”这个设问指向.
例5
(苏科版八上教材第69页数学活动“折纸与证
明”改编)同学们,折纸中有很大的学问.在一张长方形 ABCD纸片中,AD=25cm,AB=20cm,现将这张纸片按如 下列图示方式折叠,分别解答下列三个问题: (1)如图3,沿4E折叠,使得点B落在边AD的F点处,
猜想四边形ABE腥什么四边形,说明猜想的理由,并求
2.关注解题过程.引领教学
构造图形是解决几何问题的灵魂,良好的作图能 力,可以开拓一个人的解题思路.由于近几年各地中考 中,考查学生几何构图能力的试题偏少,即使有,也只是 简单地添加辅助线,同时《课标(201 1年版)》中对尺规作 图的要求也不高,使很多学生、老师不重视几何作图的 训练,致使学生的几何作图能力较差,不知道怎么作图, 作错图,甚至作不出图形,这成为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 本题在问题的设置上特别注重了该方面的考查,除了问 题(1)可以直接使用原题的几何图形外,问题(2)中的两 个问题的解决,首先都需要构造合适的几何图形,如果 没有良好的几何作图能力,是很难顺利解决本题的.相 信通过本题,一定能引起老师、学生对几何构图能力的 重视,从而改变今后教与学的方式.
A 6.5
(人教八下教材第35页,阅读与思考,改编)大
家见过形虫Hx+y=z这样的三元一次方程,并且知道数对
图1
f戈=3,
中运算太繁,并想到了一种不同的解法.你知道他想到
{v=4,就是适合该方程的一个正整数解.法国数学家费
lz=7,
马早在17世纪还研究过形如戈2+俨≈2的方程. (1)请写出方程“戈2+y2≈2”的两个正整数解: (2)在研究直角三角形和勾股数组时, 小维同学发现:对于最小边是偶数边时,三边分别 是:2n,n2—1,//,2+1; 小尔同学发现:对于最小边是奇数边时,三边分别 是:2n+l,2n2+2n,2n2+2n+1. 请验证小维、小尔同学的发现.
(1)设长方体的高为Nero,则长为——cm,宽为
cm;(用含戈的式子表示) (2)求这个水槽的容积; (3)如果用百锈钢制作该长方体,则用料至少要多
少平方厘米? (4)从装满水的水槽中倒出三分之一的水后,水位 还有多高? 命题立意:这道题主要是运算量偏大,在班上练习 时,看到有些学生算得愁眉苦脸的,主要是基于中科院 李文林研究员的观点:“统观数学的历史将会发现,数学 的发展包括了两大主要活动,即创造算法(特别是与解 方程相关的算法)、实施算法,论证推理、证明定理,相应 地形成了数学发展史上的两大主要倾向(或两大主流): 算法倾向、演绎倾向.数学思维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上述 特征,简言之,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算”,构造算 法,实施算法;“证”,论证推理,证明定理j
由于教材上的“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数学实 验”等素材往往有拓展学生视野的教育价值,所以如何 兼顾“眼前利益”(坦率地说,学生会面临很多应试),选 择重视四基的巩固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如上文例2、例4, 我们都重视了双基的训练,也是想引导学生在研习教材 阅读素材时,仍然不能丢掉数学上的基本功.而这些基 本功的扎实也恰恰是继续向上攀登的保证.
2.夯实四基.兼顾眼前利益
参考方献:
1.肖世兵.一道中考原创填空压轴题的命制与感悟 [J].中学数学(下),2013(5). 2.仲立群.陈耀忠.2012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评 析及教学启示『J].中学数学教学,2012(6).
3.顾晓东.对2013年安徽省中考试卷第23题的试题
特色分析及品味[J].中学数学(下),2013(8).圃
圜磁P G翦:
图3 图4 图5
命题立意:这道试题通过对课本折纸活动的近一步 的拓展,突出学生对折纸活动中不变关系(边,角,面积 等相等)的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测量猜想出第(1)问的四 边形,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的正确性,体现数学的 归纳与演绎的结合.第(2)问设置与三等分角的数学史, 突出了折纸的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第(3)问是在 前两问特殊位置的基础上推广到更一般的位置,体现数 学的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三问都考查了对折痕的长 度求解,但难度是递升的,方法也是多元的.较好地考查 了学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
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往往不像新知教
学一样有例题、练习和习题等栏目,有些初任教师带领 学生学习时常常出现“噢,同学们这是一个‘阅读理解’ (数学活动),你们课后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阅读,我们 往后直接到习题……”本文将展示笔者近期由人教版、 苏科版教材中“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等背景材料出 发设计的命题案例,并给出命题立意,以期得到教师的
初中版十’?擞-7
万方数据
47
警‰幽
(3)阅读:“勾股数组”也称“毕达哥拉斯数组”,即设 m,n是正整数,那么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戈=m2一 n2;另一条直角边_y=2mn;斜边名=m2+nj 试利用上面的“通式”分析(33,56,65)是否为“勾股 数组”? 命题立意:这道题的创意来自文3中的一个题例,结 合教材“阅读与思考”进行了改编和深化.其中第(2)、 (3)问是勾股数组的三种不同的通式;值得一说的是,第 (2)问中“小维”“小尔”的谐音是“维尔斯”(最终攻克费 马大定理的英国数学家安德鲁・维尔斯). 例4(人教九上教材,二次函数部分选学内容.“实 验与探究”,改编)生物学家为了 推测最适合某种珍奇植物生长 的温度时,将这种植物分别放在 不同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 间后,测试出这种植物高度的增 长情况(如下表)
其折痕4 E的长. (2)用尺轨三等分任意角是数学中的一大难题,但 我们可以用“折纸法”把一个直角三等分.如图4,将一矩 形纸片A BCD对折,册为折痕,继续沿过点4的直线4 E对
折,使点B落在加上得到点G,则4E、AG就把/_BAD三等
-6
24 —8 1
分了,请你写出它的推理过程,并求其折痕4E的长. (3)如图5,沿EF折纸,使得点B落到点D处,求折痕 EF的长.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如何在考试中考查 “看不见、摸不到”的活动过程呢?本题不仅关注学习的 结果,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本题其实是o 0上关于点 B、D的滑动角,根据滑动角位置的变化设计了三个问 题,各问题层次分明,逐级递进,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变 考试过程为学习、研究的过程.学生在解决这一系列问
题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作图、观察、证明、猜想
例3
2]
关注,深研课本资源 一、命题案例
例1【阅读理解】 “海伦(Heron)公式”: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 别为血,6,c,设p=—a+_b+一c,则三角形的面积5=
、佰万习面二万万可.
【问题解决】 (1)如图1,在AABC 中,BC=2.5,AC--6,AB= 6.5.请用“海伦公式”求 AABC的面积. (2)小怡同学认(1) 了什么方法?请写出来. (3)将(1)中的AABC沿一边翻折,求得到的四边形 的对角线的长. 命题立意:该题受到夏盛亮老师文1的影响,但是新 增了第(3)问,笔者在班上训练后,学生在10分钟内成功 突破的只有2人,而且表达零乱,分类不清.主要问题是 理解题意出错或偏离方向,正如作文偏题一样.可见概 念教学是很重要的,此外,所谓的数学上的大容量阅读 理解题的难度似乎在阅读,其实“小容量”阅读题也是有
3.链接数学史话.拓展学生视野
参考文献:
1.夏盛亮.引导回归教材.倡导开放教学——一次县
级期末卷的命题取向分析[J].中学数学(下),2014(1).
数学史表明,数学的发展离不开生活中的问题.应 该说,生活中的很多问分支、新工具的出现, 又帮助人们解决了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例4的教育价值
等数学活动方面的能力,有效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过程性目标的考查.从而促使教师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重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经历知识 的发生、发展及运用过程,启发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和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及经验,不断提升数学能 力.通过一个或多个动点引起图形变化的动态几何问 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经常遇到,在教学中如何让 学生在动中求静,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如何更好 地理解基本图形的教学功1H…a?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立足 课标,夯实基础,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 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些问题都会促使教师不断地深入研 (上接第48页)“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等素材进行开 发利用,既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引领,希望学生要重视 教材的研习;此外,还要追求一种深刻理解,即追求教材 上这些素材与单元教学内容的关联.
48
当前随着网络搜集试题的方便,教辅资料的泛滥, 学案、导学案的“流行”,教学设计也好、阶段命题也 罢,似乎将教材丢在一边.特别是九年级下学期进入所 谓的中考复习之后,很多学生桌子上全部摆放着教辅 资料、试题集,反而教材、课本无处觅身.我们坚持从 教材出发,而且选择不少老师容易忽视的(下转第51页)
能是戈的——(填“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
线,请同学们在图2所示的坐标系中下完成;
Y。
(5)为了检验上述猜想,可以建立坐标系,描点、连
()
j
一
一
二、命题思考
1.重视教材。追求深刻理解
一
图2
(6)经过猜想、画图,我们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近似地 表示出y与戈之间是函数关系,试求Y与戈之间的二次函数 解析式; (7)现在,同学们能否进一步推测最适合这种植物 生长的温度,并说明理由. 命题立意:这道题引导学生经历猜想、画图、确定二
2014年7月
命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