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忙趁东风放纸鸢一、教材分析:放风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并不陌生。
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放风筝,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定很感兴趣。
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搜集资料时还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教师需提重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傲好课前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喜欢放风筝,感受春天里做游戏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风筝的文化,学会做风车、放风筝。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制作风车和放风筝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有关风筝的文化,学会做风车、放风筝。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风筝的文化,学会做风车、放风筝。
四、教学过程:1、激趣引入(1)师:同学们,老师有个谜语,你们来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谜底)(2)师:同学们猜的非常好,谜底就是风车和风筝。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风车转风筝飞”。
(3)板书课题:风车转风筝飞。
2、主体探究活动活动一:小风车我会做师:老师跟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常常玩风乍玩得不亦乐乎。
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一个地方被称为“风车王国”,你们想去看一看吗?(1)欣赏“风车王国—荷兰”的相关视频,了解风车的作用和原理。
(2)欣赏制作好的风车。
(3)制作风车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制作。
(4)每个同学完成 1 个风车作品。
(5)全班展示自己制作的风车,评选最佳作品。
活动二:风筝知识我知道(1)课件播放风筝的起源,学生谈感受,知道风筝最初的作用。
(2)了解现代风筝的作用。
(3)课件播放潍坊风筝节,学生看后谈感受。
(4)课件展示教科书第 24 页风筝图,并补充各式各样的风筝。
活动三:放飞风筝我能行(1)师:播放放风筝的视频,学生看后交流。
(2)教师和学生整理放风筝的要领。
①起飞 a、起飞前先要弄清风的方向。
提线者是逆风而立,风筝是迎风而飘,若弄错了位置,任你如何用力,风筝也无法起飞。
b、跑步与放线:最好有一人帮忙高举风筝,并且拖长风筝线十米至二三十米之间,等待阵风一至,迅速将风筝松开(不必向上掷出),放线者必须徐徐奔跑,使风筝慢慢升起。
②操纵 a、风筝稍升起后,如果场地宽敞,可边跑边放线,直至风筝升起相当高度而无下坠趋向,起飞过程方告成功。
b、把握放线或撤线时机—当风力不继时必须频频快速川力向后撤线,给予人力的加风。
如感觉风筝线稍重即刻把握时机放线,如感觉减轻则应停止放线,如风筝有下降的趋势,需迅速收回一部分风筝线,直至风筝能在天空挺住不坠,起飞工作方算圆满达成。
③收回风筝 a、收回风筝比较容易,只要避免收线过急即可,因为当收线时,风筝线与地面所呈角度愈来愈大,收线过急风筝则有向前俯冲跌落之危险。
b、其次在收线时,要尽量退至距离树木较远的地方,以免风筝降下挂在树梢尖端。
(3)班内两人一组练习动作。
3、回顾总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风车的做法,同学们都学会了吗?刚才我们还学习了放飞风筝的方法,只要同学们勤加练习,就一定能把风筝放得很高。
4、课外拓展师:春天里还能做哪些有趣的游戏呢?生:跑步、跳绳、跳皮筋、打羽毛球、踢毽子、捉迷藏、捉蚂蚱?师:加强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
现在,让我们带着做好的风车,拿上美丽的风筝一起去操场玩耍吧!五、板书设计:忙趁东风放纸鸢起飞——操纵——收回第二课年年端午粽叶香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来源、习俗以及关于端午诗词歌谣有更全面的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分析、整理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觉、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活动过程:一、引出课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
(板书课题)有谁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那你们都想了解端午节什么知识呢?二、小组汇报1、师导语:上节课,老师要求同学们按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去收集整理一些有关端午节的资料,老师将根据你们收集情况为你们小组加分,下面就请各小组为我们介绍吧!2.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3.迎涛神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尸首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扔到钱塘江中,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师评价:(略)师问:你们是去哪里收集这些材料呢?2、师导语:同学们,传说异彩纷呈,那么古往今来的人们又是怎样欢度这一节日的呢?下面请整理端午节的习俗的小组为我们介绍。
3、师:还有其它习俗吗?师导语:说到吃粽子,我们知道这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有哪组收集这方面资料的吗?三、知识竟答(课件)规则:1 听完老师说完题目才能举手。
2 答对的给你们小组加一分,答错不得分。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你们都了解到哪些知识?第三课小小玩具大智慧教学活动目标:1、了解七巧板的特点,尝试用简单材料并运用基本的画和剪的方法自己制作七巧板。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动手制作——体验乐趣,感受七巧板的魅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及动手制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喜爱,培养他们善于思考、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探究热情。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玩具,它由七块不同颜色的图形组成,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生:七巧板)2、师:对,这就是七巧板,也叫智慧板。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拼板玩具。
别看七巧板只有七块小小的图形,但它却像魔术一样千变万化,无比神奇。
只要遇到一个聪明的魔术师,它就会被拼出很多奇妙有趣的图形。
比如各种不同形态的人物、动物、建筑物等。
(接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快速示范拼出 2 种图形)3、师:看,神奇吧!下面就让我们以魔术师的身份走进七巧板的世界去大展身手吧!(板书课题“小图形,大智慧”)二、探究路:1、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七巧板由七部分组成,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说出这七部分都是什么图形吗?2、教师展示一些用七巧板拼摆的图案,让学生说说这些作品是什么。
3、各小组成员讨论拼摆的方法并设计作品。
三、交流厅:1、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拼摆出更多的图案。
2、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拼摆出更多的图案。
四、操作室:1、活动——制作我的七巧板(1)教师组织学生依照教材 31 页画格、剪裁,制作七巧板。
(2)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
2、小图形中的大智慧(1)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 32 页提供的图案用自制的七巧板拼摆,也可以根据实际能力创新。
(2)学生用自制的多副七巧板拼摆各种图案。
五、瞭望窗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七巧板的知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六、评价阶段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和互评。
七、反思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了七巧板的特点,尝试了七巧板的制作方法,感受了七巧板的神奇魅力,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尝试和创新的意识。
第四课世代相传百家姓活动目的:1.学生认识全班同学的姓,学习识字,增加识字量,了解有关百家姓的一些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学生知识面。
初步学习搜集和运用信息,和别人交流信息。
活动重点:让学生认识自己班上同学的姓,了解有关百家姓的一些知识,了解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学习方法与过程。
活动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是本课难点。
教学总过程:一、准备阶段(一课时)教学内容:1.激发学生对自己姓什么这个问题感兴趣。
2.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确定探究内容。
3.根据探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组内分工。
4.指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数学老师姓 XX,美术老师姓 XX,我姓 XX。
你们也有各自不同的或相同的姓,请大家介绍自己姓什么吧!教师随机板书学生介绍的姓,让学生自己教读黑板上的姓,让全班同学认识这些姓。
对你们自己的姓想知道些什么,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设计理念:用学生自己的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去思考,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身边事物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话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归纳出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自己跟谁姓?2.自己姓的来历?3.有关姓的趣事。
(三)寻求探究方法既然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哪你们该怎么办呢?(众说纷纭)老师归纳出可行的办法提出建议:1.请相同姓的同学分为一组,进行商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2.回去问家长,不懂就问长智慧!3.上网查资料,勤动手,万事解决不用!以上方法进行综合使用效果最好。
(设计理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尝试解决问题1.每个同学都用上面三种方法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姓进行分组,同姓的分在一起确定组长。
3.指导组长根据同学的特长分工。
(出示要求:组长负责召集全体组员,安排具体工作;每组有资料收集员、资料整理员、成果汇报负责人等;做到每个组员有事做。
)(五)布置探究作业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任务搜集相关资料。
二、搜集整理阶段(两课时)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根据内容来分类搜集整理资料;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时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3.根据学生资料内容,帮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展示成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经过辛勤的劳动,我们有了丰收的成果。
(二)学习方法 1.出示资料筛选标准(是否与提出的问题有关。
)2.教师以“王”这个姓为例教会学生如何筛选资料。
(1)“王”姓的来历?(2)有关王姓的趣事。
要求:选择的资料必须与问题有直接关系,资料的排列要归类,要有序。
(三)筛选资料(小组讨论,共同决定。
)(四)形成观点以“王”姓为例指导学生找出前面提出探究问题的答案。
(五)作业布置利用课余时间修改并完善本组的探究出的答案。
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搜集整理资料,我想同学们一定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们一起来把答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准备吧。
(二)提示表达方法把答案分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让学生创新表达方式。
(用连环画、文字、讲演、小报等方式)(三)形成成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自己组的成果。
(设计理念:对于儿童来说,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是他们的个性展现,能充分体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三、汇报阶段(一课时)教学内容:1.分探究小组汇报成果;2.注重对学生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开展了“百家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同学们通过提出问题、访问、上网查询等方法,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二)展示交流1.给出展示要求:讲清楚探究的问题及得到的答案,听的同学要专心,适时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自己的建议。
2.现在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并指派一名同学担任“修改意见记录员”记录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