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

2017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


真题示例
[2007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 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穿”在文中有“穿行”之意,“数”即 “数数”。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穿”字形 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 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第二步:具体分析
表达了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感受。
第三步:点明作用
②宾语放在主谓之间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突出“湿”“寒”二字,就凸现了 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 的痴情形象。
3、状语倒装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
第三步:点明作用
(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这句诗写出了雨过天晴,山色变得苍翠的景 象。
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声律的需要
2、宾语前置
①宾语放到主语位置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 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 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这这首句描绘了钟声在苍翠的暮色中响起的情 景。
第一步:解释句意
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荡漾山林、经 久不息的钟声,来衬托山林静谧的气氛;从色 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用“连” 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 此沟通起来。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之炼字炼句篇
• 思考: 古代诗人一般都 注重在哪些字上下功 夫呢?也就是说诗人炼 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 词语?
分析归纳:
一、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 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巧用动词,可使 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
词》王之涣) 这里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 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第一步:解释句意
一个“骤”字,写出了暴雨来得快,也去得 快。 由“雨”到“晴”到“山绿”,细致生 动地写出了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第二步:具体分析
表达了牧童因雨过天晴而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三步:点明作用
(2012·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 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 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 前村深夜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 “数”改为“一”,与题目“早梅”契合。
四、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
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 — —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加生 动形象。 1、叠韵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者 起强调作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句意
简洁地解释句子的大概意思。
第二步:具体分析
结合整首诗(词、曲),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 关键字词等方面细致分析诗(词、曲)的巧妙之处 和深刻内涵。
指出诗(词、曲)句在整首诗(词、曲)中所 表达的感情、营造的氛围或揭示的哲理 表述模板: 这句诗写出了…………, (解释句意) 通过运用……手法,描绘了……, (具体分析) 表达了作者(主人公)……思想感情。(点明作用)
2、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 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 沙》李煜)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 甫)
3、表颜色的词 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 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 捷 ) *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 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 轼牵连,累遭贬谪。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这句诗写出了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 (第一步:解释句意)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 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 一个“出”字, 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 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 合的画面。 (第二步:具体分析) 表达了作者对嵩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寄寓着 作者的理想追求 (第三步:点明作用)
• 2009年郑州第一次质量预测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登快哉亭 陈师道 • 城与清江曲,采流乱石间。 •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 (1)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 答: “隐”“依”。(1分,只答出一个不给分) “隐”“依”二字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或“比拟”) 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 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的景象,富有情趣。 (2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登岳阳楼》杜甫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写出了洞庭湖波涌 浩瀚。
二、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 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
(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问题】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 “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 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 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 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 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词写出了早上的云气散开了,山腰变得很细了;头天 夜里的雨水注满了溪水,溪水变宽了的山林景色。 这两句词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瘦”字形象 地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并侧面写出晓云弥漫时山 峰的壮阔;“肥”形象地写出一场夜雨后水面的宽阔,又侧面 写出下雨之前谷溪的窄浅。
第一步:解释句意
第二步:具体分析
此处巧用比拟,生动形象,造语新颖、简约,意涵丰富隽永。
第三步:点明作用
(2013·湖北卷)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雨》杜甫) “细”字细密缠绵,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 特征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三、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 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 趣味。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诨)

未必只望一眼,愁又怎能以“万里”计。但对比 中有夸张,增添了表现力,把思乡之愁写得极富感 染力。
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
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
力和感染力。
题型二:炼句型
题型概说
一、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 的语句
二、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三、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
一、炼主旨句、具有隐含 信息的语句
【答题思路】 1、简析句意 2、结合文意赏析 3、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 主旨、情感
疏影横斜清浅水,暗香浮动黄昏月。 水和月的特点得到突出,以此来衬 托梅的姿态神韵。
(二)省略句 这是由诗歌的凝练所致。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 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样, 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犹如老朋 友惜别之情。
• 五、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 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中国古代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 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 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 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键词,甚至成为一首 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一)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二、赏析类题 答题步骤: (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 诗眼或写法)简析。 (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