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形态学(ZLN)一、名词:鱼的定义:指一群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它们通常用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用鳍协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鱼类体被鳞片,鳔大都存在。
侧线鳞(鳞式):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咽齿(齿式):着生在鳃弓上的,称为咽齿。
P 76鳍式:鱼类的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特别是背鳍和臀鳍,是鱼类分类学上的主要依据之一,常要记载其数目,即鳍式。
P 21膜骨:在膜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直接骨化而成,中间越过软骨阶段,所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软骨化骨:由软骨直接骨化而来,这位骨骼称为软骨化骨。
软条:鳞质鳍条可分成末端分支而本身柔软,且分成多节的分支鳍条,及末端不分支而本身柔软,且分成多节的不分支鳍条。
这两种鳍条统称为软条。
真骨鱼类:硬骨鱼纲、辐鳍亚纲中除了软骨硬鳞下纲和全骨鱼下纲以外的的其他鱼类,它包括绝大多数现生鱼类。
性逆转:在同一个体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现不同的性别,通常首先出现雌性,即第一次性成熟时为全雌,以后全为雄性,如石斑鱼、黄鳝先雌后雄韦伯氏器:为鲤形总目的鱼类所具有,位于椎骨两侧,由第1~3椎骨所分化而成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所组成的连接鳔和内耳的一组小骨片。
婚姻色:是一种副性征,鱼类在繁殖季节出现的色彩称为婚姻色,一般雄性个体较明显,如鳑鲏、马口鱼等。
珠星:局部地区的表皮细胞的变形物。
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内耳:软骨鱼类脑颅后方两侧隆起为耳囊,内藏听觉平衡器官,内耳。
突触:轴突在本身末端分成细枝,与另一神经原的树突相接触处,称为突触。
头肾:在真骨鱼类成体中,一般残存于围心腹腔隔膜的前背方,称为头肾:陷器:丘状感觉器又称为陷器。
一种皮肤感觉器,其感觉细胞低于四周的支持细胞,形成中凹的小丘状构造。
幽门盲囊:许多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的许多盲囊状突起,称幽门盲囊。
反射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神经原组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罗伦氏壶腹:软骨鱼类所具有,即罗伦瓮二、概念比较:栉鳞与圆鳞P 33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密生细齿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结构。
躯椎与尾椎P51躯椎:椎体、髓弓、髓棘(棘突)、椎体横突和肋骨相关节尾椎:由椎体、髓弓、髓棘、脉弓和脉棘所组成红肌与白肌 P67红肌:位于躯干表面,水平肌隔上下方附近的肌肉,它的颜色暗红色,脂肪含量高,称作红肌。
白肌:构成大侧肌的最主要/体积最大的肌肉。
由宽纤维组成,不含脂肪和肌红朊,所以颜色淡白。
血清与血浆P106血清: 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元除去所残留的液体。
血浆:血液滤去血球后的略呈黄色的液体部分,最基本的成分为无机盐和血液蛋白质。
真棘与假棘硬棘(spines):真棘、假棘(鲤形目)骨质鳍条可分为二种类型:1、软条:鳍条本身较柔软,又可分为:A、分支鳍条,本身柔软,末端分支且分成许多节的鳍条.B、不分支鳍条,本身柔软,末端不分支但分成多节折鳍条。
2、棘:强大而坚硬,由软条变形而成,又分两种:A、真棘,不分支、不分节、强大而坚硬的棘,为高等真骨鱼类所具有,真棘只是一条,不能左右分开.B、假棘.不分支而分节的坚硬的棘,鲤形目的许多种类所具有。
由左右两鳍条骨化而成,一经水煮后立即分开,又称棘状软条。
.鳃片与鳃小片鳃片(或称鳃瓣)由无数鳃丝排列而成。
每一鳃丝的两侧为鳃小片。
第一性征与第二性征第一性征:——直接与本身繁殖活动有关的特征,如雌鱼具卵巢,雄鱼具精巢,板鳃类雄鱼具鳍脚、鳉类雄鱼具有交配器、鳑鲏类雌鱼有产卵管等。
第二性征:那些与鱼本身繁殖无直接关系的一些特征,如外形、珠星、婚姻色等咽上器官与鳃上器官咽上器官: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蜗卷状,称为咽上器官。
鰓上器官:胡子鲇、乌鳢、攀鲈及斗鱼等的鳃弓或舌弓的一部分骨骼特化成鳃上器官,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半鳃与全鳃鱼类鳃弓上的每一鳃片,称为半鳃,每一鳃弓前后的两个半鳃,合为一个全鳃,一般鱼类都有四对全鳃。
背根与腹根、脊神经:•背根:主要包括感觉神经纤维;具有感觉作用,负责传导周围部分的刺激至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躯体感觉等。
•腹根:主要包括运动神经纤维,负责传导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冲动到周围各反映器鳃裂与鳃孔、 P87鳃裂:板鳃鱼类的鳃孔5-7对,各自开孔于头的两侧或腹面。
鳃孔:鳃孔位于头后的两侧及腹面硬骨鱼类均有骨骼支持的鳃盖,每侧为一孔。
鳃孔有鳃盖骨,鳃裂没有三、思考题:1、鱼类的体型四种基本类型:①纺锤型:体呈梭形,头尾稍尖细,中段肥大。
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匀称,即头尾轴最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小。
②侧扁型:体呈侧扁。
短而高,从侧面察看,呈菱形。
身体各部分比例,头尾轴较短,背腹轴延长,左右轴仍为最短。
③平扁型:体呈左右宽阔,背腹平扁。
身体各部分比例,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别延长。
④圆筒型:体甚延长而头尾尖细,酷似一根棒棍。
2、头部的主要器官口、唇、须、眼、鼻孔、鳃孔、喷水孔口是鱼类捕食的主要工具之一。
唇是包围口缘的皮褶构造,起着协助吸取食物的作用。
须:在一部分鱼类口的附近长着须。
须上有味蕾,辅助鱼类寻觅食物。
眼多位于头两侧。
鼻孔与呼吸无关,它的形状/位置数也因鱼的种类不同而又不同。
鳃孔:在头部后方两侧,常有由消化管通至体外的孔裂一个或多个,即是鳃孔或鳃裂。
喷水孔:大部分软骨鱼类和极少数硬骨鱼类,尚有一孔位于眼的后方,即是喷水孔。
3、鱼类须的命名依着生的位置命名:颏部——颏须;颌部——颌须;鼻孔——鼻须;吻须下面是颌须,颌须下面是颏须4、尾鳍的类型5、鱼奇鳍、偶鳍的组成及其功能?奇鳍:不成对的鳍背鳍:平衡器官。
软骨鱼类一般在背部,但鳐类移至尾部,较小;魟类特化为自卫用的强棘臀鳍:平衡器官。
鳉形目鱼类的一部分臀鳍特化交配器;马口鱼等在繁殖季节部分臀鳍延长。
尾鳍:推进和转向作用偶鳍:成对的鳍胸鳍:平衡器官。
因种类有特化现象腹鳍:协助维持身体平衡。
腹鳍的位置是分类依据之一:腹鳍腹位腹鳍胸位腹鳍喉位6、依鱼类的口位置的生态适应如鳐魟等,口位于头的腹面。
在捕食时,多持其宽大的胸鳍先保抱住目的物,然后用口吞噬。
如翘嘴鮊的口开于吻端,且下颌的长度大于上颌,为显著的上位口,它主要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以捕食该水层的虾及小型鱼类为食,且善游。
口前位的鱼类,多数为善于游泳的中上层鱼类,如马鲛。
鲽形目鱼类,体呈不对称,口部大多已扭转。
无眼一侧的牙齿较发达,有眼一侧的牙齿很不发达。
一般来说,凶暴的肉食性鱼类的口裂较大,温和的或食小动物和植物为主的鱼类,口裂小。
7、鱼类粘液的生物学意义①可以减少水和鱼体表面的摩擦阻力,增加鱼的游泳速率。
②可以减少细菌或寄生虫类对鱼体的侵袭。
③使鱼体润滑,不易被捕捉,或被捕后易于挣脱滑逃。
④能协助调节皮肤表面的渗透作用。
⑤有些鱼的粘液还具有类似明矾的净水作用,可使悬浮于水中的泥沙污物迅速沉淀。
8、鱼类鳞片的类型、骨鳞的构造和生长方式鳞片三种基本类型:盾鳞、硬鳞和骨鳞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系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在外形上可分为鳞棘和基板二部分。
与牙齿同源,也称皮齿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系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一般都具有硬鳞质,一般不作覆瓦状排列,鳞片间以关节突相关连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呈覆瓦状排列,由真皮产生。
分区:基区(前区)、后区(顶区)、侧区(上侧区和下侧区)分类:圆鳞、栉鳞(顶区有栉齿)骨鳞可分为上下二层:下层:纤维层,柔软,由交叉错综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是一片一片地从中心向外缘生长。
上层:骨质层,脆而薄,由骨质组成,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地生长骨鳞的结构鳞嵴:鳞片表面形成的一圈一圈的隆起,又称环片,它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
鳞焦:鳞嵴的中心区域。
鳞焦所在位置因种而异,有鳞焦基位、鳞焦顶位或位于鳞片中心。
鳞沟:鳞片上从鳞焦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沟。
鳞沟在形状上的变异亦因种而异。
9、鱼类骨骼系统的功能和内骨骼的组成功能:①运动:供肌肉附着,作为运动的杠杆;②支持:支持躯体,维持一定的体形;③保护:保护体内器官,如头骨保护脑,脊柱保护脊髓,胸廓保护心和肺等;④造血:髓腔中的红骨髓能制造血细胞;⑤代谢:协助维持体内钙、磷代谢的正常水平。
10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头骨比较*软骨鱼类完全为软骨,没有骨片分化,由整块软骨构成,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的原始颅骨状态,故又称原颅。
1、全部为软骨2、上颌由腭方软骨组成3、下颌由米克尔氏软骨组成4、舌弓由舌颌软骨、角舌软骨、基舌软骨构成5、鳃弓由咽鳃软骨、上鳃软骨、角鳃软骨、下鳃软骨、基鳃软骨组成6、无鳃盖骨,鳃裂直接开口体外*硬骨鱼类低等硬骨鱼类或多或少有膜骨加入,高等硬骨鱼类全骨化,头骨由许多骨片组成。
1、骨化复杂,有软骨化骨,也有膜骨2、上颌原腭方软骨骨化为腭骨3、下颌原米克尔氏软骨大部分消失或残留,另有膜骨的齿骨、隅骨及软骨化骨的关节骨共同构成下颌4、舌弓加入了软骨化骨的茎舌骨、上舌骨、下舌骨、膜骨的尾舌骨5、鳃弓硬骨化成咽鳃骨、上鳃骨、角鳃骨、下鳃骨、基鳃骨,第五对鳃弓常由一块骨组成6、有膜骨的鳃盖骨11骨骼系统的演化(1)低等硬骨鱼类的犁骨成对,到真骨鱼类除少数种类(如胡瓜鱼)外,均为单个。
(2) 低等真骨鱼类有眶蝶骨,高等则缺(如鲈、大小黄鱼等)。
(3)低等鱼类顶骨不被上枕骨分开,而高等鱼类则为上枕骨所分开。
(4)自真骨鱼类起有尾舌骨和下咽骨。
(5)低等鱼类鳃盖边缘光滑,到棘鳍鱼类有棘状突起。
(6)低等鱼类脑颅的膜骨在表面,头顶平,有的为皮肤所包,高等鱼类的膜骨下沉,头顶常高低不平。
(7)原始硬骨鱼类头骨骨片多达180块,高等鱼类骨片数减少12 肌肉的基本组织肌肉的单位是肌肉细胞。
依形态和功能特点,可分3种基本组织:平滑肌、心脏肌、横纹肌①、平滑肌:细胞为细长纺锤形,每一细胞中央具有1椭圆或短棒状的细胞核。
分布:消化管、血管和尿殖器官的管壁肌纤维上不具横纹,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收缩和宽息缓慢,又称不随意肌②心脏肌:细胞宽短,呈网状,每一细胞有一细胞核,肌丝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两细胞之间有明显的闰盘构造,此为心脏肌的最主要特征。
分布:心脏,肌纤维上具横纹,受植物性神经,也是不随意肌。
③横纹肌(骨骼肌、随意肌):细胞长柱形,肌丝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肌纤维集合成束(肌束),肌肉复集合成绩体积为肌肉。
宽息和收缩速度快分布:运动急遽的器官组织动物学中专以骨骼肌为研究对象13 鱼类消化系统的大致结构P72消化道——摄食和消化食物的场所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等。
消化腺——分泌消化酶,帮助食物消化包括肝、胰、胃腺等。
14 阐述鱼类鱼口、齿、鳃耙的形态与食性的关系1 捕捉型:口较大,牙锐利且坚硬,除了颌齿之外,犁骨、腭骨等部位都可能有齿,鳃耙短而稀,并不起主要的滤食作用,起着保护鳃的作用,凶猛鱼类如乌鳢等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