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业教育》课程标准

《创业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该门课程是素质教育课程,属于通识类课程。

在当前的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程涉及创新意识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知识普及,创业项目选择,机会与风险评估,创立企业与管理企业,能帮助同学开拓就业渠道,增强职场竞争力。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现代职业人(3),是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补充。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来大幅度提升学生对职业及职业素养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培养及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自觉性,提高就业竞争力及职业发展能力。

1.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接受本课程的教育熏陶的同时,提前了解企业、了解职场,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

让学生能够通过树立现代职业人的理念,并用现代职业人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现代企业的多种普遍现象。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岗位应聘能力。

2.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现代职业人的定义、素质结构、成长方法。

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现代企业5S管理模式。

让学生了解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原理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

让学生了解创业者的能力素质要求,树立创业意识,并能初步建立自己的微小型企业。

三、课程设计思路
设置本课程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自我发展的需要。

整个课程涵盖现代职业人概论、职业生涯规划、5S管理、能力素质结构、企业文化、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能够解决高职学生面临的对如何选择职业、企业和岗位,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和确定个人发展路径等问题。

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五、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鉴于本课程比较鲜明的实践特色,所以,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考核为主。

具体考核细则如下:
能力训练的作业质量(50%)、自主学习(空中课堂)(30%)、考勤结果(10%)、综合表现(10%)。

能力训练的大部分作业都是需要老师指导完成的。

因本课程分为四个学期授课,如果学生课程不合格,则需要跟班重修对应学期的本课程内容。

六、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含教材选用、实验实训场室、耗材规划等)
在太仓的典型企业。

自己编写教材,分四个分册,在2,3,4,5学期各上一个分册。

开发辅助手册,使用《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手册》。

开发CRP“学生成长学分”登记系统。

七、教师能力要求
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历或者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八、主要参考资料
辅助教材:
[1]陈宇.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1]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