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臵”的方针,认真落实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年病、猪瘟、鸭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积极推行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动物防疫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有效促进全乡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1、疫情控制目标: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年病、猪瘟、鸭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力争疫情不发生,确保有疫不扩散,其他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免疫密度要求: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年病、猪瘟免疫密度达到100%;鸡新城疫、鸭瘟免疫密度规模养殖场达到100%,散养户达到95%以上。
3免疫质量目标: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年病、猪瘟、鸭瘟、鸡新城疫等六种疫病群体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其他动物群体有效免疫保护率达到省级规定标准。
4、免疫标识及免疫档案:档案填写规范,标识佩带率达到100%,免疫档案建档率达到100%。
5、动物免疫档案网络平台填报:网络填报工作,与纸质免疫档案相符。
三、春秋集中免疫时间安排春季集中免疫工作从2011年3月10日开始至2011年4月25日结束,秋季集中免疫工作从2011年9月10日开始,到2011年10月25日结束,集中免疫完成后上报免疫注射统计表(表11-表12)。
实行月月补免工作,每月31日前上报补免报表,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12月15日前分别报送半年工作报表及全年工作报表(表1-表7)。
四、抓好组织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1、抓好组织工作坚持“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做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建立有效免疫屏障。
乡镇要认真组织召开春秋防疫工作会议,逐级签订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及任务。
做好村防疫员的动员和培训工作,把动物防疫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
2、落实防疫经费,确保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2012年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计划,落实好防疫专项经费,确保疫苗配套、疫苗监测、免疫反应处臵、防疫员补贴、培训及其他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经费的落实到位,为动物防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保障。
3、开展集中免疫与常年补针疫苗、防疫物资到位后,各乡镇尽快组织开展免疫工作。
一是做好疫苗、物资发放登记,建立疫苗发放登记台帐。
对有疫苗保存条件的乡村,可一次性领取疫苗,不具备保存条件的随时使用随时领取,确保疫苗质量;二是加强家禽规模养殖场的监督和指导。
有条件开展自行免疫的畜禽养殖场,可在乡镇畜牧兽医站领取疫苗,按照疫苗程序进行免疫,不具备条件的由片区防疫人员负责免疫;三是对散养畜禽开展集中普遍免疫,对新增补栏畜禽进行健康检查,有病、有孕的畜禽暂不免疫,病愈、分娩后实施补免。
免疫中做到注射部位准确,疫苗剂量足,不打空针、飞针,确保免疫质量。
免疫接种后祝福畜主加强饲养管理,发生免疫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四是做好免疫标识佩带工作。
凡是免疫过的牲畜一律实行佩带标识,未经免疫的不能佩带标识;五是做好免疫档案登记工作。
畜禽免疫后档案的填写要求及时做好免疫记录,如免疫时间、免疫动物、疫苗名称、免疫数量等,登记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六是实行分片指导、包干防疫责任制。
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区域和责任人,实行目标考核,建立防疫员报酬与绩效挂钩机制。
4、加强疫病疫情监测加强疫病免疫质量监测。
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鸭瘟、鸡新城疫免疫27天后,进行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及时进行补免。
按时完成全年疫病监测任务,同时做好疫病监测统计、分析、汇总上报,提高预警能力。
加强疫情监测。
春秋两季是动物疫病易爆发流行的季节,各乡镇要严格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特别是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鸭瘟、鸡新城疫和狂犬病的监测工作。
加强对养殖大户、动物交易市场、交通沿线的疫情监测和排查,要实行专人负责。
一旦发现可疑疫情要严格按照疫情报告程序及时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通过其他任何渠道报告动物疫情。
按照应急预案和疫情处臵技术规范的要求,本着“旱、快、严、小”的原则及时处臵,对病死动物,要严格按照“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决不留下任何隐患。
需从外地引进种用动物的,必须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和《畜牧法》的规定,办理有关引种审批手续。
5、加强防疫督察防疫期间,县局将组成督查工作组,按照《防疫责任制》、《2012年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等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乡镇,采取不告知、不定点和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各乡镇防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一是检查各乡镇防疫组织开展情况;二是检查疫苗、物资保管与发放情况;三是检查免疫、标识佩带和免疫档案建立情况;四是检查动物免疫档案网络平台填报情况;五是检查免疫反应死亡及处理情况。
督查结果将作为乡镇年终考核及兑现各村级防疫员经费的依据。
6、抓好规模场疫病防控工作乡镇相关业务部门要亲自抓好辖区内规模养殖场(饲养猪50头、牛20头、羊30只、鸡1000羽、鸭2000羽、鹅200羽以上的养殖场户)的疫病防控工作,积极指导规模养殖场动物饲养管理、免疫、监测、消毒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确保规模养殖场饲养规范、无疫情发生、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7、抓好防疫示范村建设乡农业服务中心要抓好两个防疫示范村建设,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耳标佩带率100%,建档率100%。
8、抓好实验室建设,做好技术执政工作要将兽医实验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提高监测、诊断水平和实验室人员业务素质。
充分利用实验室仪器设备,规范和完善实验室的运作和管理,发挥兽医实验室的技术执政作用,争取在动物疫病监测和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方面有大的突破。
篇二:2012年动物防疫工作实施方案大方县2012年动物防疫工作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2012年动物防疫工作,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县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和上级业务部门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臵”的方针,深入贯彻《动物防疫法》、《贵州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以作风建设推进动物防疫责任制落实,以管理创新推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
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加快推进动物疫病防控长效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畜禽的养殖效益,开创动物防疫工作的新局面,促进现代生态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保障我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确保“全年无大疫、有疫不流行”。
落实动物强制免疫各项措施,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总体要求,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剂”,有效提高防疫密度,全面落实免疫、监测、检疫、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
进一步提高免疫质量,强化免疫抗体监测,确保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工作。
规范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全面完成全年动物防疫工作任务。
三、目标任务做到“三个百分之百”(即强制免疫密度100%,动物挂标率100%,出栏动物及产品检疫率100%);实现“两个确保”(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努力实现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确保动物疫病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
四、工作内容(一)动物强制免疫:在春、秋季集中强制免疫期间,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强制免疫,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小区、饲养密集区和高风险区域免疫密度要达到100%。
通过常年补针,使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二)动物疫病监测:对规模养殖场(户)和重点区域的散养户进行动物疫病监测,按照《大方县2012年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完成采血监测任务,认真开展动物死亡率定点调查和发生疫情时的流行病学调查。
(三)疫情应急处臵: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组建疫情处臵应急队伍,更新应急物资储备,积极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
(四)常年免疫工作:各乡镇在以往常年免疫示范点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每月5日、20日的统一防疫日制度,在春季集中强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示范点动物防疫基础资料,为适时免疫、常年补针建立科学的信息库。
(五)信息管理工作:(1)制定年度动物防疫工作实施方案,各项阶段性工作和总结、报表(报表必须同时有电子版);(2)县级的月监测信息、疫情信息要有专人管理并按规定上报,强制免疫进度及时如实上报;(3)县、乡上报的简报内容要有典型性。
(六)动物检疫工作: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有关规程,认真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进出境检疫和流通环节监管等工作。
活畜交易市场要100%开展监督工作,杜绝无免疫标识和产地检疫合格证动物进入市场交易。
严格落实产地检疫报检制度,实行到场、到点、到户检疫。
对进出境动物检疫要严格查证验物,凡跨省、地引进畜禽,必须严格执行引种申报制度,逐级上报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
屠宰检疫要全面开展,检疫率、持证率、耳标回收率、无害化处理率必须达到100%。
同时要加强对产地、运输、屠宰、加工、销售、仓储等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动物防疫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使全县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工作进一步规范。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疫责任。
动物防疫是政府行为,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应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动物防疫工作。
为了将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要明确2名以上技术干部专门从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层层签订防疫目标责任书,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对因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免疫密度、抗体水平未达到上级业务部门要求而引发疫情的,将按《毕节地区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毕署办通[2009]78号)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强化基础免疫,确保免疫密度。
各乡镇要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免疫、监测、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组织安排好人力、财力和物力,确保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组、村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针不漏剂”的要求,做到免疫注射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漏洞。
要重点加强规模养殖场(户、小区)的免疫监管,落实技术人员联系场户制度,明确监管责任人,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实施自主免疫和填写免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