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工程地质学教案

(完整word版)工程地质学教案

2、褶皱构造类型;褶皱构造野外、图上识别方法,褶皱构造的工程意义。
3、裂隙分类;断层的定义、要素、分类、野外识别及工程意义。
4、不整合的概念、类型。
5、岩石与岩体关系,结构面的分类及特征。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阅读工程地质图。
备注
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
(章节)
主要内容
6.1风化作用
6.2河流地质作用
6.3滑坡与崩塌
6.4泥石流
6.5岩溶与土洞
6.6地震及其效应
6.7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地下工程选址、道路选线、海港建设等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
重点
1、河流流速与河流侵蚀,河流演化及河流阶地。
2、滑坡定义、要素、分类,滑坡孕育过程及力学机理,滑坡防治措施;崩塌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崩塌治理措施;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机理、防治措施。
2、土的三项比例指标:密度、孔隙率、孔隙比;标准贯入度;粘性土的物理特征:缩限、塑限、液限;土的压缩性。
3、土的工程分类原则及类型。
4、特殊土的主要工程性质:软土、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膨胀土、填土。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计算土的物理参数和力学参数。
备注
章节名称
第5章地下水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和含水空隙性质分类。
3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地下水下降与软土地基沉降(流砂及潜蚀),地下水的浮托作用,承压水对基坑的作用,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论述地下水与建筑工程的关系。
备注
章节名称
第6章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学时
4
单元
第7章工程地质原位测试
学时
2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7.1静力荷载试验(CPT);7.2静力触探试验(DPT);
7.3圆锥动力触探(DPT);7.4标准贯入试验(SPT)
7.5十字板剪切试验(VST);7.6扁铲侧胀试验
7.7旁压试验;7.8波速试验
7.9现场大型直剪试验;7.10块体基础振动试验
重点
1、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的定义及其优缺点对比。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备注
说明
章节名称
第2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学时
8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2.1主要造岩矿物
2.2岩石
2.3地质年代及其特征
重点
1、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硬度、光泽、解理(断口),常见的造岩矿物。
2、岩浆岩按产状、 含量分类,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常见的岩浆岩。
3、岩溶形态类型及形成条件;土洞形成条件及类型,岩溶与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
4、震源、震中、震级、地震烈度的基本概念,地震波及其分类,地震产生的原因,地球地震带的分布以及地震效应。
5、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地下工程选址、道路选线、海港建设等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
难点
河流演化与阶地的形成过程,滑坡发生的力学机理,岩溶与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地震效应,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地下工程选址、道路选线、海港建设等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阅读地质柱状图、剖面图。
备注
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
4、圆锥动力触探技术标准、适用范围、目的以及数据处理。
5、标准贯入试验的技术要求、目的、适用范围、成果应用。
6、大剪仪法和水平推挤法适用条件、试验操作及成果应用。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备注
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
章节名称
第8章工程地质勘察学时2单元(章节)主要内容
8.1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和方法
8.2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报告书和图件
8.3道路工程地质勘察
8.4桥梁工程地质勘察
8.5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8.6港口工程地质勘察
重点
1、工程地质勘察阶段以及每阶段勘察内容;工程地质测绘。
2、工程地质勘探方法:坑、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
3、勘察点平面布置图、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土工试验图表的含义及其绘图原理。
难点
解理与端口的概念;风化作用与全球环境、碳系统循环、地貌重塑的关系;层理构造的研究意义;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的工程意义。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硬度、光泽、解理(断口),常见的造岩矿物。
2、岩浆岩按产状、 含量分类,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3、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章节名称
第4章土的工程性质与分类
学时
6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4.1土的组成与结构、构造
4.2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指标
4.3土的工程分类
4.4土的成因类型特征
4.5特殊土的主要工程性质
重点
1、土的粒度成分及其工程特性,土的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土中水和气体及其颗粒间相互作用,土的结构和构造。
2、土的三项比例指标:密度、孔隙率、孔隙比;无粘性土的密实度:天然密度、标准贯入度;粘性土的物理特征:缩限、塑限、液限;土的力学性质:压缩性及抗剪强度。
3、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风化作用与全球环境、碳系统循环、地貌重塑的关系。
4、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分类、结构与构造,层理构造的概念及研究意义,常见的沉积岩。
5、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变质岩特征、结构与构造以及常见的变质岩。
6、地质年代的概念,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特征及工程意义。
4、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隧道工程地质问题、勘察内容。
难点
钻探钻进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原理,工程地质柱状图、剖面图的含义及绘制原理。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工程地质勘探方法:坑、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
2、勘察点平面布置图、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土工试验图表的含义及其绘图原理。
教学组织方式
4、不整合的概念、类型及工程地质评价。
5、岩石与岩体关系,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面的分类及特征;岩体工程地质性质影响因素、评价以及工程意义。
难点
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背斜和向斜的特征,褶皱构造识别方法及工程意义;断层分类及野外识别;不整合的类型;结构面与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学
章节名称
第1章绪论
学时
2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1.1工程地质课程简介
1.2工程地质、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的关系
1.3工程地质的学科范畴
1.4地球的圈层构造
重点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的元素构成。
难点
地球圈层构造的由来。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的元素构成。
学时
4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3.1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3.2褶皱构造
3.3断裂构造
3.4不整合
3.5岩石与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重点
1、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的外观特征及产生原因;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2、褶皱构造产生机理,褶曲的基本要素,褶皱构造类型;褶皱构造野外、图上识别方法,褶皱构造的工程意义。
3、断裂构造的概念,裂隙分类及工程意义;断层的定义、要素、分类、野外识别及工程意义。
3、土的工程分类原则及类型。
4、特殊土的主要工程性质:软土、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膨胀土、填土。
难点
土的粒度分析—颗粒级配;土中水与颗粒间相互作用;土的有效重度、饱和度、缩限、液限和塑限;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模量。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土的粒度成分及其工程特性,土的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土中水和气体,土的结构和构造。
难点
静力荷载试验的试验控制及成果处理。VST、扁铲侧胀试验、旁压试验的适用范围及成果应用。大剪仪法和水平推挤法适用条件、试验操作及成果应用。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的定义及其优缺点对比。
2、静力荷载试验的基本原理及目的、试验过程、数据处理。
3、静力触探试验的灌入机理、试验目的和使用条件以及成果应用。
学时
4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5.1地下水概述
5.2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5.3地下水的性质
5.4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重点
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结晶水及结构水;岩土的水理性质:容水度、持水度、给水度、透水性等。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和含水空隙性质分类,地下水的补给、流通、排泄途径及机理。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河流阶地,滑坡定义、要素、分类,滑坡孕育过程及力学机理,滑坡防治措施;崩塌治理措施;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机理、防治措施。
震源、震中、震级、地震烈度的基本概念,地震波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查阅历史发生的强震。
备注
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
章节名称
2、静力荷载试验的基本原理及目的、试验过程、数据处理。
3、静力触探试验的灌入机理、试验目的和使用条件以及成果应用。
4、圆锥动力触探技术标准、适用范围、目的以及数据处理。
5、标准贯入试验的技术要求、目的、适用范围、成果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