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结业论文封面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所在学员班:3班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姓名:张田青暨南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2012年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三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3班张田青[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的特性,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
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中遇到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关键在于:做好宣传工作;规范队伍管理制度;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引言]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行动,是爱心、良知和奉献的一种展现。
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和服务影响青年的重要手段和团的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弘扬人类真善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发展困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
1 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及价值 (4)1.1志愿服务的起源 (4)1.2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 (5)1.3 志愿服务的特征: (5)1.3.1 自愿性 (5)1.3.2 无偿性 (5)1.3.3 社会性 (5)2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 (6)2.1 我国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 (6)2.2 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之间的比较 (6)3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 (7)3.1 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 (8)3.2 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 (9)3.3 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 (9)3.4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 (9)3.5 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 (10)3.6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10)4 志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1)4.1 做好宣传工作。
(11)4.2 规范队伍管理制度 (12)4.2.1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系统 (12)4.2.2 完善激励机制 (12)4.3 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13)4.4 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 (13)4.5 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 (14)4.6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 (14)5 结论 (15)参考文献 (15)1 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及价值1.1志愿服务的起源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志愿者制度的确立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主义抬头,但志愿者本身的存在则自古以来已经存在,古时候的赠医施药可被视为志愿者的雏型。
西方志愿者起源的重要概念建基于罗马时代的博爱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责任及救赎观念,透过义务工作表现出人性的爱及弘扬宗教的善性。
而近年志愿者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弥补政府对社会支援的不足,结合政府、商界及民间的力量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服务。
志愿者就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
志愿服务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
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
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
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人基于道义、信念、良知、爱心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服务。
在国际社会,志愿服务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最初起源于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儿等与战争相关的人道主义的救助活动。
在当今和平时代,志愿服务已经涵盖环境保护、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维护和平、社区建设和社会进步等诸多领域,成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成为公民重要的生活方式。
1.2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基石。
志愿服务可以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操,即追求全人类的和平、自由、机会、安全和正义。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的本质与特征就在于它的志愿性、无偿性与公益性。
志愿服务的功能与核心价值就在于:一是传递爱心;二是奉献社会;三是激发人性光辉。
志愿服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工具。
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
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3 志愿服务的特征:1.3.1 自愿性自愿性是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和首要原则。
主要强调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觉性,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为志愿只有自愿才能成为持久。
1.3.2 无偿性无偿性是志愿服务的另一基本品质,强调服务的非盈利性和利他性。
志愿者不计物质报酬,强调奉献精神,强调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力量。
1.3.3 社会性志愿服务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志愿服务远远超越了道德限定的范畴,已延伸至了社会进步事业更多的空间角落。
从性质上来看,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支持。
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
志愿服务在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人追求自身幸福与利他、社会团结、秩序、道德等方面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近年来的成功实践和有益探索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志愿服务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2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2.1 我国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及其发展。
在我国很多社区,由于人口老龄化,社区居民在托老、带老人外出游玩、带老年人看病、老年人理发、设家庭病床、儿童入托、拆洗做卫生、提供换煤气罐等方面的需求较大,问题较为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率先作出了回应。
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无偿为孤寡老人、病残和特殊困难户提供服务。
第二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的发展。
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共青团系统自上而下发起的,即使是早期深圳市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在团市委的发起与领导下推广的。
从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团系统在发起和推广青年志愿者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不仅民间有了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行动,而且一些政府或半官方的人士也开始认识到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直接发起和推动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第三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一些草根组织如“北京市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2.2 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之间的比较总的来说,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大致包括以上三种类型。
第一种模式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回应社区弱势群体的需求。
它与中国传统的邻里互助文化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因此,在民政部门的推动下,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得以迅速推广。
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
虽然民政部门能够通过健全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社区志愿者协会,但是,它的弊病在于这些自上而下成立的协会往往缺乏相应的独立性。
一些地方的协会甚至与街道办事处或民政部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由于不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服务,因此群众并没有被真正动员起来,其结果是群众的自愿性不足、公众参与不够,一些地方的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甚至只是有名无实。
第二种模式是在一些具有创新意识与远见的团干部的推动下发起的,并通过共青团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
从一开始,青年志愿者协会就是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甚至可以说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团委的一个特殊部门。
然而,由于团干部本身素质较高,年轻、有创意和干劲,因此,各地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志愿服务有声有色。
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模式的志愿服务缺乏与被服务的弱势群体有效结合的交点。
第一种模式和第二种模式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力量自上而下推广的,它与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的建立和志愿服务的形式不同,具有较浓的中国特色。
从现有的情况看,它的局限在于这种模式的志愿服务有时会偏离志愿服务的本意,成为具有一定非自愿性,甚至强制性的活动。
因此,以上两种模式都遭到了一些不同意见者的批评。
第三种模式不仅是由群众自愿发起,而且是通过民间的力量扩展。
这种模式与西方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最为接近。
它的优势在于,所建立的这些志愿者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治性,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公众的参与热情较高。
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的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
这一方面与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国的文化、体制环境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