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成因析2002年第6期《新闻天地》刊载霜川的文章《直面假新闻》。
文章指出,现今世界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假新闻,堂而皇之他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假新闻的出现,具有多种复杂的成因。
作者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假新闻的成因。
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原因是报刊市场的大战和媒体的无序竞争。
“抢新闻”和争夺读者的需要使得部分媒体千方百计追求所谓“轰动效应”和独家报道,放松了把关尺度。
特别是一些媒体的猎奇、炒作之风,没有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有意无意地混淆新闻报道与“故事”的界限,为假新闻开了绿灯。
作者提出的第二个原因是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
他们的基本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职业道德都有待提高,表现在处理稿子、分辨真伪、政治把关能力不足,加上社会责任感的缺乏,这是大量虚假新闻得以出笼的重要原因。
作者指出的第三个原因是缺乏对造假者的法律规范和制约制度。
目前对造假者的处罚还只是舆论谴责和道德批判或作点“经济制裁”上,却难以进行法律方面的责任追究,从而使造假者有恃无恐,屡屡造假,气焰嚣张。
作者最后指出,假新闻屡打不绝,与新闻界自身打假不力,爱面子不无关系。
假如各媒体真诚合作,敢于亮丑而不是护丑,无疑会大大压缩造假者的生存空间,使之成为过街老鼠。
网络假新闻成因分析由于互联网的特性,能让人们轻而易举地获取新闻,于是一些假新闻便搭载着网络,利用它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网络匿名性和易于向公众传播等特性,在公众间迅速散播,让人们对网络新闻产生了不信任感。
假新闻的类型1.利用人们猎奇的心理这类新闻往往把标题搞得耸人听闻,古怪离奇,再配一些经过PS处理后的图片,让假新闻更加真实逼真,近似完美,最后搅入一些大网站,造出声势和影响力,让更多网站转载、炒作。
案例:松原市宁江区出了个“超级孕妇”(2006年6月12日)内容: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出了个五胞胎“超级孕妇”,腰围达1.75米,最多一天吃7顿饭,还只是七分饱。
目前,怀孕5个月零5天的“腰围”已经猛增至1.75米,比她身高(1.67米)还长8厘米,而她的后腰到腹部最顶端足有0.62米。
由于肚子太大,家人不得不专门为她特制了一个小布兜,用来托住其腹部。
真相:正当各媒体记者为“超级孕妇”乔玉波腹中五胞胎的安危担心时,乔玉波却在松原一家宾馆悄悄邀请了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的记者和长春普济医院的李姓院长,当面自述怀有五胞胎一事是假的。
乔玉波躲到一边把肚子里的东西掏出来:竟是三条棉被、十几件棉衣、毛衣、单衣、棉坐垫、帽子等物品,整整20件。
“用手拎一下,足足有七八公斤。
”2.利用新闻显著性,断章取义。
截取新闻主体中的一句话,或是一点内容作为新闻标题,背离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在原有的事实基础上故意夸大,以至偏离了事实。
案例:秦始皇兵马俑腐蚀严重专家担忧百年后变煤坑(2005年7月6日)内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专家曹军骥忧心忡忡地说:“如果现在还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保护,那么在100年内秦始皇兵马俑将会遭到严重腐蚀,届时,兵马俑坑看上去与煤田没有什么两样,将没有任何美学价值。
”真相:《新民晚报》报道:“7月8日,记者终于见到了‘兵马俑百年之后将变成煤坑’的‘断言者’———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军骥。
曹军骥坚决否认自己曾说过这话,‘是媒体曲解夸大了我的表述。
’该篇文章见诸报端时,省略了曹军骥所说的各种前提条件,直接成了:‘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内。
24小时后,它已布满炭微粒,变得灰黑。
’而且还借用曹军骥的口说:‘正是这些污染物令兵马俑失去光泽。
而那句危言耸听的‘兵马俑百年后变煤坑’的出笼,则是香港某媒体编辑在上版前,为了争噱头再次夸大记者所采写的内容。
”3.利用恐惧心里。
近些年来,儿童案件备受关注,当听说有儿童受到残害的消息,作为家长的受众更是惶恐不安,看到这类新闻,往往是义愤填膺,纷纷助力转发,谴责之声不断。
殊不知内容的虚假性更令人愤怒。
案例:兰州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2006年4月4日)内容:两条煮熟的儿童胳膊及碎肉、骨头掺杂着生姜、朝天椒等调料惊现兰州市城关区阳洼沟垃圾场!记者获知这一消息后迅速赶到事发现场,在垃圾场一蓝姓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垃圾场西北侧的一堆垃圾旁,在一个白色塑料袋旁,放着两条小孩胳膊,塑料袋里装有碎肉、骨头,以及生姜、朝天椒等调料,现场没有发现小孩躯体的其他部位。
办案人员从现场情况分析,这是一起杀人碎尸案,小孩被杀害后肢解煮熟,被害人年龄在5岁~8岁之间,性别难以确定。
真相:经兰州市公安局民警广泛走访调查,最终核实:两截人体上臂及碎片组织,系甘肃中医学院基础学实验室标本制作室于3月31日在制作人体标本时所切除的碎片,属于正常教学尸体标本。
被学院清洁工误将此袋当作生活垃圾清理,送到阳洼沟垃圾场倾倒,直到4月3日被拾垃圾的群众发现报警。
假新闻之所以产生,并不断蔓延扩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是,权威、真实的信息的缺失,或者是事件的处理本身存在不透明和模糊、灰色的空间。
如何抑制假新闻的产生1.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互联网的言论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反映,社会上有谣言产生的土壤,那就必定反映到互联网上来。
抑制假新闻的产生,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大对不实新闻制造者的惩罚。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第一条中就规定了网上发布的新闻必须是真实的。
而网上散布谣言者之所以如此猖獗,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受到惩罚。
如果加大惩罚力度,虽不一定能从根本上消除假新闻,但可以使之得到遏制。
-(作者单位:曲慧雷蕾黑龙江东北网络台林彬彬大公报驻黑龙江办事处)假新闻存在的原因和对策默认分类 2008-06-25 12:53 阅读84 评论0字号:大中小摘要:“假新闻”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了,特别是“纸箱馅包子”横空出世,吸引国人的眼球。
在当今文明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无稽之举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呢?笔者就有限的知识和资料所得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假新闻新闻法记者收视率诚信记者职业道德公众监督我们生活于社会急遽变迁的时代。
有效的信息不待我们同意,甚至我们还无法理解时就已经改变了。
我们要即时获得信息,主要就是靠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等,凭着散布消息的本事,它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的主要环节。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或多或少的看电视、报纸、杂志等,为的不就是通过新闻报道、信息发布了解社会变化、国态民情、获得为自己做决策服务的有效信息吗?但是,在我们阅读新闻报道时,并不应该像囫囵吞枣一样简单的读过去了事。
我们应该在读新闻时花费少许时间去思考一下:这是真的吗?并不是无事找事做,而是在当今社会,假新闻报道越来越多了起来。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有很多优秀的新闻记者为新闻的真实,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牺牲生命,我们向他们敬礼。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些不负责任的记者或者一些假记者,大行蝇营狗苟之事,不给钱不给写,给了钱胡乱写,胡乱写了就在一些人称“野鸡”报刊的假报刊上胡乱刊发,当你获得这些虚假信息没有求证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后悔莫及了。
假新闻产生原因历年来,主动造假的行为在新闻业内已不是新闻。
每年都有评选的“XX年十大假新闻”公布于众,之所于还要评选,说明假新闻确实很多。
2007年的十大假新闻代表有:1.兵妈妈认了176个兵儿子【刊播媒体】《杂文月刊》发表时间:2007年6月 2.纸箱馅包子【刊播媒体】北京电视台,发表时间为200 7年7月8日 3.英皇高层证实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刊播媒体】《现代快报》,发表时间:2007年12月9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新闻确如此泛滥,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在新闻管理体制方面自律体系缺失和作用失效使“假新闻”出笼失去了重要的约束。
作为强制性规范的法律不多,作为没有强制性的自律性规范也不多,由行业组织制定并执行的准自律和准法律的管理规范占了主导地位。
就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理来说,目前我国的他律性(法律、政策、纪律、甚至口头传达的宣传精神等强制性)规范占了主导地位,而准法律或准自律性的规范几乎是一个空白。
这种传统的内容管理模式固然有其价值,但也有难以避免的缺陷——既缺少弹性更缺乏传媒的自我约束,“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可能是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行业自律机制发展缓慢,公众在对新闻(尤其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监管中难以发挥作用。
收视率的鼓动在传媒的运作机制方面,过分追求高“收视率”,也为“假新闻”的发生提供了“合理”的悖论逻辑。
现今的新闻业,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大都摆脱不了依靠“广告费”维持生存、获得发展的窠臼。
而收视率、阅读率就是给广告主与广告商作为其广告支出的参考,是媒体(电视台)争取广告商付出广告费的标准。
因而,收视率就成了调控频道和栏目编辑的指挥棒,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既定标准。
于是,追求独家、追求轰动、吸引眼球成了媒体、栏目的第一要务。
过分追求高“收视率”不仅可能导致编辑导向和方针的扭曲,而且记者为寻求“奇闻异谈”造成了过度竞争,最终,部分记者为确保岗位安全选择以“造假”取得有卖点的“新闻素材”。
记者职业道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记者的道德问题。
新闻自由与法律并不冲突,只要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新闻自由就可以得到保护。
但是自由,也要在道德的底线之内进行啊.有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服从组织需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不顾客观真实,不记社会效果公开做虚假报道。
这种人大体分为两种,一种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做虚假报道;还有一种动机不纯,善于趋炎附势,搞政治投机,为追逐个人的名誉地位或为了追求某种传播效果而刻意地去制造典型、搞虚假报道。
这些人就应该给予重击。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强,社会上各行各业想出名、想赚钱、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放在新闻从业人员身上,于是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嘴变馋了,手变长了,心变贪了,他们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把新闻工作变成了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只要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不惜编造假新闻。
为了抢新闻,新闻工作者道听途说、未经证实就制造或转载假新闻,这种极不负责的态度让人鄙视之!杜绝假新闻的措施假新闻的危害是巨大的,“纸馅包子”新闻播出后,一度引起了巨大的恐慌,有观众回想起“我也吃过朝阳区的包子啊”,大叫后怕。
虽然假新闻横行霸道于世,但是我们还是应当极力制止。
国家、新闻业、读者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根据假新闻事件的形成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国家加大新闻法立法程度,运用成文的法律杜绝假新闻的出现。
法律是国家政府利用国家机器强制执行的,法律面前没有任何人高人一等。
假新闻的制造者就是抓住法律的漏洞,无视职业道德的存在,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