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很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国水运史》);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
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一杯茶,一场戏,一条胡同,一声吆喝,一幅中国画,一首古典诗,这些曾经辉煌的中国古典文化。
正在渐渐消逝。
名字:
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名字——一个或几个字,跟姓结合在一起,用来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的人。
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成人礼:
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在这个时候,人们又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这种礼仪就是成人礼仪。
成人礼就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
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
汉族的成人礼分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民间手工艺:
一、鬃人
鬃人早先服装用纸剪成,所绘花纹简单粗犷。
至后来,改用绢、绸、缎制裁服装,并对彩绘刻意求工。
传至白大成先生后,对旧工艺进行了进一步革新,使其受震后舞动的更加灵巧。
鬃人的一般规格是17~18厘米高,完成一个鬃人需要60多道工序。
二、惠山泥人
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
其中最有名气和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大阿福”,“大阿福”体态饱满,憨态可掬,怀抱异兽,赤足盘膝,给人一种健康、美好、幸福的感受。
虽然现在的惠山泥人有着不小的市场,但是就整个泥人艺术来说,其前景不容乐观。
由于保护不力,老艺人们日渐凋零,传统的手工作坊渐渐被模具加工厂所代替,以致惠山泥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
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戏文泥人处境甚忧。
三、毛猴
毛猴是老北京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因其形象憨态可掬,很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现在的北京城,懂毛猴制作的人也只有三四位,因此,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知毛猴为何物。
毛猴主要是用蝉蜕、辛夷(玉兰花凋谢后留下的毛绒状物)、白芨、木通这四味中药为材料做成。
毛猴工艺品的题材主要是模拟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反应市井生活,民俗为多。
以物代猴,以猴代人,惟妙惟俏。
四、木板年画
春联、年画、鞭炮是春节中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尤其是年画。
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年画带着吉祥美好的祝福,走进千家万户,给新年增加好欢乐。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年画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熟视无睹,从20世纪后期开始,整个中国年画走向衰落。
五、雕漆
雕漆又称漆雕,跟牙雕、玉雕、景泰蓝一起,并称为北京工艺美术的“四大明旦”。
同时,北京漆雕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又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早在明初,漆雕就扬名于世界。
但到了清光绪以后,全世界就只有北京还在生产这种漆雕工艺品。
六、提线木偶
三尺小舞台,十来条丝线,三两个木偶,顷刻之间,一台好戏就上演了……不论是《西游记》还是《哪吒闹海》,提线木偶总能不负众望的精彩表现。
有人将提线木偶的表演形象的称为“三尺小舞台,舞动大世界”“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
而唐玄宗在他的《傀儡吟》一诗中这样描述提线木偶: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我国的木偶产生可追溯到商代,由此可见木偶发展历史之悠久。
在手艺人靠真本事的年代里,一切都很简单实在。
提线木偶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虽然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但是现在,它与以上的民间手工艺一样,面临着生存与传承的困境。
七、夹缬(xié)
夹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服装印染技术,曾在唐朝辉煌一时,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吟诵:“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
”可惜的是,夹缬在宋代以后逐渐式微,时至今日,这门独特技艺早已失传成谜。
八、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造型艺术。
它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集汉族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忠信花灯有十多种:分别是缭丝灯、宫廷灯、参灯、磨灯、紫灯、龙凤灯、宝莲灯、百公灯、廓灯、五福灯等。
忠信花灯是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元宵节的装扮,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九、唐卡
唐卡亦称布画,是将佛画用彩缎装裱成佛龛状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藏语原意为“平坦宽广”。
唐卡实际上就是将佛教教义、教规以形象的手段,用绘画语言、特殊技法在画布上进行“笔录”。
唐卡在藏民心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就像随身携带的庙宇、如影随形的图腾。
唐卡艺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多种流派。
这里就不作细说了。
作为宗教神圣法器的唐卡画,从形式上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和奥妙的宗教哲理。
藏传唐卡总体给人以刻画精细,色彩艳丽,造型生动,风格独特而有别于其他绘画种类。
而唐卡珍贵的矿物原料短缺和年轻唐卡艺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正宗唐卡传承面临尴尬境地。
十、缂丝
缂(kè)丝,又称“刻丝”,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作为中国汉族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
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典故:
哲学文化-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