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超越案例走向判例_最高人民法院公报_发布案例之研究
超越案例走向判例_最高人民法院公报_发布案例之研究
" 全社会的法律形式。”
四、 《 公报》之案例起着推动法律发展的作用。 法律是稳定的, 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必然随着社会 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尽管颁行新法、 修改旧法都是法律 发展的体现, 但《 公报》 公布的案例因其自身的优势, 在 推动法律的发展上起着独到的作用。因为在法律没 有 具体规定或法律规定已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客观情 况 的情形之下, 法官根据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从公平、 正 义等法律价值理念出发, 对案件作出创造性的处理, 这 与颁行或修改法律相比,既能迅速适应社会生活 的 变
! 们今后的判决。”
产生影响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利用公报形式公布这 些 案例时并未明确要求各级法院遵守或参照这些案例 审 理案件,甚至小心翼翼地绕开判例这一名称而称 之 为 案例, 以免引起人们的误解。这只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 表明其权威性, 因为在每一期《 公报》 的目录后都用醒 目的黑体字注明 “ 本刊司法解释和案例经最高人 民 法 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 , 用这种方式来宣示这些案 例 的权威性并期望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公报》 之案例 的权威性是不容否认的,它应当被遵照也是得到 公 认 的, 但由于只被确定为具有指导作用, 因而它只是被那 些勤奋努力、 善于学习和钻研的法官所关注和遵守。不 是法律, 也不是司法解释, 又不具有约束力, 它自然不 会被列入法官们学习和培训的计划之内,有多少 法 官 能像熟悉法律和司法解释一样熟悉这些案例是值得 怀 疑的。现今的状况是, 对这些案例实际上法官想遵照就 遵照, 而不想遵照就不遵照; 这些案件为法官所知晓就 有可能被遵照,或在正常情况下法官应当知晓但 实 际 却未知晓而无法遵照。所谓指导, 由于实际上带有太大 的弹性, 结果就成为被指导者的主观随意性。一个案例 如果要真正被遵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法官 对 该 案例的知晓和熟悉;二是该案例可以成为二审法 院 维 持、 变更或撤销一审法院裁判的根据或理由。一句话, 就是这些案例具有拘束力。《 公报》 之案例如此之权威 又被人们所公认, 那么为什么不能被赋予拘束力呢?这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国不是判 例法国家, 判例不能具有先例约束力。其次, 案例如果 具有拘束力,是否意味着法官可以通过判例去创 制 法 律规则,或者无法阻止法官利用判例这一形式去 创 制 新的法律规则导致所谓的法官造法?再次, 中国这么大 而案例又是那么具体, 如果判例具有拘束力, 是否适合 所有的地区或案件?笔者认为, 成文法与判例法二者各 有短长,当今世界判例法系国家出现了成文法而 且 大 有发展之趋势, 为何成文法系国家不可引进判例制度? 成文法与判例法并非水火不容,这已被外国司法 实 践 所证实。有学者认为, “ 无论是‘ 用制定法代替判例法’ 还是‘ 以判例法取代制定法’ , 都不可能成功。未来的判 例法与制定法将成为两种互相弥补、共同混合作 用 于
《 公报》 之案例不具有先例约束力, 即以其权威性
《 !’()*+,-./ 0-1 : 213-4-+5 6.78(97+7-:. -. ;<-.+》 )=:./>:./ ?@847 A B+C@855 DE-+!""$, 9!F!) “ 判例法与制定法的运作与未来” , 载《 判例与研究》 第 G 页。 " 任强: !""G年第 %期,
皞
不明知的漏洞和后发漏洞的发现,一般来说都发 生 在 法律适用阶段。这两种漏洞或者是由于立法者的疏 忽 和错误,或者是法律制定后因情事发生变更而致 使 法 律产生漏洞。在我国, 一方面, 建国以后相当一段时间 法制未受重视, 甚至被错误地打击和摧毁, 法律体系尚 未达到应有的健全程度, 法律漏洞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 每天都有新 事物出现, 都有新的社会关系产生, 立法的滞后必然使 法律产生漏洞。而对法律漏洞有直接感受的就是适 用 公报》 第 ! 期公布了天津 法律的各级人民法院。 !"#" 年《 塘沽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张连起、张国莉诉张学珍 损 害 赔偿纠纷案。这起案件是个体工商户主雇工拆除厂 房 致使雇佣工工伤死亡, 死者家属状告雇主要求赔偿。雇 主以原签订的劳务合同上有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为 由, 拒不承担责任。我国当时尚未颁布劳动法, 其他法 律也未对工伤概不负责的约定是否有效作出规定。 受 理此案的法院认为,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对劳动者 实 行 劳动保护,这是劳动者所享有的权利,受国家 法 律 保 护,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任意侵犯。被告身为雇主, 对雇员理应依法给予劳动保护,但却在招工登记 表 中 注明工伤概不负责。这是违反宪法和有关劳动法规的, 也严重违反了社会主义公德, 属无效民事行为。这个案 例一公布, 就是向全社会公开宣布, 工伤概不负责的约 定条款是无效的,类似于公开确立了在劳动合同 中 双 方当事人有关工伤事故免除雇主赔偿责任的约定无 效 这样一个法律规则。而这个规则当时在我国法律中 并 无明确规定, 从而弥补了我国法律上的一个空白。 二、 《 公报》 之案例起着使法律规范明确、 具体的解 释作用。从法律适用的角度看, 任何一部成文法典即使 再详细也仍然是抽象的,因为法律不是针对某一 具 体 案件即时制定的, 因而它的抽象性也是不可避免的。抽 象的法律只有通过案件才能具体化, 《 公报》公布案例 公 是使成文法律具体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如 !"#$ 年 《 报》 第%期 公 布 的 孙 明 亮 故 意 伤 害 一 案 , 就是如何掌握 刑法, 使刑法具体、 明确的一例。孙明亮故意伤害致人 死亡一案, 公诉机关以故意杀人罪起诉, 一审法院以故 宣判后被告人不上诉。 意伤害罪判处其有期徒刑 !$ 年, 检察机关以第一审判决定罪不准、量刑失轻为由 提 出 抗诉, 而省检察院以防卫过当、 量刑失重撤回抗诉。由 于抗诉撤回后, 第一审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省法院遂 缓刑 ’ 年。 提审该案, 撤销一审判决, 改判有期徒刑 % 年, 该案例的公布, 对如何分清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 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如何掌握量刑幅度提供了 具 体
!# 司法制度改革
人民司法 %&&%)G
的标准。 三、 《 公报》之案例对各级人民法院待决案件 的 裁 判起着导向作用。在中国,未明确宣布而且也不 承 认 《 公报》 所刊登的案例对各级法院的裁判具有先例约束 力, 但公布案例时所希望产生的作用被称之为“ 指导” 。 所谓指导, 乃指点引导之意。由于《 公报》 所公布的案例 并非最高人民法院本身作出的裁判,所以其指导 必 然 包含如下含义: 最高人民法院所公布的案例是经过慎重选择的, 即这种指导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最高人民法院本身 很 少审理案件, 《 公报》上公布的案例大多是由地方各级 人民法院裁决的,这些案例通过内部报告渠道到 达 最 高人民法院。一般来说, 下级法院特别是高级人民法院 传统上必须将重大、 复杂、 疑难或新类型案件直接报送 最高人民法院, 但并非法律如是规定, 这些案件也无须 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 因此, 这些案例是经过精心挑选 才提交的。最高人民法院在这些提交上来的案件中 再 行挑选, 选录案例并没有法定的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但 一般是根据案件所反映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典型性或 普 遍性, 是否属重大影响或复杂疑难, 是否为新类型或与 公报》 第 ! 期公 当前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等等。如 !"#$ 年《 布的赵恒东无罪释放案。此案反映的是知识分子利 用 业余时间提供技术服务收取咨询费即劳动报酬是否 合 法的问题。当检察机关以贪污罪向法院提起公诉后, 审 理该案的法院认为,赵恒东组织人员利用业余时 间 翻 译、 印刷并依法签订合同, 有偿转让技术资料, 从中提 取咨询费是合法的,他提取的咨询费是科技人员 业 余 从事劳动应得的报酬,因而判决确认赵恒东的行 为 未 触犯刑法, 无罪释放。在思想被禁锢了近 %& 多年的情况 下,对吃官饷的科技人员能否利用业余时间为他 人 提 供技术服务并收取报酬争议很大,这一案例的公 布 解 放了思想, 澄清了是非, 消除了顾虑, 起到了很好的导 向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所公布的案例表明了最高人 民 法 院 对该案处理结果所持的赞成态度,即表明了最高 人 民 法院的指导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在公报中不是仅仅直 接公布下级人民法院所报告的判例,而是从地方 各 级 人民法院所提交的案例中挑选,然后重写或编篡 这 些 案例,目的是浅显易懂,或者如最高人民法院 所 描 述 的,更好地帮助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学习法律推理 提 供 范例。然而, 已被发现的是, 最高人民法院的重写或编 篡工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提供了对地方法院的判决表 示 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的机会,即使最高人民法院对 公 布 案例不作任何评论也不例外。这种态度当然会表达 建 设性的观点, 促使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注意, 从而指导他
司法制度改革 !"
人民司法 $’’$+#
化, 避免法律漏洞, 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同时, 案例修改 和创新的原则对今后法律的修订或制定新法也会产 生 很大影响。《 公报》 陈祖 培 !"&& 年第 ! 期公布了陈永林、 走私大熊猫皮案就是明显一例。大熊猫是国家重点 保 猎杀、 倒卖 护的野生动物, 但 进 入 上 世 纪 &’ 年 代 中 期 , 大熊猫皮的犯罪活动日渐猖獗。按照刑法第一百三 十 条的规定, 违反狩猎法规, 在禁猎区、 禁猎期或者使用 禁用的工具、 方法进行狩猎, 破坏珍禽、 珍兽或者其他 拘 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 $ 年以下有期徒刑、 役。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看, 这一规定存在的问题 有二: 一是对猎杀大熊猫等犯罪法定刑过低; 二是对倒 卖、走私大熊猫皮的行为没有作出规定。在司法 实 践 中, 猎杀大熊猫的目的主要是倒卖、 走私大熊猫皮。《 公 报》 公布对陈永林、 陈祖培走私大熊猫皮案的处理, 对 立法的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立法机关根据司法实践, 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 护 于 !"&& 年 !! 月 & 日作出了《 的珍贵、 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 , 非法捕杀国 家重点保护的珍贵、 濒危野生动物的, 处)年 以 下 有 期 徒刑或者拘役, 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非法出售、 倒 卖、 走私的, 按投机倒把罪、 走私罪处刑。!"") 年刑法基 本上吸收了上述精神。 《 公报》 发布案例之性质 最高人民法院利用公报的形式公布案例 ,引 起 人 们对公布案例之性质的种种讨论。之所以如此, 完全是 由《 公报》 的权威地位而引起的。《 公报》 的权威地位表 现有二: 《 公报》公布的司法解释和案例经最高人民法 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最高法院发出的文件和 司 法 解释均以《 公报》 发布的文本为准。 有学者认为, 《 公报》之案例有判例之实而无 判 例 之名。“ 从内容上看, 有些刑事案例基本上具有了刑事 判例的某些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成是判例。 这主要是指一些类推案例,以及其他一些带有创 见 性 地适用法律的案例。尽管有这样的案例存在, 但最高司 法机关毕竟还称其为‘ 案例’ 而不是‘ 判例’ 。因此, 我们 认为,不宜把我国目前的刑事案例直接就看成是 刑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