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幕交易调查的难点

内幕交易调查的难点

内幕交易调查的难点、解决措施及建议内幕交易是一种不公正的市场交易行为,近几年在证券市场呈上升趋势,且手段隐蔽,花样翻新,查处难度逐渐增大,已成为妨碍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

如何查处内幕交易,打击市场不当交易行为,有效遏制内幕交易行为,是证券市场今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内幕交易和内幕信息根据《证券法》和中国证监会《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阐述,内幕交易和内幕信息的定义分别如下:(一)内幕交易又称知情证券交易,是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利用内幕信息在该内幕信息公开前买卖相关证券,或者泄露该内幕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相关证券牟利的行为。

主要包括:①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根据内幕信息建议他人买卖证券的行为;②内幕人员向他人泄漏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获利的行为;③非内幕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内幕信息,并根据该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证券的行为。

(二)内幕交易的认定:主要围绕内幕人员、内幕信息和交易行为三个方面来认定。

交易行为即外在表现:以本人的名义或委托他人,直接或间接提供证券或资金给他人买卖证券,且该他人所持有证券之利益或损失,全部或部分归属与本人;以他人名义买卖证券或为他人买卖;行为频繁,即多次实施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行为;影响恶劣,后果严重,如引起股价剧烈波动或暴涨暴跌;手段方面,如利用多个户头或化名户头,逃避监管。

(三)内幕人员,是指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人员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和证券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为该上市公司服务的律师、会计师等能够接触或者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

(四)内幕信息,是指为内幕人员所知悉的,尚未公开并可能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

主要包括:(1)证券发行人订立了可能产生显著影响的重要合同;(2)发行人经营政策或者经营范围发生重大变化;(3)发行人发生重大的投资行为或购置金额较大的长期资产等行为;(4)发行人发生重大债务;(5)发行人未能偿还到期重大债务等违约情况;(6)发行人发生重大经营性或非经营性亏损;(7)发行人资产遭受重大损失;(8)发行人生产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9)可能对证券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国家政策变化;(10)发行人的董事长、30%以上的董事或者总经理发生变动;(11)持有发行人5%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股东,其持有该种股票的增减变化每达到该种股票对外发行总额的2%以上的事实;(12)发行人的分红派息、增资扩股计划;(13)涉及发行人的重大诉讼事项;(14)发行人进入破产、清算状态;(15)发行人的收购或兼并、分立等。

(五)内幕信息的认定有:(1)股价波动:信息公开后相关公司的证券价格是否产生波动;行为自证:行为人购买证券的品种、数量、时机等;公司态度:公司是否对某项信息采取保密措施。

(2)内幕信息的公开(标准):是指内幕信息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网站等媒体披露,或者被一般投资者能够接触到的全国性报刊、网站等媒体揭露,或者被一般投资者广泛知悉和理解。

市场谣言不等于已公开信息;股东大会、职工大会、记者招待会、证券分析师会、各种形式的论证会、评审会等均不是内幕信息公开的合法形式。

(3)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

指通常情况下,有关信息一旦公开,公司证券的交易价格在一段时期内与市场指数或相关分类指数发生显著偏离,或者致使大盘指数发生显著波动。

(六)内幕信息的价格敏感期,是指从内幕信息开始形成之日起,至内幕信息公开或者该信息对证券的交易价格不再有显著影响时止。

二、内幕交易的危害性(一)内幕交易破坏了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和公平交易秩序,违反了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侵犯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证券市场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

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使市场信息不对称变成市场机会不对等。

知情者可以通过内幕信息,先行一步对市场做出反应,使其有更多的获利或减少损失的机会;而更多的投资者则可能因此遭受不应有的损失,从而对证券交易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

同时,内幕交易给公司造成的直接损害也是严重的,走漏内幕信息可能会引起公司股票暴跌,使公司本来就不好的经济状况更加雪上加霜,加速公司的破产倒闭;也可能会引起购并公司股票的暴涨,加大收购成本,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损害了公司利益。

因此,内幕交易在使广大投资者受损的同时,也会使内幕信息公司的重大决策行为受阻,既不利人又不利己,得不偿失。

内幕交易对市场造成的打击自始至终是巨大的。

(二)内幕交易降低了市场有效性程度。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对公司股价的估值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获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证券市场信息供给与传导机制,直接决定证券市场的有效程度。

证券信息内幕交易扭曲了证券产品的真实价值,侵害了广大不知情交易者的利益,破坏了证券市场价值衡量的基础,降低了市场的有效性程度。

(三)内幕交易行为具有证券欺诈性特征。

内幕交易是证券欺诈的一种表现形式,被视为严重侵害广大普通投资者权益和降低市场有效性的不法行为,并纳入证券监管和司法部门的关注对象。

(四)内幕交易的社会危害性极大。

内幕交易行为加大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机会不均等,一方面强化知情交易者通过占有实质性私有信息优势操纵股价获取利益,另方面诱导不知情交易者通过信息泄漏或观察交易特征进行交易。

从而使市场信息失衡,市场行情无序,市场对经济的反映失灵,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失效。

三、内幕交易存在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对内幕交易或市场操纵案件的调查、认定和处理,是证券监管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证券执法的难点和重点。

主要有取证难、调查难、认定难。

虽然《证券法》、《指引》已经明确了对内幕人、内幕信息、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及违法所得的认定、处罚等的认定标准,只要能够得到证据就能合理认定。

但实际上,因为认定的递进关系(即内幕交易行为的三个构成要件:存在着交易行为;该交易行为系内幕人员或非内幕人员所为;该交易行为系内幕人员或非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而进行的)复杂,查证很难形成证据链。

从而难以定性。

主要原因:一是巨大的利益诱惑。

著名金融史专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在其《西欧金融史》中“欺诈行为横行”一章里指出,新事物的出现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十分乐观,以致骗术盛行。

在经济繁荣时期,财富被不断创造出来,人们的贪婪欲望也随之增大,欺诈者因此应运而生。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全流通,大股东在决策和获取信息上的优势,以及持股数量增加带来的更大利益诱惑,使大股东参与内幕交易的可能性加大,内幕交易行为可能更加突出。

二是深厚的社会关系土壤。

内幕交易是获取超利润的手段,虽然极具市场破坏性,但也被市场参与者所追捧,有深厚的社会土壤,所以很难根除。

监管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往往受到来自方方面面利益体和行政权力甚至超行政权力的干扰,削弱了监管的权威和效率。

三是手段的隐蔽性和专业性。

“全流通”后,相关各方对股价更为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股价并从中获利的动机随之增强。

内幕交易呈现更隐蔽、更专业性的特征,正从个人违法犯罪行为向单位违法犯罪行为方向转化,并与其它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交织一起,给证券执法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四是公司决策程序使然。

在新的国资监管架构下,委托—代理链条很长,公司决策层次增多,信息传递的环节拉长,信息保密工作的难度加大,很难避免内幕信息外泄。

四、解决措施及建议(一)提高监管的执法水平,追究内幕交易的刑事责任,形成对内幕交易的强大威慑力法律的威慑力在于法律条文的有效实施。

有关禁止内幕交易的法律法规已经很明确,但实际执行并不理想。

其原因,一是执法的难度较大;二是执法的水平不高。

为此,首先要加强法律执行中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查处内幕交易行为;二是认真落实新修订的《证券法》赋予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和手段,保证证券监管部门有效行使职权。

(二)建立相关制度1、建立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

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动态监控,以确保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一旦上市公司涉嫌内幕交易,使调查人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动态监控资料。

2、建立严格的内幕人员持股定期报告制度。

对于上市公司内幕人员和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内幕人员,以及持股数量达到5%以上的大股东,要要求其申报持股种类、数量及其变动情况,并及时地公开披露。

3、设立暂停交易政策。

对因信息披露不完整或者市场谣言影响到公司股价发生异常波动时,可实行暂停交易办法,待查处清楚再复牌。

4、建立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报备制度,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内幕交易行为的监管。

上市公司应当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报备制度,加强对内幕信息知情人的管理,明确本公司内幕信息、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报告程序、保密措施、保密责任以及对违反规定人员的责任追究等事项,并及时将内幕信息知情人名单报送派出机构备案。

对于上市公司内幕信息涉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原因确需向其提供有关信息的,应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并形成董事会决议报备;对于涉及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异常交易情况及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关于本公司的报道,公司要密切关注,及时采取书面函询等方式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相关各方了解情况,加强对信息披露工作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三)加强内幕信息的监管,控制内幕交易的源头内幕信息从开始酝酿到最后形成,会有很多知情人。

如何保证这些知情人能够做到守口如瓶,严格守法,这是一个难点问题。

为此,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查严罚虚假信息披露。

一是为防止内幕交易行为发生,可借鉴国外经验和已有案例,实行提前介入制度;二是对有短线交易行为或不良行为的上市公司高管帐户,可以由交易所在一定时期锁定,防止进行非法交易,“帮助上市公司高管自律”;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虚假信息披露严查严罚,让内幕交易的人承担法律责任。

(四)进一步细化法规规定,使其更具可操作性2005年新修订的《证券法》对1999年《证券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法规体系。

但相关的细则没有及时出台,如在防范内幕交易和打击内幕操纵方面,对内幕交易主体的界定还不够全面,内幕人的亲友和内幕退休人等还没有列入内幕交易主体的范围;短线利益的归入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等等。

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提高法律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1、《证券法》;2、中国证监会2007年制定的《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试行)》;3、著名金融史专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著《西欧金融史》;4、中国证监会网站有关内幕交易的监管意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