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考研政治幕布笔记整理-马原L5 L6 政治经济学

2018考研政治幕布笔记整理-马原L5 L6 政治经济学

马原L5 L6 政治经济学∙一、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用来交换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1. 价值是什么?∙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相互排斥∙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

∙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体现自然属性)。

∙决定商品交换价值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政经的枢纽∙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 2. 价值如何衡量?∙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而劳动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及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 3. 价值如何表现?∙1)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综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2)货币:∙本质:长期交换过程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观念的货币,本身是商品);流通手段(现实的货币,可不足值)∙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没有现货交易);世界货币∙3)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商品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货币代表商品的价值。

矛盾加深∙ 4. 价值有何规律?∙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3)作用表现: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自发刺激生产力发展;自发调节收入分配。

∙4)消极后果: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进步。

∙ 5.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下拜物教产生的必要性:∙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物与物的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表现出来;∙掩盖了商品经济关系的本质,妨碍人们透过物的外表认识商品、价值以及货币的本质。

∙ 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 1. 资本主义所有制∙1)劳动力成为商品基本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所决定的。

∙组成:本人、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接受教育培训的费用。

∙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特点: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消费中创造新价值,即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 2.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1)剩余价值如何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剩余劳动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的实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的本质∙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不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劳动再生产出来 v(可变资本=必要劳动)∙剩余价值率: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类型∙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长度、提高劳动强度——简单粗暴∙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技术)——复杂巧妙∙超额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2)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源泉:剩余价值∙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特殊的价值构成)∙*原材料涨价导致变化的是资本价值构成,不是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劳动力需求减少,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3)剩余价值如何循环∙资本循环三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基本条件: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继起∙资本周转影响因素∙资本周转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流动资本比例越大,资本周转越快。

∙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价值: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m∙社会总产品物质形态∙I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c1内部交换)∙II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v2+m2内部交换)∙消费资料的生产c2+v2+m2:c2要满足生产规模追加资料的需求v1+m1∙只有两部类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实现。

否则,引发经济危机∙4)剩余价值如何分配∙资本主义工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即生产成本c+v,与平均利润之和∙价值规律形式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劳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意义: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来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其中危机是基本阶段、必经阶段。

∙ 3.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宪法原则: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强调只是政治权利,忽略和不承认人的生存权、发展权)∙1)国家职能: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2)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3)局限性∙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平等掩盖事实的不平等;∙政党制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政党恶斗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4)意识形态本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三、垄断资本主义∙ 1. 私人垄断∙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

∙原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激烈的竞争各方为了避免两败俱伤。

∙垄断组织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2)vs 竞争:∙自由竞争中形成,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但不能消除竞争,而使竞争加剧;∙在竞争的目的、手段和范围上,都具有新特点。

∙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

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金融资本形成基础上产生,经济上“参与制”;政治上“个人联合”,同时建立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内政外交。

∙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5)垄断资本的实质:获取垄断利润。

∙ 2. 国家垄断∙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

∙2)必然性∙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更大范围内被支配;∙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3)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实现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微观规制,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积极租用,但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 3. 垄断新发展及其实质∙1)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使金融垄断资本重要制度条件。

∙2)垄断向世界范围扩展∙经济动因:过剩资本输出;非要害技术转移国外;争夺商品销售市场;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基本形式:接待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3)国际垄断∙早期:国际卡特尔;当代:跨国公司、国际联盟∙ 4. 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和实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 5. 经济全球化∙1)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分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2)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