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大学城规划要点

广州大学城规划要点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 文本 1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 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 文本

2 第一篇 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条 道路网布局结构 1. 本规划小谷围岛采用环形放射的道路网络,形成“三环六射”的干路网结构。 主干路为外环路,次干路为中环路、内环路和其他六条主要的放射道路。 其余道路为支路。 2. 道路网功能与层次 本规划将道路网划分为两个层次:骨干路网和配套路网。 骨干路网由快速路和主干路组成,配套路网由次干路和支路组成。 按功能将成道路网划分为三个网络: 机动车专用网络、公交优先网络及自行车网络。

第二条 道路横断面规划 1. 一块板道路横断面 支路等级较低,以自行车交通为主,机动车较少且车速较慢的道路,一块板断面形式能满足交通要求,故将支路确定为一块板断面形式。 2. 两块板道路横断面 本规划,次干路的中环路、1号路和8号路采用两块板道路断面。 3. 三块板道路横断面 40m宽的次干路,如内环路、4号路、6号路、10号路、11号路采用三块板断面形式。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 文本 3 4. 四块板道路横断面 规划外环路采用四块板的断面形式。 规划道路情况详见附录C规划道路一览表。

5. 公交站场发展规划 公交站场用地标准:首末站用地规模一般不小于1000m2,枢纽站用地规模一般不低于2000m2,中途停靠站在道路范围内解决。 公交站场应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根据线路开设的需要供公交公司使用。 附规划道路一览表: 规划道路一览表

等级 起讫点 红线(m) 路长(m) 断面形式 总面积(m2) 快速路 —— 80 1786 5.0-5.0-7.0-11.0-24.0-11.0-7.0-5.0-5.0 142880 主干路 —— 60 14940 8.0-5.0-5.0-8.0-3.0-8.0-5.0-7.0-8.0-3.0 896400 次干路 —— 60 10107 4.5-4.0-2.0-11.75-7.0-11.75-2.0-8.5-4.0-4.5 606420 次干路 —— 40 4260 4.5-5.5-2.0-16.0-2.0-5.5-4.5 170400 次干路 外环路—内环路 60 977 5.75-4.0-3.5-11.75-10.0-11.75-3.5-4.0-5.75 58620 次干路 外环路—内环路 40 1208 4.5-5.5-2.0-16.0-2.0-5.5-4.5 48320 次干路 外环路—内环路 40 1781 4.5-5.5-2.0-16.0-2.0-5.5-4.6 71240 次干路 33号路—内环路 60 992 5.75-4.0-3.5-11.75-10.0-11.75-3.5-4.0-5.75 59520 次干路 外环路—内环路 40 1930 4.5-5.5-2.0-16.0-2.0-5.5-4.5 77200 次干路 外环路—10号路 40 2030 4.5-5.5-2.0-16.0-2.0-5.5-4.6 81200 支路 外环路—16号路 30 1366 5.0-20.0-5.0 40980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 文本 4 支路 外环路—17号路 30 1028 5.0-20.0-5.0 30840 支路 外环路—内环路 30 1535 5.0-20.0-5.0 46050 支路 24号路—内环路 30 1452 5.0-20.0-5.0 43560 支路 24号路—内环路 30 1596 5.0-20.0-5.0 47880 支路 外环路—内环路 30 1077 5.0-20.0-5.0 32310 支路 外环路—内环路 30 1034 5.0-20.0-5.0 31020 支路 中环路—内环路 30 708 5.0-20.0-5.0 21240 支路 6号路—外环路 20 1196 5.0-10.0-5.0 23920 支路 10号路—外环路 20 1203 5.0-10.0-5.0 24060 支路 外环路—外环路 30 1796 5.0-20.0-5.0 53880 支路 中环路—22号路 30 1848 5.0-20.0-5.0 55440 支路 中环路—内环路 20 510 5.0-10.0-5.0 10200 支路 中环路—内环路 20 549 5.0-10.0-5.0 10980 支路 中环路—内环路 30 707 5.0-20.0-5.0 21210 支路 中环路—内环路 30 739 5.0-20.0-5.0 22170 支路 中环路—内环路 20 536 5.0-10.0-5.0 10720 支路 外环路—外环路 30 2181 5.0-20.0-5.0 65430 支路 中环路—内环路 20 583 5.0-10.0-5.0 11660 支路 外环路—32号路 18 726 5.0-8.0-5.0 13068 支路 外环路—32号路 18 715 5.0-8.0-5.0 12870 支路 内环路—32号路 20 314 5.0-10.0-5.0 6280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 文本 5 等级 起讫点 红线(m) 路长(m) 断面形式 总面积(m2) 支路 中环路—34号路 18 541 5.0-8.0-5.0 9738 支路 中环路—35号路 18 539 5.0-8.0-5.0 9702 支路 12号路—13号路 20 600 5.0-10.0-5.0 12000 支路 12号路—3号路 30 1555 5.0-20.0-5.0 46650 支路 7号路—9号路 20 604 5.0-10.0-5.0 12080 支路 7号路—9号路 20 601 5.0-10.0-5.0 12020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 文本

6

第二篇 竖向专项规划

第三条 竖向规划的主要技术标准 1. 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7.70m(广州城建高程系统,下同)。 2. 道路最低标高不低于7.70m。 3. 干道纵坡度为0.3%~5.0%。

第四条 竖向规划总体布局 1. 总体布局按照“中部高,四周低”特点控制。 2. 全岛分为利用原有地形区、改造地形区及湿地生态区三个大区。 3. 利用原有地形区分为保留原有山丘地形区和保留湿地生态区。 4. 改造地形区分为填土区及挖土区。

第五条 各组团地坪标高规划 1. 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m以上。 2. 保留山丘地形区,各组团地面形式留待组团详细规划确定。 3. 填土区及挖土区地面排水坡度不小于0.1%,采用多坡向排水。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 文本

7 第三篇 防洪(潮)、排涝规划 第六条 规划标准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采用的是200年一遇的防洪(潮)标准。排涝标准即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1天排完的标准。

第七条 设计洪(潮)水位 本篇中提及的高程均为珠基高程。规划小谷围岛地区周边水系200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为2.63~2.70m。

第八条 排涝设计 根据《广州市城市排涝总体规划》(1995年),广州市城区治涝标准是:“当市内发生20年一遇暴雨,而外江又出现年最高潮位均值时,市内不受涝。” 1. 特征水位 小谷围岛周边水体按年最高潮位多年平均值1.89m,多年平均高潮位0.73m,年最低潮位多年平均值-1.74m,多年平均低潮位-0.89m。 考虑景观和排水的需要,各河涌出口断面渠底高程-1.10m,河涌水面高程保持在0.73m左右。 发生20年一遇暴雨时,外江水位为1.89m。 2. 河道宽度要求 本次规划根据按防洪排涝计算的河道宽度,不足8m的采用8m,超过20m的采用20m,并合理设置排涝站。 3. 排涝规划 规划需要设置排涝泵站,才能避免发生涝灾。岛内共设置三个泵站,三个泵站排涝量分别是4.86万m3、14.95万m3和9.28万m3。

第九条 工程防洪标准及堤防级别 广州大学城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洪(潮)水位,堤防级别为Ⅰ级。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 文本 8 第四篇 排水工程规划 第十条 规划目标 1. 建立与广州大学城建设同步的排水系统,管道收集率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90%以上。 2. 保护珠江广州河段,使后航道水质达到Ⅲ~Ⅳ级标准。 3. 结合人工湖及河涌水系,形成并完善雨水收集系统及生态排水系统。

第十一条 排水体制 新建地区采用完全分流制。规划保留村镇地区的合流制排水系统近期逐步改造成截流式合流制,远期新建及改造区采用分流制。

第十二条 雨水系统规划 1. 设计参数 设计重现期: 一般地区:P=1~2年 2. 暴雨强度公式 P=2 q= 2906.802 (L/s〃ha) (t+9.983)0.683

3. 迳流系数按地块覆盖情况定 综合迳流系数0.65~0.75 绿地径流系数0.15~0.30 4. 地面径流时间5~15分钟

第十三条 污水排水系统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