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5期2009年9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 mal Uni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ol .35,No .5Sep t,2009[收稿日期]2009204220[作者简介]范琪,男,江苏连云港人,徐州师范大学教科院基础心理学硕士生;贾林祥,男,陕西铜川人,徐州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心理学博士。
西方道德认知理论与测量方法的演进范 琪 贾林祥(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关键词] 道德认知理论;发展;道德测量方法;多元化研究方法[摘 要] 道德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西方早有研究。
当代皮亚杰最早运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进一步确认了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的不变性,梳理出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从基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到按照社会规则进而到超越社会规则的主线;新科尔伯格理论在继承与发展科尔伯格理论的同时也丰富了道德认知理论本身,其理论主要由道德图式论、道德类型论和四成分模型构成;而后科尔伯格理论则以艾森伯格的亲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吉利根的女性道德心理学为代表,其内容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重构,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道德人格和道德自我的探究。
在道德测量方法方面,主要有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法以及新科尔伯格理论的D I T1和D I T2。
实际上,道德理论应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B8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9)0520087206 西方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
道德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早在柏拉图时期就有很多经典的论述,然而当代对道德进行深入探究的首推皮亚杰。
20世纪上半叶,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
30多年后,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以此为基础,在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方面,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理论,他所运用的一些测量方法,如句子评分法、两难故事法等,也成为道德研究的经典工具。
随后投身道德领域的研究者,沿着皮亚杰与科尔伯格开创的研究道路,继续耕耘不辍。
一、道德认知理论的现状与新进展(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理论皮亚杰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观察儿童玩弹珠游戏开始的。
在观察中他发现,儿童的思维方式异于成人,他们对游戏规则的解释方式也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而游戏规则实际上也就是成人社会道德规范的雏形。
皮亚杰主要是运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但不是从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感上来探索道德教育的问题,而是通过道德判断这种认知的方式来探索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
其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关注儿童规则意识的特点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运动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合作阶段和编制规则阶段,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规则认识;2.关注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从过失行为的判断和说谎概念的理解两方面,着重研究了道德判断的性质问题;3.关注儿童公正、惩罚观念的发展,通过关于惩罚的公正和平等的公正问题,考察了儿童公正观念的形成与发展;4.分析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偏爱“听话的孩子”这一现象,考察了儿童对此“公正”的看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受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共同制约。
一方面,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脱离自我中心思维,在评价道德情境时会考虑更多的信息,能够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道德判断的提升;另一方面社会经验也有重要作用。
在儿童早期,儿童为了取悦父母所接受的“必须服从规则”[1]的信念,制约了对自己看法的表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伴的相互作用成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正是在这种交往中,儿童把自己的观点同他人的进行比较,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差别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开始摆脱权威束缚,相互尊重、共同协作,公正感、道德感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
(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最早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六种类型,随后又对它们进行排序,形成了今天被众多研究者认可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2]。
科尔伯格认为,这六阶段的顺序是对皮亚杰从他律到自律发展理论的重新阐述。
虽然每个人表现出来的道德认知特点各不相同,个体通过各个阶段的快慢也有所不同,但道德的六个阶段仍然是按照由低级向高级不变的、普遍的顺序发展。
道德结构发展表现为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而完成道德结构的转化和质变过程,并以一种潜在的思维方式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提出道德发展六阶段的同时,科尔伯格还归纳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
他指出,道德发展的1、2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此时个体不关心正确的行为方式,而只关心行动的实际后果;道德发展的3、4阶段属于习俗水平,此时个体认识并考虑到群体或社会的期望并使自己的行动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而5、6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个体超越了社会已经确定的规范和法律来观察问题,道德判断逐步固定在最普遍的公正原则之上。
可见,水平论的提出进一步确认了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的不变性,同时也梳理出了道德认知发展从基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前习俗水平)到按照社会规则(习俗水平)进而到超越社会规则(后习俗水平)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主线。
(三)新科尔伯格理论1.道德图式论莱斯特等人以确定问题测验为方法基础,对最初的确定问题测验版本(D I T1)进行修订,他们在对大量的D I T反应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三个道德图式:即个人利益图式、保持规范图式和后习俗图式,由此将科尔伯格的阶段论改造为道德图式论。
新科尔伯格理论认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具体包括三种图式:(1)个人利益图式,表现的是一个从关注自我向关注人际关系的转变过程,但这里的人际关系对象只是个体所熟悉的人;(2)维持规范图式,表现的是个体社会和政治观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处在这个图式作用下的个体对于习俗、法律等起规范性作用的规则尤为重视,关注社会规则在组建和维持社会中所起的作用;(3)后习俗图式,表现的是个体在理解法律、规则等中心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社会该如何更好运作的理念,并认为必须公平对待社会中的每个人[3]。
“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图式是内心深处的一种知识网络,是在个人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下组织起来的……道德图式的网络体现了道德知识建构的系统性,与生活事件的联系体现了道德认知发展与情境的高度相关,根据经验来获取新信息则体现了个体道德判断的自动性。
”[4]显然,由于个别差异的存在和人们生活经历的不同,不同年龄阶段或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人使用这三种图式的频率也不同,而并不像科尔伯格所认为的那样,每个阶段只使用一种主要的思维图式。
2.道德类型论莱斯特等人根据发展阶段的双重分类标准(巩固和过渡的优势类别或混合类别),将被试分成6种类型。
所谓优势类别,是指每个被试分别对三种图式进行评定,计算这三种图式的平均评定,然后根据对图式的最高评定对被试进行分类,即他们是属于第2、3阶段还是第4阶段,或者是第5、6阶段。
所谓混合类别是根据图式混合的程度来评定。
D I T研究发现,被试在考虑问题时头脑中同时具有三种图式。
对于某些被试来说,他们相对频繁地使用一种图式,这被称为图式混合中的“巩固”,即某种图式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另一种图式。
而对另一些被试来说,他们使用三种图式的频率相差并不很明显,这被称为图式混合中的“过渡”,即三种图式具有同样的评定。
依此而对他们进行分类,确定他们属于巩固类型还是转换类型。
莱斯特等人提出的道德判断的6种类型分别为:类型1指个人利益图式上的巩固,三个道德判断图式处于低度混合状态。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频繁地使用个人利益图式;类型2是处于个人利益图式到保持规范图式的过渡阶段。
在这三种图式中,个人利益图式仍然具有相对较高的评定,但是被试使用三者的频率相当,并没有稳定于某一图式;类型3是处于过渡阶段的保持规范图式。
88在这三种图式中,保持规范图式具有相对较高的评定。
从形式上看,个体开始偏爱保持规范图式,但处于类型3的个体对个人利益图式项目的偏好要大于对后习俗图式项目的偏好;类型4是指在保持规范图式上处于巩固阶段的人。
研究发现,个体在这三种道德判断图式上处于低度混合状态。
在D I T项目的排序中个体表现出对保持规范项目的偏好;类型5和类型6是指在这三种图式中,后习俗图式具有相对较高的评定,但是类型6的被试频繁使用这种图式,而类型5的被试则更平均地使用这三种图式[5]。
显然,这种道德发展类型理论与科尔伯格的阶段理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3.四成份模型四成分模型是莱斯特于1983年在总结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中提出来的。
四成分模型的提出是对传统的道德知、情、行三分法的一种挑战,因为它认为每一个成分都包含着认知和情绪的复杂交互作用。
在对组成道德心理的各成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这个模型试图把道德心理过程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提出一种分析手段来处理一系列的概念问题(如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把道德干预的使用和评估建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
四成分模型是由决定道德行为的四种心理成分组成的,它们是: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质。
道德敏感性是指对道德环境的敏感理解,对道德因素和一些隐含事物的敏感意识,对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有敏锐的认识,有深刻的移情和对他人角色的感悟,对一些交替出现的情境能进行道德建构,对自己的直觉和情绪反应有道德上的深刻理解;道德判断是指有各种不同行为出现时,对人们如何考虑这些行为所做的深思熟虑,对哪些行为最具有道德合理性作出判断。
这种道德判断包括:确定行为者持有什么样的道德理想和观念,把社会或群体的道德规范与个人的道德原则整合起来;道德动机是指在有多种价值观存在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道德价值观。
在这种动机驱使下,个体投身于道德行为中并为此负起责任;道德品质是指执行道德选择时所经常采取的技巧和手段,包括那些能促进行为效果的品格成分,如勇气、坚持性、自控能力等[6]。
这种品质是通过长期的道德行为建构而形成的,因此,道德品质本身又有许多密切联系的子成分,需要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而逐步发展。
人们之所以不能做出道德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上某一成分缺乏所导致的。
例如,对环境中的道德事件不敏感,不能在道德冲突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对道德的关注不能给予优先考虑,不愿意实施道德行为等。
尽管这四种成分有明显的逻辑程序,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并没有固定的时间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