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论与编码教案汇总

信息论与编码教案汇总

赣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案授课教师:***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授课学期:第六学期总学时:32学时使用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信息论与纠错编码》张丽华第 1 次课教案教学组织一、自我介绍:略二、课程介绍:1、任务和地位:信息论是由Shannon奠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产生于有效而可靠的通信问题中,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编码技术是信息论的重要分支的基础。

它在通信和计算机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通信系统设计中的一项通用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信息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掌握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和信息论方法,为从事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以信号和信道的知识为基础,讲述信息论的基本概念,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伪随机码的基本知识。

2、知识要求: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平均信息量—熵的概念,了解信息论的基本知识和信道容量的计算。

2)掌握信源编码的意义,了解提高信息传输“有效性”的方法,掌握平均码长的计算和最佳信源编码的概念,通过仙农定理导出霍夫曼编码规则。

3)掌握信道编码的意义,了解提高信息传输“可靠性”的方法,掌握纠错编码的基本概念,重点讲解线性分组码的检错能力,介绍卷积码基本概念。

4)掌握伪随机码的基本概念,m序列码的产生及应用。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电路、微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

3、能力要求:本课程重点是通过讲解信息论与编码技术使学生掌握提高信道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4、考试成绩计算方法:平时成绩 30%(主要包括作业和出勤)期终考试 70%5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①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②研究生考试课程6 进度安排 4学分32理论学时16周2学时/周7 学习方法与注意事项1、学习、目的、方法2、课程框架(理清)3、听课与笔记4、实用方法与公式5、预习与复习(书、笔记)6、作业(多练习)8 教材及参考书教材:信息论与纠错编码张丽华电子工业出版社参考书:[1] 王新梅等编著,《纠错码-原理与方法》(修订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张宗橙编著,《纠错编码原理和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3] [日]江藤良纯等主编,《纠错编码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年。

[4] [美]S.林著,陈太一译,《纠错编码入门》,人民邮电出版社,1976年。

[5] 姜丹编著,《信息论与编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主要内容(1)信息及信息的度量(2)离散信源及信源熵,离散信道及信道容量(3)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4)平均失真测度和信息率失真函数,率失真编码定理(5)线性分组码(6)循环码和卷积码三授课.一、讲授内容第一章信息论基础1.1信息的概念1.2数字通信系统1.3 信源及其数学模型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要求,初步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掌握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了解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信息论与编码的主要研究成果,激发学习信息论与编码的兴趣与热情。

要求学生掌握信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信源的描述,掌握离散无记忆信源、离散有记忆信源与马尔可夫信源的特点与描述方法。

三、教学重点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信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信息论的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和内容。

信源的分类,离散信源与连续信源,无记忆信源与有记忆信源,马尔可夫信源。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论及编码技术,有记忆信源,马尔可夫信源。

五、本讲计划学时及时间分配计划2个学时,主讲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信息论与编码的主要研究成果。

课程导入5分钟;本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及方法介绍20分钟;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信息论与编码的主要研究成果讲授55分钟,课堂练习及课后习题讲解15分钟,本节课知识点总结5分钟。

六、实施步骤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述,并辅以板书详解,具体如下:课程引入:主要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考核方式及教材与参考书。

新课讲解:第一章信息论基础1.1信息的概念1.2数字通信系统1.3 信源及其数学模型小结:本次课主要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信息论与编码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讲解,给学生对《信息论与编码》这门课程有初步印象。

对无记忆信源、有记忆信源、马尔可夫信源进行详细讲解,并对其中重难点进行总结概括。

七、课外学习辅导安排及作业布置1、信息、信号、消息的定义是什么?三者的关系如何?2、寻找阅读和信息论与编码发展的有关资料。

3、通信系统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八、其他无第 3 次课教案一、讲授内容第2章信息的度量2.1 自信息量和互信息量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自信息量、离散信源熵、互信息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了解数据处理中信息的变化方式,熟悉并掌握熵的一些基本性质。

三、教学重点自信息量、离散信源熵、互信息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数据处理中信息的变化方式、熵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离散信源熵、互信息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熵的性质。

五、本讲计划学时及时间分配计划2个学时,主讲离散信源熵和互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课程导入5分钟;自信息量概念及其求解方法介绍10分钟;离散信源熵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讲授15分钟,互信息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讲授25分钟,数据处理中信息的变化方式讲授10分钟,熵的性质讲授15分钟,课堂练习及课后习题讲解15分钟,本节课知识点总结5分钟。

六、实施步骤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述,并辅以板书详解,具体如下:课程引入:对上次课的重点进行复习,简单介绍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问题:信息可否度量?信息量如何来量测?小结:本次课主要对自信息量、离散信源熵、互信息、数据处理中信息的变化与熵的性质进行讲解,最好对其中涉及到的重难点进行总结概括。

七、课外学习辅导安排及作业布置教材P41 2-3第 4 次课教案一、讲授内容第2章信息的度量2.2 离散集的平均自信息量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离散序列信源熵的概念与求解方法,掌握离散无记忆信源的序列熵与离散有记忆信源的序列熵的概念、特点与求解方法。

三、教学重点离散序列信源熵的概念与求解方法、离散无记忆信源的序列熵与离散有记忆信源的序列熵的概念、特点与求解方法。

四、教学难点离散有记忆信源的序列熵的概念、特点与求解方法。

五、本讲计划学时及时间分配计划2个学时,主讲离散序列信源熵。

课程导入5分钟;离散序列信源熵的概念与求解方法介绍20分钟;离散无记忆信源的序列熵的基本概念、特点与求解方法讲授25分钟,离散有记忆信源的序列熵的概念、特点与求解方法讲授30分钟;课堂练习及课后习题讲解15分钟,本次课知识点总结5分钟。

六、实施步骤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述,并辅以板书详解,具体如下:课程引入:对上次课的重点进行复习,简单介绍本次课的基本内容,问题的提出:a.如何描述离散无记忆序列信源的序列熵?b。

如何描述离散有记忆序列信源(平稳序列和齐次遍历马氏信源)的序列熵?小结本次课主要对离散无记忆信源的序列熵、离散有记忆信源的序列熵进行详细讲解,最好对其中涉及到的重难点进行总结概括。

七、课外学习辅导安排及作业布置教材P41 2-4八、其他无第 5 次课教案一、讲授内容第2章信息的度量2.3 离散集的平均互信息量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连续信源熵和互信息的基本概念,掌握幅度连续的单个符号信源熵的求解方法,了解波形信源熵的求解方法已经最大熵定理。

三、教学重点连续信源熵和互信息的基本概念、幅度连续的单个符号信源熵的求解方法、波形信源熵的求解方法已经最大熵定理。

四、教学难点波形信源熵的求解方法已经最大熵定理。

五、本讲计划学时及时间分配计划2个学时,主讲连续信源熵和互信息。

课程导入5分钟;幅度连续的单个符号信源熵概念及求解方法介绍25分钟;波形信源熵的概念及求解方法讲授25分钟,最大熵定理的讲解25分钟;课堂练习及课后习题讲解15分钟,本节课知识点总结5分钟。

六、实施步骤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述,并辅以板书详解,具体如下:课程引入:对上次课的重点进行复习,简单介绍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小结:本次课主要对幅度连续的单个符号信源熵、波形信源熵、最大熵定理进行讲解,最后对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七、课外学习辅导安排及作业布置教材P43 2-20八、其他无第 2 次课教案一、讲授内容第1章信息论基础1.4 信道及其数学模型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信道的基本概念,了解信道的分类,掌握信道参数与信道容量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三、教学重点信道的基本概念、信道的分类、信道参数与信道容量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四、教学难点信道参数与信道容量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五、本讲计划学时及时间分配计划2个学时,信道的基本概念。

课程导入5分钟;信道的基本概念阐述10分钟;信道的分类讲授15分钟;信道参数的概念讲解20分钟;信道容量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讲授30分钟;课堂练习及课后习题讲解15分钟,本节课知识点总结5分钟。

六、实施步骤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述,并辅以板书详解,具体如下:课程引入:本章主要讨论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信道的信息量最大,即所谓的信道容量问题。

本章概念和定理也较多,较为抽象,课堂教学时考虑多讲述一些例题,着重阐明定理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对较为繁琐的推倒过程做了部分省略。

小结:本次课首先介绍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并对3.1小节进行详细讲解,总结其中的重难点。

七、课外学习辅导安排及作业布置教材P68 3-1八、其他无第9 次课教案一、讲授内容第4章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4.1信道容量的定义4.2离散无记忆信道容量的计算4.3组合信道的容量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离散单个符号信道及其容量的基本概念,无干扰离散信道、对称DMC信道、准对称DMC信道与一般DMC信道的信道容量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三、教学重点无干扰离散信道、对称DMC信道、准对称DMC信道与一般DMC信道的信道容量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四、教学难点对称DMC信道、准对称DMC信道与一般DMC信道的新的容量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五、本讲计划学时及时间分配计划2个学时,主讲离散单个符号信道及其容量的基本概念。

课程导入5分钟;无干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阐述15分钟;对称DMC信道的信道容量讲授25分钟;准对称DMC信道的信道容量讲解25分钟;一般DMC信道的信道容量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讲授15分钟;课堂练习及课后习题讲解10分钟,本节课知识点总结5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