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作者:————————————————————————————————日期:中文摘要我国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的重要支撑,现在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

当前,我国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他们在单一的市场或有限的几个市场上运作,创建者的经验、个人价值观影响企业战略定位,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民营企业的战略管理尚处在起步状态,并未在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我国民营企业有必要加强其战略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本文正是基于民营企业的这一历史背景把如何成功实现民营企业的战略管理作为本文研究的主题,以民营企业为探讨对象,将战略管理理论与我国民营企业现存问题结合,尽可能的找出民营企业战略管理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营企业战略管理实施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对策1 绪论1.1 研究背景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力的增强,而且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加入WTO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且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

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都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给予重视,这种超越国界的共识,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所经历的艰辛历程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它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后劲,经济总量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我国入世后,虽然市场开放度会增加,但是,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内有国有大企业在国家财政支持下的强烈反击和市场争夺,外有来自国际的竞争压力。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没有大企业的规模、人才队伍、资金实力和管理基础。

在这种形势下,民营企业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契机,顺应形势,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呢?民营企业战略是对民营企业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关键性问题的谋划,它决定着民营企业的兴衰。

世界各国的实践己经表明,不制定战略的民营企业,肯定是难以成长的民营企业。

但制定了不具备实施基础,缺乏科学性的战略的民营企业,同样也是难以发展的。

制定科学、合理的民营企业战略,不仅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的纲领,而且有利于民营企业不断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的发展事关现在,影响未来,我们必须要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为民营企业在面临新经济所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以战略的眼光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势在必行。

1.2 民营企业相关概念及特点1.2.1 民营企业概念民营企业有时也称作民营经济。

具体对民营企业的解释,由于出发点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 以所有制角度进行界定这一观点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以所有制性质来区分不同的经济成分,直至现在仍有影响,所以对民营企业的理解也应理顺其所有制归属关系。

一般地,民营企业就是指一切非国有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无上级主管的民办集体企业,自然人和法人共同发起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参股但不控股的有限公司以及三资企业。

然而这样定义将触及人们一直比较敏感的所有制问题。

2. 以经营形式进行界定在这一观点里面,人们不再将民营企业理解成一个所有制的概念,而是一个经营性的与国营相对的概念。

这样由政府直接占有并直接插手或委派干部经营的企业均为国营企业,其余由“民”自主经营管理的即称为民营企业。

如此定义则避开了敏感的所有制问题,因为民营包括民有民营与国有民营企业。

所以个体、私营、合作制、外资企业以及实行承包租赁、集体所有制、股份制的国有企业都可纳入民营企业范畴。

显然,两者在理论上存在较大分歧。

而从经营形式出发进行界定在人们的观念中较易被接受,因为它是避开了敏感的所有制问题来定义的。

然而对民营企业若不从所有制出发是无法揭示其本质特征的。

另外,界定经济成分主要依据所有权,经营权从属于所有权。

正如当初对国营企业的理解,若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演变成现在国有企业的概念的。

所以本文将民营企业定义为包括非国家直接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完全由自然人与非国有法人组成的民有企业。

本文研究民营企业只限于内资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及相对控股以外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除国有联营、集体联营、国有与集体联营以外的其他联营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

1.2.2 民营企业的特点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晚,自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经营策略方面跟着市场灵机应变,加强了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摆脱了国营企业的包袱,但国内的民营企业仍存在不足,组织管理架构,几乎全部没有摆脱国营企业模式,虽然规避了国营企业的机构臃肿,由于民营企业至今没有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目前依然举步艰难。

民营企业方面的主要特点有:1.机制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虽然有了些年头,但主体上,民营企业还是以小企业为主。

民营企业规模小,转型快,市场应变能力强,能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方向,不像国营企业那样转型困难。

2.先天不足,难以发展民营企业一般多以家族形式出现,在刚开始时,凭借领导人对市场的敏锐的把握,通过最原始的创业方式,企业一般都能够得到市场接纳。

但家长制的企业管理,在企业逐步扩大的同时,家族内部矛后开始激化,管理进程冲突不断,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普遍较短的根本原因。

3.融资难,阻碍企业发展近几年融资方面政策上虽有所松动,但局面依然没有好转,民营企业在发展扩大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警惕财务危机,另外一方面,不能像西方民营企业一样,能够得到金融系统良好的支持,民营企业因缺乏资金投入导致无法扩大再生产,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缺憾。

4.管理不规范,民营企业多为中国传统的家长管理制版本。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触及正规化管理时,每每在矛盾冲突下胎死腹中。

虽然个别民营企业依靠强有力的领导能够突破这个怪圈,但民营总体上,迄今为止,始终无法逾越管理混乱,实现脱胎换骨的企业转变。

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2.1 战略的定义战略一词源于军事和战争,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os ",是将军的含义,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

在我国古代,战略意指对战争全局的策划。

基于他的全局谋略等的基本意义,战略被引入社会、经济、管理学等领域。

最早把“战略”与企业管理联系起来的,是《经理的职能》一书的作者伯纳德(C.LBernad)。

他为说明企业组织的决策机制,从有关企业的各种要素中产生了战略因素的构想。

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战略一词,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对自己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长期通掀的谋划。

安索夫(Ansoff, 1965)在关注美国经济运行中企业战略的形成过程时,提出企业战略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几种决策规则之一种,决定企业开发哪种产品、技术,在什么地方、向谁出售产品,以及企业何如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地位;安德鲁斯(K. Andrews)指出企业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使命与实现使命的有机结合;明茨伯格(H. Mintzberg)认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经营者可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赋予企业战略不同的定义,他借鉴市场营销学中4P的提法,提出著名的5P模型,给出了关于企业战略比较全面的看法: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 );从产业层次交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此外,战略也表现为企业在竞争中采用的一种计谋(Ploy)。

我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曹德骏教授提出,企业战略是企业依据自身的初始条件(包括自身在市场的地位、资产专用性状况、拥有的资源、能力与核心能力等因素),依据有限的信息,结合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从最经济的角度为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限理性的选择与取舍,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2.2 战略管理的定义及其理论发展阶段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包括战略制定/形成(strategy Formulation / Formation)与战略实施(Strategy Implementation)两个部分。

按照Ansoff 的说法,它是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

2.2.1 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哈佛商学院企业政策学派的Kenneth Andrews(1971),A. D. Chandler(1962) Ansoff等人,用战略这一概念表示将企业作为整体来思考的方法。

从开始起,战略管理的研究就同时在公司战略和业务战略两个层次上展开。

他们定义公司战略为确定公司的业务范围,强调特异性资源以创造竞争优势。

在这一阶段主要形成了两个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Andrews及其同仁们为代表。

他们主张战略是组织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遇相适应的基础上,将战略构造分为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部分。

另一学派是以Ansoff为代表的计划学派。

这一学派认为企业战略制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正规的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确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和分解来实施所制定的战略。

该阶段的主要思想体现在:(1)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2)企业战略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与之适应。

这些核心思想为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存在的理论缺陷:(1)它仅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所适应的环境实质上是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从而导致企业所追求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于分有限,以及企业往往被动的适应环境,处于被动的追随领先者的困境之中;(2)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思考,仅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考察企业的战略问题。

2.2.2 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西方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一个引入注目的现象是众多多元化战略的失败,哈佛商学院的波特(Michael E Porter)适时地发展了系统的分析框架;从产业分析得出基本竞争战略,从价值创造的方式和业务间的相关性得出基本的公司战略。

Porter教授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简称SCP模型)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提出了产业分析的五种竞争模型(供应商、竞争者、购买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五种竞争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