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Z
锻件热处理验收规范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前 言
本标准代替QZZ 30021—1996《锻件热处理验收规范》。
本标准与QZZ 30021—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的编排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 进行了调整;
——对原标准中3.2条、3.3条进行了修订,并取消了原标准中5.3.2条;
——删除原标准3.4条对等温退火工艺晶粒度检测,增加调质工艺;
——对原标准3.5条增加了“如没有规定,一般锻件按取样部位处总脱碳层深度,每边应小于或等于有效厚度的1%”
——对原标准中3.6条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但当锻件尺寸不够取拉伸试样时,则应按强度与硬度值进行换算后,对该锻件在取拉伸试样部位进行硬度检测。
”
——对原标准中5.3.3条进行了修订,取消金相组织半级的规定;
——在新标准中增加了3.8条和3.9条对过热和过烧的规定;
——原标准中规定了拉伸性能,在新标准中修订为力学性能,并增加了对冲击韧性的检验规定; ——新标准中增加了非调质钢的有关规定;
——取消了原标准5.3.2中所列出的各种具体钢号;
——因GB/T 13320-2007较91版作了很大的改动,故金相组织评级图参照GB/T 13320-2007; ——原标准中取样位置已经不适用,对力学性能的取样位置按DIN EN 10083-1:2006-10重新作了规定;
——增加了5.4.1和5.4.2条款,对热处理硬度的测定位置进行了明确规定;
——对金相试样的取样位置重新作了规定,取消原标准中对边部和心部金相组织的判定依据; ——取消了原标准5.5.3中对金相试样的硬度检测;
——因GB6397已取消,所以本标准中取消了GB6397标准;
——本次修订删除了原标准中的“斯达—斯太尔汽车”、“等温退火”等词语;
—— 增加了GB/T 229冲击试验标准和DIN EN 10083-1:2006-10 力学性能取样标准;
——对原标准的附录A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鲁统轮、李玉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ZZ 30021-1996。
锻件热处理验收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质锻件的金相组织、晶粒度、硬度、脱碳层、力学性能、过热及过烧等检验验收的技术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经过正火处理、调质处理、锻后控冷处理的结构钢模锻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4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GB/T 228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229 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GB/T 230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231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6394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
GB/T 13320-2007 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
GB/T 13299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
DIN EN 10083-1:2006-10 淬火和回火钢 第1部分:一般交货技术条件
3 要求
3.1 锻件经热处理后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产品图和锻件图的有关技术要求。
3.2 中碳结构钢正火处理的锻件,以及中碳低合金非调质钢锻后控冷处理的锻件,金相组织的合格级别应按GB/T 13320-2007第一组评级图取1~4级。
3.3 调质钢调质处理的锻件,金相组织的合格级别应按GB/T 13320-2007第三组评级图取1~4级。
3.4 正火或调质后锻件的奥氏体晶粒度合格级别,应按GB/T 6394取5∽8级,且其晶粒度不均匀程度应小于3个等级。
3.5 锻件的脱碳层深度按锻件图或相关的技术条件要求执行。
如没有规定,一般锻件按取样部位处总脱碳层深度,每边应小于或等于有效厚度的1%。
3.6 当产品图中对零件的热处理有明确的力学性能要求时,则应对该锻件按规定取样进行试验,并应达到其力学性能指标。
但当锻件尺寸不够取拉伸试样时,则应按强度与硬度值进行换算后,对该锻件在关键部位进行硬度检测。
3.7 当产品图中对零件的热处理硬度有明确的检测要求时,则应按要求检测。
Q/ZZ 30021—××××
3.8 当发现锻件组织有过热时,参照GB/T 13299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规定,当魏氏组织不大于3级时可以使用,大于3级不能使用。
3.9 当发现锻件组织有过烧时,则该批锻件应按报废处理。
3.10 对重要锻件另有技术条件或标准,则应按其技术条件或标准执行。
4 抽样
4.1 硬度的测定按每个热处理批次取百分之一抽检,但每批次至少抽三件。
4.2 金相组织的评定,以及晶粒度、脱碳层的测定,按每个热处理批次取一个试样。
4.3 力学性能的测定按锻件毛坯的每个热处理批次,其中所规定硬度范围的上限附近和下限附近各取一个样件,或根据实际情况由供需双方协定。
5 试验方法
5.1 试样的制取
5.1.1 取样部位应选取零件的关键部位,或反映锻件热处理质量特征的部分,或按产品图纸的要求等。
5.1.2 金相试样的取样部位
有特殊约定的,按约定执行。
没有约定的,按锻件的有效厚度处作为取样部位。
5.1.2.1 当锻件取样部位有效厚度≤20mm时,以二分之一处作为检验部位制取。
5.1.2.2 当锻件取样部位有效厚度>20mm时,以距表面10 mm处作为检验部位制取。
5.1.3 力学性能试样的取样部位见产品图要求或附录A,试样形状分别见GB/T 228和GB/T 229。
5.1.4 试样应在冷态下用机械方法截取。
如用热切等方法截取时,必须将其影响区完全去除,不能出现因受热而导致组织改变的现象。
5.1.5 金相试样经抛光后用含有体积分数2%∽5%的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5.2 金相组织的评定
5.2.1 正火或锻后控冷锻件的金相组织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100倍观察,取其最差组织予以评定,但必须结合高倍观察以确定相结构,参照GB/T 13320-2007评级图1或图2评定。
调质锻件试样的金相组织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500倍观测,取其最差组织,参照GB/T 13320-2007评级图3予以评定。
5.2.2 当所评金相组织介于两个级别之间时,以下一级为判定级别,例如大于3级小于4级则判为4级。
5.3 正火或调质后锻件的奥氏体晶粒度评定的方法按GB/T 6394中的比较法进行。
5.4 硬度的测定
5.4.1 当产品图中对零件的热处理硬度有明确的测定部位时,则应按产品图的指定部位检测。
5.4.2 当产品图中对零件的热处理硬度没有明确的测定部位时,则指锻件毛坯的表面硬度,按 5.1.1选取测量硬度部位。
5.4.3 布氏硬度的测定按GB/T 231进行,洛氏硬度的测定按GB/T 230进行。
Q/ZZ 30021—2011 5.4.4 根据需要可对锻件的指定部位取样加工后,测定其截面的硬度分布情况,乃至绘出硬度分布曲线进行评议。
5.5 脱碳层深度的测定
5.5.1 在所检验的锻件金相试样上测量脱碳层深度。
5.5.2 脱碳层深度的测量按GB/T 224进行。
5.5.3 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100倍观察和测量,以最严重处的深度作为脱碳层深度。
5.6 力学性能的测定
5.6.1 拉伸试验按GB/T 228进行。
5.6.2 冲击试验按GB/T 229进行。
5.7 复验和判定规则
5.7.1 在试验过程中,如果是由于试验方法或试样制备的缺陷,而造成试验结果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时,则该次试验结果无效,并应重新进行试验。
5.7.2 如果试验正确无误,但其结果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则可以进行一次复验。
其方法是,对于每个经试验不合格的项目,应在同一批锻件中按抽样数量的两倍抽样进行试验。
5.7.3 如果复验中的试验结果均合格,则该批锻件判为合格。
如果复验中的试验结果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锻件判为不合格。
Q/ZZ 3002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力学性能试样的截取位置 A.1 力学性能试样的截取位置见表A.1
Q/ZZ 30021—2011 表A.1力学性能试样的截取位置(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