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论语》五则20页PPT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论语》五则20页PPT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 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 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 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 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先 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
语·雍也》)在孔子“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
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 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齐景公 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论语·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二十六、《论语》五则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 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 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 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 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 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二十六、《论语》五则
3、《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 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即学习要 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 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 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 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论语·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 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 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 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 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二十六、《论语》五则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 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 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读书而 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 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二十六、《论语》五则
2、《论语》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 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 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 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君 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 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 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 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 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 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二十六、《论语》五则
1.了解《论语》在中国文 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体会人格修养和善于学 习的重要性。
3.认识文学对人生的重要 意义。
4.学习先秦语录体散文凝 练自然、隽永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十六、《论语》五则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1、《论语》中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