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报告舟山市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赵飞君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是课程的生成之地,所有的课改问题都在课堂里聚集、碰撞,课程理念、课程要求将在这儿凸显和整合,最终得以实现。
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突破,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的深入,也就不可能有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而要想切切实实抓好课堂教学,必须要突破“课堂教学评价”这个“瓶颈”问题。
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评价标准飘忽,即评价标准或笼统或繁复,缺乏语文学科个性,缺乏可操作性;二是评价方法模糊,广大的一线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是在传统意义“听课”基础上,面面俱到的人云亦云,没有倾向性,没有具体的目标取向;三是评价主体错位,教师没能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造成教学评价与教学实践的“两层皮”现象。
规范的“课堂观察”是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前提与基础,随着对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日益深入,“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也日益受到重视。
跟传统的“听课”所不同的,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包括执教者本人) 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以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目前对课堂观察的研究主要还限于专家层面,这对于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的发挥是很不利的。
本课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研组为基本的“研究团队”,旨在让一线教师掌握一定的课堂观察记录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内化、教学行为跟进,同时引领学校教研组的研究范式,促进学校教研组建设。
主要的研究目标有四个:1.设计多种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并具有针对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评价表。
2.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观察、记录、评价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在协作观察中创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
3.提高教师对课的敏感度,促进对新课程理念的内化,实践智慧的提升。
4.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与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相比,我们的这一课题研究,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的学科个性,二是研究的主体。
我们的研究指向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观察与评价,要根据构成语文课堂的关键因素建构“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与评价框架”,并设计多种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并具有针对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记录表。
我们这一课题的承担者是一个“课题研究共同体”,这一“课题研究共同体”是从我县县情出发,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我县本岛五校协作体(岱东小学、怀慈小学、东沙小学、蓬山小学、岱中小学)所合作组成的。
课题研究的主体是教研员与五所学校中的语文教师。
课题组成员人数多,地域分布广,为保证研究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在课题研究共同体之下设五个以学校为单位的课题研究小组。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为“整体统一规划,多级联动研究,借助网上汇谈,扩大研究效益,全程分享成果,实现区域推进。
”二、研究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本课题自07年5月立项以来,课题研究共同体(总课题组)与各校课题研究小组两级联动,根据研究计划开展了实质性的研究,其中课题研究共同体保证每学期活动一次,重在明确阶段性研究的目标任务,整合提炼各校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在研讨过程中实施课题负责人(教研员)的现场培训。
各校课题研究小组保证每两个月活动一次,重在根据阶段性目标实施研究。
自07年5月—09年9月,主要进行了三个阶段三个内容的研究。
三个研究内容是指课堂观察评价的内容、课堂观察记录的方法、基于观察的课堂评价策略。
三个内容之间是螺旋式的纵向推进,第一阶段是从07年5月——08年1月,主要进行了“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与评价框架”的建构以及课堂现场观察记录量表的开发设计。
第二阶段是从08年3月——7月,重在实施现场观察记录,对开发的观察量表进行试用与修正。
第三阶段是从08年9月——09年9月,根据试用修正后的量表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观察记录,探索观察记录与数据处理的方法,提炼基于观察的评价策略。
三个内容的研究并非直线推进,而是螺旋上升的。
见下表:观察评价的内容观察记录的方法(一)课堂观察评价内容的研究有组织、规范化的课堂观察要求对观察内容进行前期研究,而课堂观察内容与评价内容是密不可分,因为观察的目的是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地开展评价,所以观察视角与具体的观察内容要内在地包含评价的标准,成为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我们对于课堂观察评价内容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堂观察与评价框架的建构,第二个阶段是课堂观察记录表的开发设计。
1.课堂观察与评价框架的建构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支架”。
这一支架怎么搭?我们考虑两点,一是构成课堂的关键因素,二是评价语文课堂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构成课堂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四大因素,这四因素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其中课程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内在地包含在教与学的目标内容当中,环境是教师、学生与课程三者之间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是既显性又隐性的场。
而评价语文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言语水平的提高与情感的丰富。
基于以上两点的分析,几经修正,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框架确定为3个维度7个观察视角若干个具体关注内容。
3个观察维度与7个观察项目分别为教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语言/关注学生)、学生学习(学习投入状态/语文实践活动)、师生互动(交往机会/对话质量)。
每一观察视角又有若干重点关注内容的提示,如教师教学中的内容设计就可以重点关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取舍/课程资源利用/教学过程设计/提问设计等。
其中观察的维度指向的是课堂的关键因素,而观察的视角指向的是语文课堂个性化的关键因素。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与评价框架2.课堂观察记录表的开发与设计以上我们所建构的“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与评价框架”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与行为跟进的方向,提示了课堂观察的主要关注点,但并非课堂现场记录用。
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开发进入课堂后用作现场观察记录用的量表。
在观察记录表的开发与设计上我们遵循了以下四条原则:学科个性原则:用作学科教学课堂观察记录的量表一定要体现学科个性,抓住学科关键素养,并具有语文学科的普适性,使用方便原则: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很繁忙的,不能把观察记录表设计得太复杂,让人望而生畏。
主题聚焦原则:围绕“框架”中的观察视角,根据课型特点、教学内容、执教者风格、学生实际、观察者需要等,提炼出观察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具体观察内容的设计。
关注细节原则:明确了观察主题只是开发观察工具表的第一步,具体的观察内容的设计需要关注与主题相关的课堂现象中的细节,体现课堂观察最本质的特点:主题性、细节性与反思性。
以下是我们开发、设计、试用、修正后比较成熟的“小学语文课堂现场观察记录表”。
“教师教学语言丰富性与有效性”观察记录表“语言文字有效训练”观察记录表察记录表“师生对话质量”观察记录表语文学习活动有效性”观察记录表教师关注学生”观察记录表(二)课堂观察记录方法的研究我们对课堂观察记录方法的研究经历了从定性观察记录到定量观察记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程。
见下表:主要特征主要特征主要特征一开始的“定性观察记录”是在观察量表还未开发出来之时,根据观察框架在课堂现场对观察对象做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善。
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听课记录的层面,听的态度较平时认真,观察的维度、视角与具体关注内容也有了比较明晰的把握。
接下来的“定量课堂观察”是套用成熟的量表用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的观察。
套用的记录体系虽然明确地规定了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的类别、观察的对象以及观察的时间单位、记录样式等,但是往往缺少语文学科个性,无法凸显我们所建构的“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与评价框架”中所提示的观察视角与观察内容。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观察记录是从08年3月开始的,那时,我们陆续开发设计出了几个体现学科个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记录表,根据观察记录量表提示的内容,在课堂现场,既使用符号记录等级(频次、时间),又围绕主题有选择地对相关教学行为、现象进行描述性的文字记录。
如:“语文文字训练过程记录”、“学生相关行为记录”、“师生对话实录”、“教师教学语言实录”等。
这一阶段的定性观察记录并非像第一阶段那样对整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行为进行详实的记录,而是围绕观察的主题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一开始运用课堂观察记录表进行课堂观察与记录,绝大部分老师都会手忙脚乱,精神高度紧张。
而我们所要追求的观课状态是专注的有思考的,并非高度紧张的。
那么怎样降低教师在课堂观察记录过程中的难度,使教师不至于望而却步呢?我们还在实践中提炼出了以下几种办法。
●适当培训:培训重在解读课堂观察记录表,探讨记录的内容与方法,培训可以安排在观察之前与观察之后。
●分工合作:分工合作可以是同一观察项目中定性观察记录与定量观察记录的分工,也可以是同一观察项目中不同观察内容的分工等。
其中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的分工是指一位(几位)教师在记录表中进行符号等记录,另一位(几位)进行定性记录,即运用描述性、评价性的语言对观察对象的行为及课堂现象进行较详尽的记录,课堂信息转瞬即变,文字记录时可以概述与描述相结合。
●主题聚焦:在全面观察了解的同时,把与观察主题相关的现象与细节作为观察的重点,按照预定的具体观察视角,对一定观察对象在课堂各个时段(环节)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文字描述与频次(时间、等级)记录。
不必把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记下来,●心记与笔记结合:转变教师的观念,听课时,并非笔记才是记,心记也很重要。
●个案观察:有的观察项目,需要把观察对象集中在不同层次的几个学生或一组学生身上,在一节课中对其进行重点观察。
●录音、录像设备辅助:有条件的话运用录音、录像设备,以备在观察结束后紧接着对需要回顾或进一步细化的行为与现象进行追溯回忆。
没条件的可以同一观察小组的教师一起回忆相互提醒。
(三)基于课堂观察的评价策略的研究课堂观察记录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基于情境描述与数据记录的分析反思,应从“感觉”走向“实证”,将分析与反思置于具体教学事实之中。
对此,我们也进行了两个阶段的研究:1.关于记录数据处理的研究处理记录的信息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统计/整理、归类。
观察者先要对根据观察量表所记录的符号信息进行统计或整理,可以推算出能说明问题的百分比、频次或排序,也可以通过频率和百分比的计算,绘制出可以说明问题的图标。
同时要对记录的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即根据观察量表的设计意图逐条核对文字,或补充、或删减、或合并,转换成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真实地复原当时的课堂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