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同名3171)

浅谈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同名3171)

浅谈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同名3171)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走进阅读的殿堂九龙中心学校:叶海林【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自然、社会”这样的无字书。

从而使学生养成喜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走进阅读的殿堂。

【关键词】阅读兴趣情感体验个体差异阅读方法无字书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思想家、文学家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辉煌的篇章。

每一个篇章都透露出生命的灵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人生,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探寻生命的价值,进而能够升华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提升生命的内涵。

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走进阅读的殿堂。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走进阅读的殿堂: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俗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一不说明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

而受升学率的影响和功利心的驱使,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当中,有的老师把生动活泼的阅读教学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讲解;有的老师太注重阅读方法,而不去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有的老师干脆把一些阅读方法归纳成所谓的“做题公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埋头训练,不一而足。

他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到头来只能是事倍功半。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能提高、成绩没能增长,反而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可谓是贻害无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当然,阅读也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而自主阅读离不开学生兴趣的培养。

笔者认为: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自己学会游泳”,自己去感受文学殿堂的无限魅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注重对学生进行包括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等朗读技能及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等默读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从“读”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眼、脑、口、耳协同动作的良好阅读习惯。

其次,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

要让学生精读时能有圈点、有批注、做摘录、制卡片和写心得;略读则一遍就能理解大意。

经过长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们定能做到略读则能观其大略,善于“提纲挈领”;精读则咬文嚼字,“纤屑不遗”。

再次,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

要注重“量的积累”,才能有一天达到学生阅读水平、知识水平、人格修养的“质的飞跃”。

总之,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四、要引导学生读“自然、社会”这样的无字书毛泽东同志说过:“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

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

”读无字书,考察自然、社会,这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毛泽东早年求学时,就表示:“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他邀同学利用暑假,步行千里,“游学”农村,对长沙及洞庭湖周边多县作过社会考察。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读“无字天书”,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产生了要对自己国家的状况作研究的浓厚兴趣,致使他送走一批又一批新民学会的学友旅欧勤工俭学,而他本人却坚持先留在国内,对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这个决策,对他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非常注重研究中国现实社会状况,使他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后,能够很好地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成功。

因此,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书本,不能把学生的这个鲜活的个体囿于教室。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自然、社会”这本大书。

看喷薄而出的朝阳,可以激发学生无穷无尽的遐想;看险峻的山峰,可以涤荡学生的心胸;看波澜壮阔的大海,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读社会”,可以让学生体会人间真情、社会百态,增加人生阅历……总之,教师一定要克服“一切为了考试”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呆板的阅读教学模式,把阅读空间还给学生。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一辈子而非一阵子,从而使学生高高兴兴的走进阅读的殿堂,让他们在书海中自由自在的翱翔!二00一0年四月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走进阅读的殿堂颍州区九龙中心学校:叶海林二00一0年十一月《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九龙中心学校:叶海林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1)罗贯中及其《三国演义》(2)记叙方法的安排2. 过程方法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3)复述故事情节并加以评点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熟悉古典名著的典型形象,从对其性格的分析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教法:引导、点拨学法:自学、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很熟悉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那么他们是哪四部书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回答。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三国演义》中的一篇课文——《杨修之死》,请同学们先欣赏一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篇首曲,边听边想:“三国”指哪“三国”?并把你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的最后阶段,曹操率兵撤退前的情况。

二、前提测评1. 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有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描写、描写、描写、描写;也有通过其他人的反映和态度进行的侧面烘托。

2. 小说的情节分为、、、。

3. 记叙的顺序有:叙、叙、叙。

4.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朝代)小说家,名,号,相传是的学生。

三、导学达标(一)朗读课文抢读,其他人认真看书,注意有无错误读音。

(二)自学课文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 本文在叙事上采用了什么顺序?2. 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 课文中间部分(4—9段)插叙了几件事?请总结出来。

4. 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说说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5. 课文结尾写曹操派人将杨修尸体收回厚葬,这是为什么?6. 你怎样看待本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请结合具体事件做简要分析。

(三)课堂小结你认为本文中的哪个事件写得好?请复述出来,并加以简单评点。

四、课堂检测(一)用直线连接左右相关的项,体会曹操对杨修由“忌”到“恨”的感情变化:1. 门阔事件 A. 已有杀修之心2. 一合酥事件 B. 曹大怒,因此而不喜植3. 曹梦中杀人事件 C. 曹虽喜笑,而心恶之4. 密告曹丕事件 D. 曹虽称美,心甚忌之5. 唆使曹植杀门吏事件 E. 操闻而愈恶之6. 暗教曹植作答事件 F. 愈恶之(二)杨修之死的原因,你同意下列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

1. 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2. 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3. 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4. 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五、推荐作业A本第八、十二题(必做),十三题(选做)板书设计杨修之死罗贯中曹操:杨修:残酷多疑恃才放旷狡猾虚伪才华横溢《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九龙中心学校:叶海林教学之后,细细地回味一下,觉得这节课有成功之处,整节课,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自己喜欢的内容,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1、课堂教学环节体现的充分,有层次本课的设计,力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介绍背景入手,创设情景;然后复述课文,自由辩论,把大量时间分配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最后拓展延伸,本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结,又是课文的一个延伸拓展。

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2、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①自主学习,追求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从而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②鼓励合作,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

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

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③倡导创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还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本文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

因此,在教《杨修之死》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将课文放在《三国演义》整个背景之中,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国古典小说的殿堂。

当然,优点与不足是并存的。

在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

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因此要压缩好时间;二是大班授课,研讨的问题许多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留下了遗憾。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九龙中心学校:叶海林发现的问题:学生不能够深入地理解诗歌中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的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指导诵读时,由于学生对诗意理解不到位,所以读不出此中所表达的豪迈之情。

当第一个学生读得不成功时,我就及时地进行纠正,并指导读诗的重音、停顿、以及情感等。

要求学生细致的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进而感受诗句丰富的表现力。

并且,老师声情并茂范读给学生,并让他们加入自己个性的阅读。

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学生配合融洽,尤其是个性阅读时,有的学生摇晃着脑袋,有的学生挥动着手臂,更多的学生读得气宇轩昂、意气风发……然后让学生听《沁园春.长沙》,找“沁园春”词牌结构上的共同点,学习词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试着填词。

课堂氛围浓厚,3半比4班效果好。

学生也学有所获,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思想上都收获甚多.通过这节课,学生对毛泽东的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毛泽东这个人物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