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改编——杜牧《清明》七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清明》诗具有诱人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便以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1)删缩。
有人以为《清明》诗的语言多含水分,需要挤缩删除。
首旬删“清明”二字,是因为诗题《清明》已示意。
次句“路上行人”累赘,“路上”二字当删。
第三句“酒家何处有”,问意已明,故无需“借问”。
末句“遥指”者不必确定为“牧童”,可以泛指,故“牧童”可删。
如此一来,七绝则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简则简矣,然氤氲诗中的舒缓情味与牧童形象则荡然无存矣。
有人则更是大刀阔斧,将每句的前四字统统砍光,只留下后面三字,俨然成为一首《清明》“三字经”了。
砍后之诗云:雨纷纷,欲断魂。
何处有?杏花村。
如此之诗,还有何意境可言?像这样的删缩法,甭说九泉之下的“小杜”不同意,就连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不予认可。
删缩《清明》诗之举是徒劳无益的,但却从反面证明了《清明》诗受人喜爱的魅力所在。
(2)变体。
所谓“变体”,即通过增加有关词语或变动标点符号位置,将原来的七绝诗体变成其他的文学样式。
如此变体,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与审美旨趣。
微型剧本之变体。
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提示语与标点符号,则变成了一则微型剧本。
题目仍为《清明》,其内容为:[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戏剧要素一应俱全,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剧本。
绝妙好词之变体。
宋代有一位书法家,将《清明》诗写在自己购买的白纸扇上,友人见后,便添上了标点符号。
经其一点,便成一阙好词,其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诗改词,其意未变,而吟诵之间则别添一番抑扬顿挫之美,收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雅趣酒令之变体。
酒令中的雅令,种类甚多,其中有以《清明》诗句作令者。
兹介绍两种:一种叫“诗句减字意足令”。
具体方法是:每人诵古诗一首,将其中一句减去一字或数字,但仍然成意。
如《清明》改为酒令词则为:“清明时节雨,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首句减去“纷纷”二字,但并不影响诗意,符合酒令要求。
按酒令规定,若有人说不出,那当然就要罚酒了。
另一种叫“七步成诗令”。
此乃唐诗令中的一种。
方法是:令官先饮令酒,然后命众人依次行令。
行令者需离席踱七步成诗,要求各取诗一句。
首句呤罢,令官便正色日:“晓得了。
”次句需反其意,第三句自问,令官即喝问:“为什么?”第四句解之。
若七步不能成诗者则罚酒一杯,杜撰者亦罚酒一杯,众皆称善者赏酒一杯。
如有人这样行令道:“三月三日天气新,(令官:“知道了。
”)路上行人欲断魂。
暗洒闲抛却为谁?(令官:“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路上行人欲断魂”,正与首句意相反,符合此令要求。
(3)仿拟。
仿拟,修辞格之一种。
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仿拟。
其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增强概括力,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
在明末清初的动乱年代,一塾师只顾自己逃避城乱躲入乡村而抛弃学生不管。
有人则仿拟《清明》诗讽刺道: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
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
1976年清明节,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众多诗歌中,有一首仿拟《清明》诗则别具意味,诗日:清明时节泪纷纷,八亿人民恸断魂。
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面出妖精。
此诗对周总理的爱与对“四人帮”的恨溢于言表,是一首难得的仿拟佳作。
(4)集句。
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是谓集句。
集句诗始于晋代的诗人傅咸。
在杜牧《清明》诗之后,有不少集《清明》诗句者。
清人钱德苍《解人颐》载有一诗云:三生石上旧精魂,化作阳台一段云。
词客有灵应识我,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寺翔金雀,竹里春愁冷翠裙。
莫向西沙歌此曲,清明时节雨纷纷。
此诗以《清明》首句作结,凸现凄凉意境,效果甚佳。
(5)制谜。
在谜海中,以《清明》诗句人谜者,不胜枚举。
或作谜面,或作谜底,无一不可。
兹仅举作谜面者述之。
《清明》诗句句皆可作谜面,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打《西厢记》一句,即为:“天不与人行方便。
"“路上行人欲断魂”,打一电影名,即:《苦难的历程》。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数学名词一,即:求导。
“牧童遥指杏花村”,打一电视剧名,即:《爱在酒家》。
(6)对联。
在一些酒厂、酒肆、酒店的对联中,每每可见《清明》诗的意象与意境。
如:清李宝嘉《南亭四话》中,载有一幅酒铺对联云:“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
”另一联则更具形象美与画意美,云:“画栋前临柳杨岸,青帘高挂杏花村。
”还有将《清明》诗之四句分别与其他诗句集合成联者,如:“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清明时节雨纷纷。
”“城南思妇愁多梦(杜甫《洗兵马》),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滁州西涧》)。
”“牛郎欲问瘟神事(毛泽东《送瘟神二首》),牧童遥指杏花村。
”(7)用典。
“杏花村”最为典型。
台湾三民书店《大辞典》(1985年版)中“杏花村”条云:“《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后因泛指卖酒之处。
高启《五禽言和张水部》诗:‘提葫芦,去沽酒,杏花村中媪家有。
”(8)故事。
有一则“塾师索酒肉”的笑话故事这样写道:清代某文士于县城一富家设馆授业。
东家极为吝啬,供膳菲薄,久无酒肉,文士极感不快,恼怒难忍。
一日,学生送来题纸请先生出文题与诗题,文士不假思索,提笔即写道:“文题:三月不知肉味。
诗题:借问酒家何处有?”学生将题纸带回家,东家一看,甚感惭愧。
第二天,酒肉都给送来了。
文题出自《论语》,诗题出自《清明》,索肉要酒,该文士亦真够善谑的了。
(9)唱词。
清王廷绍编订的明清民歌时调集《霓裳续谱》卷二中载有一首据《清明》诗改写的民歌。
其歌词云:“桃花红,梨花白,/香馥馥恰正值三春时候。
/清明节,家家户户祭扫坟茔,/化罢纸钱,个个把春游。
/则见那青山迭迭层层,/乱柳啼莺,百花开放。
遍地锦绣。
/又见那牧童顽婴,头戴竹笠,/身披蓑衣,口吹短笛在山头。
/上前去秉礼躬身,/借问声‘酒家在何处’,/说与我瓯上几瓯。
/牧童说——/转过小桥向东走。
/杏花村飘落酒旗翻'/桃花园醉倒几个闲游。
/上写着:开坛十里香、状元红,/拿来欢欢,/错过了今朝不能够。
”如此改编,原诗的基本精神大体不变,而形象性、故事性则更为鲜明突出了。
(10)题画诗。
上海会文堂曾出版过古印本小丛书,其中则刊有据《清明》诗意而画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图,并配有据《清明》诗意自度的曲子。
其曲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欲问行人去哪边?/绿杨柳下,/流水呜咽;/杏帘高挂处,/袅袅茅舍炊烟。
/十里酒香,/惹人梦绕魂牵。
/且劳牧童哥哥指路,/暂事流连!”文辞虽有变化,但原诗意境仍然保留,而吟唱时则更有节奏感、韵律美。
(11)广告诗。
将《清明》诗的有关内容化于广告诗中,则又别具意味。
著名作家刘绍棠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写过一首广告诗便是如此。
诗云:“宝泉佳酿天下闻,车如流水人如云。
古今谁家酒最好?众望所归杏花村。
红杏枝头春意闹,清明时节柳色新。
返老还童须一醉,牛背短笛唱乡音。
”(12)争名。
关于《清明》诗中“杏花村”地名究竟在何处的问题,千百年来聚讼不休,奠衷一是。
据笔者初步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著名的有6个:(1)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2)湖北麻城古镇歧亭附近的“杏花村”;(3)江苏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4)山西省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5)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杏花村”;(6)安徽省贵池县西“杏花村”。
上列这6处杏花村,皆产酒,且与杜牧游迹有关,若要确认某一“杏花村”为杜牧作诗处,委实很难。
不过抢争名人以为一方旅游事业与经济发展而赢得声誉与效益,亦并非坏事。
让“杏花村”这一文化资源为大家共享,则也无所不可。
尽管杜牧当时作《清明》诗时可能是即兴而为,并未实指“杏花村”为某个村庄,然而后人硬要将其坐实,那也只能听之任之,是非两便了。
这正应了谭献《复堂词话》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阅读接受效应。
一首28字的《清明》七绝,千百年来竞能对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诸方面产生如此深人而广泛的影响,此乃杜牧始所未料者也。
尽管上述由《清明》诗衍生的诸多文体门类中有艺术高低之分,技巧优劣之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体现了人们对《清明》诗的钟情与酷爱。
它是一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清泉,只要你需要,你就可获得所期望的艺术养分。
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也还将是这样。
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那我们则要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对《清明》诗的接受方式。
随着人们对接受方式的扩大,对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杜牧《清明》诗的影响将会更广更深更远。
这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上的一大奇迹,而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清明》诗本身丰厚的情感内涵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