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微生物生态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2]。
传统的微生物生态学技术包括显微形态观察,选择性培养基计数,纯种分离和生理生化鉴定[3]等。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大多数微生物不可培养,传统的方法不能够满足微生物生态研究的需要,使微生物生态研究一直较为落后。
近年逐步建立起来的16SrRNA/DNA实验技术则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对难以培养的微生物和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使关于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种群分析、重要基因的发现、以及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之间或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水平转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开辟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新的领域。
1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由于微生物具有生存环境多样,生长繁殖快,适应性强,代谢途径多样以及生活方式多样的特点,使得微生物分布广泛,变异快,种类多,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探知蕴藏其中的大量基因资源。
因此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无论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理解还是对微生物资源的利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
但是,传统的分析方法是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形态特征鉴定和生理生化试验,这种方法试验周期长,工作量大,更重要的尽管是最复杂的组合,也难于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全部分离,而且不能对分离物进行准确的鉴定,不能反映分离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5]。
用分子生态学的方法可以直接从核酸水平对样品进行研究,通过提取样品中不同微生物的总DNA,然后进行分析,避免了样品中微生物的丢失,样品序列的多样性和不同序列的丰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样品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从而可以保证实验能更真实地体现研究对象的结构组成,因此分子生态学技术和研究策略在揭示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水平及其物种组成上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通过以土壤细菌16SrRNA基因的一段26碱基变异区为基因标签,连接成基因标签串测序,用标签类基于16SrRNA/DNA分析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效应黄进勇,周伟(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基于16SrRNA/DNA分析的实验技术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从而在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种群分析、重要基因的发现以及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之间或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水平转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分子生态;微生物生态;16SrRNA/DNA中图分类号:Q938文献标识码:AEcologicalEffectonSoilMicrobesontheBasisof16SrRNA/DNAAnalysesHuangJinyong,ZhouWei(Bioengineeringdepartment,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Abstract:The16SrRNA/DNAtechniquehasofferedthenewapproachtoresearchonmicrobialecology.Onthebasisofthemethod,someconsiderableprogresshasbeenmadeinsomeaspectssuchasmicrobesdiversity,microbespopulationanalyses,discoveryofsomeimportmentgenes,andeffectonecosystemofhorizontalmovementofhereditarypropertybetweenthemicrobesorbetweenmicrobesandplants.Keywords:Molecularecology,Microbialecology,16SribosomeRNA/DNA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11530400)。
第一作者简介:黄进勇,男,1969年出生,河南周口人,博士学历,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研究。
E-mail:jinyhuang@zzu.edu.cn。
收稿日期:2005-12-14。
型、频率和多样性指数在分子水平描述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土壤中细菌遗传多样性与植被类型之间相关性,发现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等理化性质高度相关,不同的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决定细菌遗传多样性分化[6,7]。
通过直接从土壤中抽提总DNA,并对DNA中V-3可变区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分布进行研究,陈灏等发现不同的农田土壤间细菌差异相当显著,同时他们通过对分离带的测序,进行了部分土壤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为农田土壤生态和高效氮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8]。
有学者用DGGE法分析了镉胁迫下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发现土壤镉有效性的变化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变化,随着土壤中镉浓度的增加,对土壤中微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也逐渐增强[9]。
Torsrik等研究了挪威等地的森林土壤样品,通过提取样品中的总DNA,然后用高压下将其剪接成分子量平均为420kD的DNA片段,测定热复性过程,得到Cot1/2的值。
结果显示,该土壤样品基因多样性是一般分离培养情况下得到的多样性的200多倍,显示出分子生态学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优越性[10]。
Salles等用设计的伯克氏菌属(Burkolderik)特异性引物进行DGGE检测来分析两块草地中该属群落的多样性,揭示了主体与根际土壤样品中生物多样性的不同[11]。
2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与动植物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一方面它形态较小,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另一方面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能培养的微生物,这就给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带来极大的麻烦,而分子生态学的应用则正好为微生物分类提供了一个解决的途径。
通过对提取样品中特定的核酸片段,然后进行序列分析或比对,从而对未知微生物进行鉴定,并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
采用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和PCR扩增等方法,许飞等构建了南海南沙海区沉积物16SrDNA文库,并通过RFLP酶切分型对所获得的70个克隆进行测序,通过构建序列同源性矩阵和系统发育树图,发现该海域沉积物中变形细菌是明显的优势类群,α-Pro-teobacteria是深海沉积物中所特有的类群,是深海沉积微生物中的标志类群。
同时,作者从南沙海区获得的大多数16SrDNA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发现,所得的序列与发表在数据库中的16SrDNA序列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说明这些细菌在属种水平上完全不同,在这些未知种群中,蕴藏着目前还无法估量的资源,从而为开发利用这一特殊生态环境的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12]。
Nielsen用DGGE法研究变质的生物磷去除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序列分析切下的电泳带,发现了一类与已知种类无密切关系的γ-变形菌[13]。
中国学者徐平等用包含16SrRNA基因v-2高变区在内的120bp长核苷酸序列,对300多株已知该区段序列的链霉菌进行分析,得到较为完整的系统进化树,确定了他们的分类地位[14]。
此外,通过对化学生物絮凝池活性污泥中优势菌种16SrDNA序列的分析,研究者发现这些优势菌种大多属于好氧菌群,而且基本上可以分为Acinetobacter属和Arcobacter属2大支[15]。
有人用DGGE法和纯培养法,对青海柯柯盐湖、茶卡盐湖底泥及周边土壤样品的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两个盐湖存在大量的未知细菌,分离到的纯培养仅占实有细菌的小部分。
对12个菌株的16SrRNA基因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属于Halomonadaceae科Halomonas属,其余菌株均属于Bacillaceae科,分属于Halobacillus、Sal-ibacillus、Amphibacillus、Virgibacillus、Gracilibacillus、Bacillus等6个属,从而确定青海盐湖确实存在大量的未知微生物[16]。
3微生物在环境检测与修复中的作用关于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生态效应,需要一个可被广泛采用并较准确的评价标准。
由于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各种环境中普遍存在,能对环境的微小变化做出迅速反应,所以可用分子生态学的方法在分子水平对微生物区系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更准确更科学地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评估。
此外,微生物在对环境的适应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性,它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对不利的环境条件进行修复,使生态维持平衡。
因此,用分子方法研究不同污染条件下的微生物,可以发现对特定污染物具有修复作用的微生物或基因资源,进而通过对特殊菌株的选育,或对这些基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其在污染物的修复中发挥独特优势,为环境修复工程提供良好的工具。
通过提取南极阿德雷岛沉积物柱状样各层次的总DNA,利用PCR-RFLP方法,对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及分布进行微生物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人类活了研究,发现大量与降解有机化合物相关的细菌,表明阿德雷岛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通过实验仅发现少量与重金属有关的菌株存在,说明该地区的重金属污染较轻,还没有严重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17]。
有学者通过16SrDNAV3-PCR/TGGE指纹图谱技术对一个焦化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两个功能不同的曝气池活性污泥的细菌种群结构进行了动态分析。
结合条带回收、克隆、序列测定等方法对TGGE条带的序列多态性和主要功能曝气池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了探讨,以全面了解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动态变化关系,为实现对活性污泥优化操作奠定方法和理论基础[18]。
CoskunerG和CurtisTP于2002年用FISH技术原位鉴定了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分布,为理解污水处理中氮素循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19]。
Duarte通过PCR-DGGE研究取自含硫油浓度梯度污染的土壤和用含二苯噻吩石油处理的土壤小生态系的样品,结果显示,随着土壤中油含量的增加,分子群落轮廓中所检测带的数目减少,且含DBT石油处理后的分子群落随时间逐步改变,而未处理的多半是稳定的,这为检测石油对土壤的污染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20]。
中国学者姚健等通过RFLP法对农用化学品污染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发现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组成,并对微生物DNA序列多样性影响各不相同:在化肥污染条件下与无污染的土壤相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大增加,而且化肥使微生物富集而一些物种丧失,而农药使微生物多样性增加[21]。
杨元根等通过对某一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DNA进行DGGE电泳,其电泳谱带显示,与DNA标志物相比,土壤样品微生物的DNA片段谱图明显不同,反映了它们之间DNA基因型的显著差异;而不同土壤样品间DNA反映出来的DGGE谱带却非常一致,说明其微生物在DNA上没有显著的改变,反映了该地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并没有导致土壤微生物在基因上的损伤[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