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是由感知觉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是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从表现形式上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具有冲动性,伴有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4)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分类
(1)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持续时间不可过长。
)
2、情感的分类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看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
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情感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5、健康功能(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各种疾病)
6、感染功能(共鸣和移情)
7、强化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协调功能
二、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一)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二)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2)合理宣泄法
(3)意志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一)压力
1、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
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2、压力与心理反应
适度的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
注:压力状态下的身体反应
(1)警觉反应阶段(2)搏斗阶段(3)衰竭阶段
(二)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人在精神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
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1)否认
(2)压抑
(3)合理化(文饰作用)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
(4)移置
(5)投射(6)反向形成(7)退行(8)过度代偿
(9)抵消(10)升华(11)幽默(12)认同
四、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培养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感体验的内容日益丰富
(2)情感表现的深刻性逐步增加
(3)友谊感逐渐发展
(4)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
(5)高级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6)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7)情绪情感的自控力不端增强
2、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1)提高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运用移情
第二节、意志与教育
一、意志及其品质
(一)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意志过程的规律
1、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与基础。
意志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
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
(四)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自制性
4、意志的坚韧性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采取决定阶段、确定阶段)
1、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从自己同时喜欢的两个事物中择其一的心理状态。
(2)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3)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4)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确定目标(目标越明确、越远大、越深刻)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关键步骤)
克服困难依据下列心理条件:
1、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世界观是动机的基础,是克服困难最基本的条件
2、行动目的的性质对克服困难有重大意义
3、对行动胜利的美好前景的憧憬
4、执行计划的坚定性
三、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1、自觉性的发展
(1)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比较差
(2)小学儿童的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比自觉性特征明显
2、果断性的发展
(1)小学生意志的果断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发展
(2)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表现出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的特征
(3)小学生的果断品质不稳定,到三年级后达到一个高峰,随后迅速呈下降趋势,直到六年级才得以改变。
3、自制性的发展
(1)小学生意志的自制性品质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稳步发展
(2)小学生行为明显受内外诱因的干扰
4、坚韧性的发展
(1)小学生意志坚韧性品质较好
(2)小学生意志的坚韧性品质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迅速发展
(二)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1)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
(2)耐心指导,反复训练
(3)教师注意以身作则
3、教育小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生的意志
(1)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2)给予鼓励和指导而非解决问题
(3)遵循因材施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