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时备课稿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1.指导学生学会把握文章大意
2.勾画圈点重点语句
阅读课文,理解每次擦火柴反映了什么
主备内容
个人修改内容
讲学过程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围裙 烤鹅 蜷腿 冻僵 乖巧
2、本文是——写的一篇童话,你还知道他的童话有《 》、《 》等。
当堂诊断
1、听写词语:
哆哆嗦嗦 火焰 暖烘烘 火柴梗 两腮通红 精致 明晃晃
2、文章写小女孩几次擦亮火柴,各表现了她的什么心理?本文寄予作者的什么感情?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教学反思
注重基础学习,加强字词积累,多读课文,学会分析把握稻草人的感情
主备内容
个人修改内容
讲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时间
2012.9
主备人
徐姣
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
新授课
使用人
徐姣
教师
寄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讲学
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3.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四)总结、扩展
1.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
2.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主备内容
个人修改内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重点
难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指导
精讲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具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2、 多媒体课件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同桌交流
泉沟镇初级中学课时备课稿
主备内容
个人修改内容
讲学过程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