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2.1拉延模本体设计

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2.1拉延模本体设计


凸模(Punch)
分模线是凸模和压边圈的分界线,它是封闭的。凸模外围2D分模线与压边 圈内形2D分模线的间隙是1.5~2.0mm,大模具取2.0mm,中小模具取1.5mm。 本项目取1.5mm。
分模线(实际是面)通过数控机床2D加工出来,深度为40mm。
凸模分模线
凸模(Punch)
设计步骤: 1. 下模座构建,下模中不含凸模与下模座分开铸造,凸模材料为MoCr铸铁等,下模座材料为HT300 成本低,工艺复杂
拉延模的工作部分是凸模、凹模和压边圈三大件,工作部分材料全用MoCr铸 铁。另外GM241、GM246也是与MoCr铸铁相近的材料, GM246稍贵。
工作部分就是型面部分,型面部分需要上数控机床加工3D型面。 本项目是凸模与下模座共同铸造的,材质为MoCr铸铁。
本项目拉延模凹模为整体式,它的材料是MoCr铸设计。最终凹模实体图如 下。
(a) 正面
(b) 背面(左右翻转)
凹模(Die)
型面部分比周边非型面部分高出至少20mm,可以沿型面偏置一定数值得到 非加工部分,也可以用几段折线拉伸作出比型面低下去的非加工面。 型面的范围比板料线周边大10mm。
设计步骤: 1. 构建中间型面部分
压边圈运动时通过耐磨板(或称导板)进行导向控制,一般情况下耐磨板装 在凸模上,在压边圈的相关部分作出导滑面,要求导向间隙在0.02 mm以内。导 向行程必须大于压边圈向上运动的行程,即当压边圈向上运行到最高点时,耐磨 板与导滑面至少保证接触深度不少于50 mm。
压边圈(PAD)
压边圈上部分 1. 上部中间是型面,需数控加工的工作部分,外轮廓二维尺寸比板料线外形轮廓 单边大10 mm;
1 整体结构 2 凸模(Punch) 3 压边圈(Pad/Binder) 4 凹模(Die)
本项目整体结构断面图
整体结构
顶盖前横梁拉延模X向断面图
顶盖前横梁拉延模Y向断面图
本项目整体结构实体图
整体结构
模具闭合
凹模(上模)
压边圈正面
下模=凸模+压边圈
凸模
压边圈背面
凸模(Punch)
拉延模凸模形式有整体式、分体式两种。 整体式 凸模与下模座是合二为一,整体铸出来,材料为MoCr铸铁
凹模(Die)
2. 构建四周非加工面
3. 挖空凹模
凹模本体建模过程图一
4. 挖空凹模
5. 合并处理 凹模本体正面
凹模本体正面
凹模本体建模过程图二 凹模本体背面
END
2. 凸模构建,即凸模型面部分实体设计
3. 下模各部分合并
合并
压边圈(PAD)
压边圈 延模分模线把压边圈与凸模分开,压边圈内形加工部分与凸模外形加工间隙
一般为1.5~2 mm,其值与模具大小有关。工作时压边圈上下运动,在拉延开始 时压紧板料,对拉延件的成形起着重要的作用。
压边圈上的分模线
压边圈(PAD)
2. 四周是非加工面,直接铸出 不需加工;低于3D型面至少 30 mm可以简化为一个平面 或多条折线组成的曲面;
3. 左右两侧是模具端头。
压边圈(PAD)
视频:压边圈本体构建
凹模(Die)
拉延模凹模即为上模座。只有在冲压板材为大于1.5 mm的厚板或高强度钢 板时,拉延凹模与上模座分开,拉延凹模做成镶入钢件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