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赣发〔2014〕26号)和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办字〔2015〕50号)及赣州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市办字[2015]61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改善全县河道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河道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决定在全县实施“河长制”。
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要求,建立健全“河长制”管理制度,通过统筹河流(水库)保护管理规划、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河流(水库)水质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推动河流(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域岸线及采砂管理、加强行政监管与执法、完善河流(水库)管理保护制度及规章制度等举措,全面改善河流(水库)水质和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实施范围全县实施的“河长制”,由县委和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行政区域“总河长”、“副总河长”,县、乡、村党政相关领导担任河流“河长”,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村级组织全面履行河流(水库)保护管理责任,创新河流(水库)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河流(水库)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水管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保障河流(水库)健康。
全县境内河流(含水库,下同)均实施“河长制”。
三、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共治,构建河流保护管理工作机制。
坚持遵循河流自然规律,科学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河流健康。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河施策,系统治理,注重长远效果。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合作,上下游、左右岸协调推进,水域陆地共同发力。
四、主要目标到2015年底建立县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到2017年底,全县全面实施“河长制”;到2020年,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1%、地表水达标率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3%;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维护河湖生态安全,基本建成河流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五、组织体系(一)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建立健全行政区域和河流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
我县贡水是流经于都县境的主要干流,汇集梅江、濂江、澄江、小溪河等4条较大支流,贡水干流和4条较大支流又汇集48条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支流。
由县、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行政区域“总河长”、“副总河长”,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流由党政四套班子分管或联系环保、农口领导分别担任“河长”,河流所流经县、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为责任主体,设立“县河长”、“乡河长”和“村河长”,村组设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城区由县城市管理局落实专管人员。
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由县委和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但任。
贡水干流和梅江、濂江、澄江、小溪河跨乡镇支流由县委、县人大常委、县政府、县政协相应领导分别担任。
河流所流经乡(镇)、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乡河长”、“村河长”。
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编办、县法制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工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城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环保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旅游局、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水保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矿管局、县科技局、县教育局、县卫计委、县公安局等单位为责任单位,各确定1名科级干部为责任人,1名股级干部为联络人。
设立于都县“河长制”办公室。
县“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利局局长担任,责任单位联络人为组成人员。
(二)明确工作职责1、“河长”职责:“总河长”、“副总河长”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河长制”工作,分别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
各级“河长”是所辖河流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县级“河长”负责指导、协调我县辖区内河流保护管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县有关部门履行职责。
县、乡镇、村“河长”负责牵头推进河流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流巡查保洁、河流生态修复和河流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一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
2、乡“河长”职责: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河长制”工作,推进河流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流巡查保洁、河流生态修复和河流保护管理,检查督导“村河长”和村组专管员、保洁员、巡查员履行职责,并对“村河长”责任人进行考核。
3、村“河长”职责:负责领导本行政村内“河长制”工作,并督导检查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履行职责,加强对河流的管理保护。
4、县“河长制”办:负责组织实施“河长制”,主要职责为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
5、县级责任单位职责。
县委组织部:负责指导对“乡河长”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考核。
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河流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县委农工部:负责推进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督导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河流保洁。
县编办:负责“河长制”有关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工作。
县法制办:负责组织河流保护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指导和培训。
县发改委:负责协调推进河流保护有关重点项目,及时发布河流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政策信息,开展重点整治行动的综合协调等。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县级“河长制“专项经费,协调河流保护管理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县审计局:负责水域、岸线、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县统计局:负责指导“河长制”工作考核。
县工信局:负责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和工业节水,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河流保护管理有关问题。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监管和推进河道整治及疏浚、水上运输及港口码头污染防治。
县城管局:负责城市范围内水域环境治理工作,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监管。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指导和审查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参与本行政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选址。
县环保局: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组织实施县域内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入河污染源的调查执法和达标排放监管,实施全县地表水和跨界河流断面水质水量监测。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规范、监督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县旅游局:负责指导和监督景区内河流保护管理。
县农粮局:负责监管农业面源、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依法依规查处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
县林业局:负责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河流沿岸绿化修复工作。
县水利局:负责开展水资源管理保护、水功能区水质水量监测,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水域岸线登记及管理、河流划界确权、河道采砂管理、堤防工程管理与养护、水库养殖污染防治、河流工程建设等,依法查处水事违法违规行为。
县水保局:负责并指导全县河流水土保持工作,研究制定水土保持措施规划,组织水土流失的监测和综合防治,对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执行实施监督,并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河道范围内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协调河流治理项目用地保障、河流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界确权。
县矿管局:负责监督矿产资源开发整治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县科技局:负责组织开展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河流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
县教育局:负责指导和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河流保护管理教育活动。
县卫计委:负责指导和监督饮用水卫生监测和农村卫生改厕。
县公安局:负责依法打击破坏河流环境、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直有关部门、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保障“河长制”实施。
六、主要任务(一)统筹河流保护管理规划。
遵循河流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根据河流功能定位,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河流整治、旅游休闲、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专业规划。
规划应统筹考虑我县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
逐步推进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与河流环境有关的规划“多规合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需、以水定产,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四项制度和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健全控制指标体系,着力加强监督考核。
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水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交易试点。
加快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核定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明确功能区的允许纳污总量。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
(三)开展河流水质和饮用水源地保护。
加强对贡水、梅江、濂江、澄江、小溪河的水环境保护,划定禁止开发范围,实现河流保护区污水“零排放”。
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大力种植阔叶林,提高森林蓄积量。
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地,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开展一切与水源保护无关的活动。
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立与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供水安全。
(四)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
全面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落实部门职责,分头推进防治措施。
在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水环境恶化区域,制订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
(五)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
加强河流跨界断面、主要交汇处、重点水域的水量水质水环境监测,强化突发水污染处置应急监测。
统一技术要求和标准,统筹建设与管理,建立体系统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河流监管网络,完善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
规范开展水质量监测和评价,按规定发布有关监测成果。
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机制,追溯污染来源,严格落实整治责任和限期整改措施。
(六)推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我县水生态乡镇、水生态村和绿色小康村创建活动。
构建自然生态河流,维护健康自然弯曲河流岸线和天然浅滩深潭泛洪漫滩。
落实生产建设项目节水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大力推进坡耕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