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眉县金渠镇中心小学杨晓所谓的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具体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学机制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教育条件的现代化等。

一、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寻求政府支持,落实战略地位。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涉及到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布局,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校领导和管理,依法治教,教育质量八个方面,这些指标都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依靠政府去实施。

如果没有政府行为,单靠学校绝对不能实现,政府部门的决心和力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

因此在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把政府行为,政府的领导和引导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寻求支持,落实教育优先战略地位。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首先必须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向现代转化,正确认识未来社会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等。

尤其是教育管理的一把手,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以往单一型、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转化,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现今社会,如果教育管理者仍然死死抓教学成绩这条生命线,如果死死盯着课堂教育教学这根弦,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那么这与以往的应试教育又有何区别?这样必然注定现代化教育的失败。

然而现阶段,现代化教育还没有成形,仍然以教学成绩评估学校的教学成效,尤其是作为农村小学,更难走在教育的最前沿,作为管理者又何敢轻言教育现代化,又怎能抛弃教学这条生命线!这不能不给我们留下许多的困惑:敢问路在何方?三、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保证---教育机制、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教育机制、教育管理现代化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才能确立良好的教育机制,并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教学管理中。

这就要求有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丢掉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将教学的自主权放归老师。

逐步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精细化。

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有超前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遵循教育规律,以现代教育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依法执教,克服教育管理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效益化。

然而在现实中,多数仍然还是沿袭传统的“统管式”管理模式,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使学校组织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管理者不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在人事制度上,人才难于流动,有些学校人才积压,工作量不饱满,有些学校又严重缺人,许多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在分配制度上,没有实行按劳分配,而是平均主义;在管理制度上缺乏健全的目标责任制,以致职责不清,赏罚不明,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

所有这些管理体制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片面追求升学率、达标率,使学校的教育管理缺乏活力,缺乏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四、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教师不能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家、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未来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同时更应是一位创造者。

未来教师应具有以高学历为标志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知识技能;以社会适应为目标的能力素养;以发展自身潜能和陶冶身心为目的的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然而现在的教师层次参差不齐,思想素养良莠不等,工作能力高低差异。

究其原因,除了关系网这个固疾顽虐无法根除外,就是学校只有用***,而无调配权,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助长了拖沓懒散之风,导致职责不清,赏罚不明。

教育要倡导公平,同样教师也要倡导公平!“干的不如站的,站的不如闲转的”,“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无错”的教学管理机制,致使教师仅有的一点激情也消失殆尽,还何谈开拓创新、培养技能、陶冶身心呢?其实错不在教师,教师身处教育的最低层,可塑性很强。

关键是主管部门,能够做得正,出台政策,明确职责,核减冗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实行末位淘汰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材,早日实现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五、教育现代化的依托---办学条件的现代化。

要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办学条件、办学设施就得跟得上。

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遵循需要和可能结合的原则、硬件和软件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机制,落实《教育法》所规定的对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确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教学所需用的实验楼、多功能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语音室,建成校园网,装备美术室、档案室、会议室等。

但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却是农村中小学发展的瓶颈,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备陈旧落后。

现在农村教学仍处在“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原始阶段的学校大有所在,或者说农村中学现有的办学条件更多的是一种摆设,并不能在教学实际中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据我所知,有些学校一年也不对学生开放一次图书室,一学期也不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那么政府该如何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又如何使已经具备的教学设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这些无疑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的课题。

总之,教育现代化,既是一种追求的理念,又是一个奋斗的目标,更是不断发展着的艰苦过程。

它不仅要面对教育所服务的社会作出正确定位,还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律选择定位。

教育不再总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变成了先行者;不只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和工具,更是社会现代化的构成和目标。

它是一项有始无终的工程,我们还处在摸索和探究中,有许多困难等待我们去克服,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我们每一位教育人都应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为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而努力奋斗。

对加快实现中国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思考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路径,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所谓教育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整体的转换运动。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1]而人的素质现代化依赖于个性化的教育。

中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弥补传统教育的重大缺失,借鉴国外个性化教育的经验,大力实施个性化教育,可以说,个性化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中国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已鲜明地提出了“个性发展”的目标,提倡课程的多样化,从而“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教学领域提出了“学生主体”“师生合作”的思想,“探究式学习”从而得以提倡。

更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都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都重视教育的发展功能,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针对个性差异施教;都强调个体自身的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都注重教育的民主化等。

但个性化教育比素质教育更深入人的本性,更切入教育的内核。

个性化教育既强调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又强调了对之采取教育手段的“独特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而个体素质的提高,其群体的素质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因此,说到底,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培养个性、弘扬个性的教育。

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三个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即具有创造性的个性。

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是创造力萌发、生长的土壤,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

创造性的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因为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反映。

因此,缺乏个性就缺乏创造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

中国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还刚刚起步,实施个性化教育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可以说:个性化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

那么,怎样获得这张“通行证”,使中国农村教育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呢?中国农村教育的个性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一系列相关联的教育要素。

那么,在教育正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育?除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外,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地域教育的实际,可采用以下四条途径:一. 更新教育观念要真正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首先要辩证地去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树立竞争、开拓、创新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家长和教师才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鼓励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张扬与发展的环境,这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其二,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种种现实原因,人们对个性发展存在着一些偏见,担心由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出乱子。

因此,须解除这种疑虑,认清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懂得鼓励人的个性发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怎样引导,怎样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

其三,认清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诱发人的创造力,不断完善教育对象的人格。

[2]二. 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学校是否具备办学特色,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

个性化教育的课程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优化课程体系须做到: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

对各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归并,陈旧的内容删除。

二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学以致用。

充实活动课,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三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加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选修课。

四要加强课程的“校本开发”。

三. 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渠道。

教学过程是体现个性化教育的中心环节,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逐步建立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系。

探索最优化的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质疑,以激活思维,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创设各种新颖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

二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需要,如采用问题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探索世界,发现真理。

三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