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理论

02-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理论


ra k a p AV
-凝聚系数,代表具 有能量超过Ea的分子撞 击在空吸附位上而被吸 附的几率
27
※2 影响脱附速率因素 (A) 与已经吸附了气体分子的吸附位占总吸附位的 分率成正比。此为覆盖率的函数
rd f ( A )
(B) 与脱附活化能Ed呈指数关系。而Ed与A有关 气体(流体)对固体表面碰撞频率越快,吸附速 率越快。据分子运动论,组分A碰撞频率/时间与其分 压成正比。 脱附速率
内+ 扩化 散学 +动 外力 扩学 散
宏 观 失 活 动 力 学
1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
网络结构判识
(反应图式)
热力学分析
物种分析(GC-MS等表征)
动力学分析
实验装置 测试方法与措施
催化剂性能考察、动力学测试区域、 装置性能、实验技术、措施等
实验设计、实验安排、数据分析 动力学模型建立 动力学模型检验 动力学模型筛选/推导 物理/化学准则检验 参数优化估计 统计检验 应用检验
rd k f ' ( A ) exp( Ed ( A ) / RT ) k d f ' ( A ) k d A
' d
28
'
按化学反应 A A +
rd kd A
净吸附速率 r ra rd ka p AV kd A
ka 0e Ea ( A ) / RT p AV kd 0e Ed ( A ) / RT A
注意:床层空隙率 b
20
※6 孔径分布测定 -8 -8 1~2 10 m r > 1~2 10 m 压汞法-测大孔 (即 -100~200 Å以上) 氮吸附法-测微孔 110-9 m < r < 210-8 m (即 10~200 Å) { 1 Å = 10-8 cm }
21
2.2.3 多孔介质吸附-脱附理论
※2 电子型助剂 K2O、Na2O-不改变催化剂本性,但改变活性 组分电子结构,从而使反应分子的化学吸附能力和 反应活化能发生变化 ※3 扩散型助剂 改善催化剂孔结构(造孔剂)-如分子筛中加入 有机酸等(织构结构) 9
※4 毒化型助剂 毒化催化剂某些有害的活性中心,如为防止结焦, 可加少量碱性物质毒化引起裂解生焦的酸性中心
多孔介质上的多相催化反应历程
16
多孔介质上的多相催化反应历程
※外扩散-反应组分由主体物流 ※内扩散-反应组分由催化剂外表面 ※ 吸附-反应组分在催化剂内表面活性中心上吸 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为附) ※ 表面化学反应 ※ 脱附-产物 ※ 内扩散-产物由催化剂内表面 ※ 外扩散-产物由催化剂外表面 其中,步骤(3)、(4)和(5)为化学动力学 过程(本征动力学)
17
2.2.2 固体催化剂颗粒的主要结构参数
催化剂性能主要由活性、选择性和寿命组成, 这些均与催化剂结构参数直接或间接联系(如分子 筛选择性、寿命和内表面利用率等)。 主要结构参数:比表面积、孔体积、孔体积 (孔径)分布、固体密度、颗粒密度、孔隙率、孔 内扩散描述的非特征参数-曲节因子(迷宫因子) ※1 比表面积 Sg(m2/g)-单位质量催化剂所具有的表面积, 多层吸附理论-BET法测定。一般为5~1000 m2/g
2.1.1 催化剂分类:主要分为四类
类别
金属(导体)
催化反应
实例
加氢、脱氢、裂解(少量 Fe、Ni、Pt、Pd、Cu、Ag 用于氧化) NiO 、 ZnO 、 CuO 、 MnO2 、 金属氧化物或硫 氧化、还原、脱氢、环化、 脱硫(少量用于加氢) Cr2O3、Bi2O3、MoO3、WS2 化物(半导体) 酸、碱 脱水、异构化、水解、聚 Al2O3 、 SiO2 、 MgO 、 H2SO4 、 NaOH、H3PO4、分子筛 合、裂解、烷基化 PdCl2-CuCl2、TiCl3-Al(C2H5)3
※ 化学吸附
(A)由固体表面与吸附分子间的化学键力所致, 形成吸附化学键,产生表面活化络合物 (B)多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满后不再吸附(即 吸附量有上限) (C)吸附热与化学反应热相当(同一数量级) 21~418 kJ/mol(5~100 kcal/mol) (D)随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加
23
※ 物理与化学吸附对比 (1)物理吸附尽管能 使物质吸附在催化剂表 面,但不改变活化能, 因而,不是构成催化过 程的主要原因; (2)化学吸附因化学 键的作用,使被吸附分 子发生变化,更显活泼 性,是多相催化过程的主要原因; (3)低温下以物理吸附为主,高温下以化学吸附 为主。
化学反应动力学分类
稳(定)态动力学
化学反应过程动力学
瞬态动力学 宏观动力学
本征动力学
(微观动力学/化学动力学)
(过程动力学传递过程+化学过程)
吸 附 动 力 学
脱 附 动 力 学
表 面 反 应 动 力 学
活 化 动 征动力学涵盖内容
内 扩 散 + 化 学 动 力 学
外 扩 散 + 化 学 动 力 学
19
※4 颗粒密度(假密度)—注意与床层堆密度的区别
固体质量 mp
p
mp Vs
※5 颗粒孔隙率-微孔所占总体积的分率
Vg Vs Vt p pVg Vs 1/ p
sVg p pVg m pVg m p / s 1 sVg
m p Vg
2.2.1 工业多相催化反应历程(以固体催化 剂为例)-动力学模型选定时应考虑的过程
目的是获得动力学方程,但应首先清晰研究过程的 目的(本征、宏观),对催化过程的认识是必须的,而 吸附是发生多相催化反应的重要基础。催化剂-多孔介 质,外表面积—多孔介质丰富的内部微孔。 例如Ag催化剂上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C2H4 + O2 C2H4O,深层氧化主要是生成CO和CO2,因而采用非多 孔性介质-即,尽量控制反应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以 提高环氧乙烷的选择性。 15
4
过渡金属络合物 加成、氧化、聚合
2.1.2 工业催化剂的使用要求
※ 良好的催化活性(尤指低温活性)
※ 良好的选择性 ※ 较长的使用寿命 ※ 适宜的物理织构(Sg、Vg、孔径分 布、活性组分分布、形状、尺寸) ※ 较强的抗毒能力 ※ 较高的机械强度(不易磨损、破碎)
5
2.1.3 工业催化剂的性质和特点
(B) 与吸附分子碰撞在空吸附位(自由表面)上的 几率成正比。其为覆盖率的函数
ra f ( A )
26
(C) 与吸附活化能成指数关系。占有高于吸附吸附 活化能Ea的那些分子才能被吸附,它们在全部气体 分子中所占分率为EXP(-Ea/RT)(有效分率)
ra exp( Ea ( A ) / RT )

i
V 1
25
※1 影响吸附速率因素 (A) 与吸附分子对表面的碰撞数成正比
气体(流体)对固体表面碰撞频率越快,吸附速率越 快。据分子运动论,组分A碰撞频率/时间与其分压成正 比 1/ 2
ra p A /( 2m A k BT )
pA-A气体分压;mA-A气体分子量;kB-Boltzmann常数; T-温度 K
吸附速率
ra
Ea ( A ) / RT f ( ) e A 1/ 2 (2m Ak BT ) Ea ( A ) / RT e p A f ( A ) 1/ 2 (2m Ak BT )
pA 1
k a p AV
按化学反应 A + A
1 原粉制备
※ 催化剂使用 5个使用区域 ※ 原粉制备方法 (1)浸渍法-载体放入活性组分溶液中(盐、碱、 酸等)浸渍 (2)共沉淀法 (3)(机械)混(共)合法
11
(4)沥滤法-骨架催化剂制备。骨架Ni、骨架Co、 骨架Fe、骨架Cu。如Ni催化剂,将 含Ni和Al各50%的铝镍合金破碎、 过筛后用20%NaOH溶液溶解Al, 留下具有高比表面积的Ni (5)其它方法:热熔融法、电解法、粘结剂法等
吸附热 Ed=Ea+c。
多数化学反应为放热过程,所以,大多数情况下 c为负值
29
3 吸附等温方程(吸附量的确定)
吸附平衡时 r=0
r ra rd ka 0 exp( Ea ( A ) / RT ) p AV kd 0 exp( Ed ( A ) / RT ) A 0
载体
作用:改变催化剂机械强度、导热性和热稳
定性,增大活性表面和提高适宜孔结构,提供活性 中心减少催化剂活性组分用量 常见类型(起稳定剂和分散剂的作用): Al2O3、MgO、硅胶、硅藻土等
抑制剂 (乙烯环氧化二氯乙烷的作用)
10
2.1.5 催化剂制备与各制备过程的作用(目的)
原料预处理原粉制备焙烧成型预活化销售
18
※2 孔体积(孔容积) Vg(m3/g)-单位质量催化剂所具有的微孔体积 测定: (A) 水煮法 (B) 氦-汞法 (B1) 氦法:测定的是固体物质占据的体积Vt (B2) 汞法:测定的是固体物质 + 微孔占据的 体积Vs
※3 固体密度(真密度)-不含微孔时的密度
固体质量 mp
s
mp Vt
(B) 催化剂结构变化
(C) 颗粒变化(晶型转变等) eg. -水软铝石转 化为-Al2O3 (D) 孔结构变化
13
3 成型
※ 压缩成型(打片)
※ 挤出成型(挤条) ※ 转动成型(糖衣机) ※ 喷雾成型(喷雾干燥原理) ※ 其它成型方法(油中成型法、喷动成型、 蜂窝及纤维催化剂成型)
14
2.2 吸附作用基本原理
※ 催化剂定义
—参与反应,但反应前后的组成和特性 不变,对正逆反应均等倍加速或减速
※ 催化剂性能
— 直接性能(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