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病虫害防治技术(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科学系,新建阿克苏 843000)摘要:核桃是阿克苏的主要经济作物,阿克苏有着“核桃之乡”的美誉。
核桃个儿大、壳薄、含油量高、出仁率高的特点全国有名,因此不但销往国内,而且大量远销国外。
随着核桃业的不断发展,核桃病虫害的广泛发生,制约了核桃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产品数量的增加,降低了核桃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的商品属性。
关键词:核桃;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6.64文献标识码:a1 核桃主要虫害1.1 核桃举肢蛾举肢蛾各核桃产区普遍发生,在土壤潮湿、杂草丛生的荒山沟洼处尤为严重。
幼虫钻入核桃果内蛀食,受害果逐渐变黑而凹陷皱缩,常称为“黑核桃”、“核桃黑”。
果实受害率常达70% ~ 80%,甚至高达100%,造成严重减产。
1.1.1 为害幼虫在青皮内蛀食,虫道内充满虫粪,被害处变黑,为害早者种仁干缩、早落,晚者种仁瘦瘪变黑。
田间鉴别要点是:核桃果实变黑,充满黑色虫粪,幼虫暗红色有足。
一果中有幼虫十几头。
1.1.2 发生规律该虫一年发生1 ~ 2代。
以老熟幼虫在土壤内结茧越冬。
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虫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为害,7月为害最严重。
卵期4 ~ 5天,幼虫在果面仅停留3 ~ 4小时后就蛀入果内,在果内30 ~ 45天后脱果。
该虫的发生与降雨量关系密切,在5 ~ 6月成虫羽化期,降雨量少于30毫米,发生就轻,反之则重。
1.1.3 防治方法(1)深翻树盘晚秋季或早春深翻树冠下的土壤,破坏冬虫茧,可以消灭部分越冬幼虫,或者使成虫羽化后不能出土。
(2)地面施药成虫羽化前或个别成虫羽化时(5月初),在树干周围地面喷施50%幸硫磷乳油300~500倍液,每亩用药0.5公斤,或撒施敌马粉剂,每株0.4 ~ 0.75公斤,以毒杀出土成虫。
在幼虫脱果期树冠下施用幸硫磷乳油或敌马粉剂,毒杀幼虫亦可收到良好效果。
注意在施用幸硫磷防治时,地面药液干后,用锄浅耙,将药土拌匀,可以延长药效期。
(3)树冠喷药掌握成虫产卵盛期及幼虫初孵期,每隔10 ~ 15天选喷1次50%杀螟硫磷乳油或50%幸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脂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共喷3次,把幼虫消灭在蛀果之前,效果很好。
(4)摘除被害果受害轻的树,在幼虫脱果前及时摘除变黑的被害果,可减少下一代的出口密度。
该虫不能使用根部或主杆注射药液的防治方法,因为注射药液只能用于防治蚜虫,螨类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1.2 大青叶蝉1.2.1为害晚秋成虫产卵于树干和枝条的皮层内,造成许多新月形伤疤,致使枝条失水,抗冻及抗病力下降。
1.2.2 发生规律一年3代。
以卵在枝干的皮层下越冬,4月孵化,若虫及成虫以杂草为食。
10月上旬至中旬降霜后开始产卵。
1.2.3 防治方法1.2.3.1清洁果园及附近的杂草,以减少虫量。
1.2.3.2产卵前树干涂白。
1.2.3.3 10月份霜降前喷乙5%高效氯氰菊酯工500倍液。
秋季也是核桃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时期,做好秋季的病虫防治工作,会为翌年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会减轻翌年春季的工作量。
1.3 介壳虫1.3.1为害若虫喜欢在隐蔽处群集为害,尤其喜欢在嫩枝、芽等处吸食汁液。
致使树势衰弱,甚至枝条枯死,影响产量。
一般3日龄前不太活跃,3日后行动比较活泼。
被害枝干上有一层黑霉,受害越重,黑霉越多。
1.3.2 发生规律该虫一年发生1代。
以卵在树冠下土块和裂缝以及烂草中越冬。
一般2月上中旬开始孵化为若虫,上树为害,雄虫老熟后即下树,潜伏在土块、裂缝中化蛹。
雌虫在树上继续为害到5 ~ 6月,待雄虫羽化后飞到树上交配,交配完成后雄虫死亡,雌虫下树钻入土中或裂缝以及烂草中产卵,而后逐渐干缩死亡。
1.3.3 防治时期2 ~ 3月份卵孵化后至若虫上树。
4月份树萌芽前后。
1.3.4 防治方法(1)若虫上树前树干涂10 ~ 15厘米宽的粘胶带(机油l份、沥青1份,加热溶化后涂抹),树下根颈部表土喷6%的柴油乳剂。
(2)萌芽前树上喷3 ~ 5波美度石硫合剂,若虫上树初期,用0.5%果圣水剂(苦参碱和烟碱为主的多种生物碱复配而成的广谱、高效杀虫杀螨剂)或1.1%烟百素乳油(烟碱、百部碱和楝素复配剂),也能收到一定效果。
(3)保护好黑缘红瓢虫、暗红瓢虫等天敌。
2 核桃病害2.1 核桃黑斑病新疆早实型核桃发病较重,严重造成早期落叶,果实变黑、腐烂、早落,或使核仁干瘪减重,出油率降低。
2.1.1 病害症状病菌主要为害果实,其次是叶片、嫩梢及枝条,核桃幼果受害后,开始在果面上出现黑褐色小斑点,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病斑并下陷,外围有水渍状晕圈。
果实由外向内腐烂,常称之为“核桃黑”。
幼果发病,因果壳未硬化,病菌可扩展到核仁,导致全果变黑,早期脱落。
当果壳硬化后,发病病菌只侵染外果皮,但核仁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叶片感病,首先在叶脉处出现圆形及多角形的小褐斑,外缘有半透明状晕圈雨水多时,叶面多呈水渍状近圆形病斑,叶背更为明显。
严重时,病斑连片扩大:叶片皱缩,枯焦,病部中央变成灰白色,有时呈穿孔状,致使叶片残缺不全,提早脱落。
枝梢上病斑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稍凹陷,病斑绕枝干一周,造成枝梢叶落。
2.1.2 发病规律核桃黑斑病是核桃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原细菌在感病枝条、芽苞或茎的老病斑上越冬。
翌年春天借雨水和昆虫活动进行传播,首先使叶片感病,再由叶传播到果实及枝条上。
细菌能侵入花粉,所以花粉也可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每年4 ~ 8月发病,反复侵染多次。
病菌侵入果实内部时,核仁也可带菌。
细菌从皮孔和各种伤口侵入。
举肢蛾、核桃长足象、核桃横沟象等在果实、叶片及嫩枝上取食或产卵造成的伤口,以及灼伤、雹伤都是该菌侵入的途径。
核桃黑斑病的发生及发病程度与温湿度关系密切。
在多雨年份和季节(春、夏雨水多)发病早而严重,核桃最易感病期是在展叶和开花期,当组织幼嫩,气孔充分开放或伤口多,表面潮湿的情况下,有利病菌侵入,据报道,细菌侵染幼果和适温是5 ~ 27℃,侵染叶片的适温是4 ~ 30℃。
一般雨后病害迅速蔓延。
该病菌能侵染多种核桃。
不同品种、类型、树龄、树势的植株发病程度均不同。
一般新疆核桃重于本地核桃,弱树重于健壮树,老树重于中幼龄树。
虫害多的植株或地区发病严重。
2.1.3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性,注意采收时尽量少采用棍棒敲击,减少树体伤口,在虫害严重发生的地区,特别是核桃举肢蛾发生严重的地区,应及时防治害虫,从而减少伤口和传带病菌介体,达到防病的目的。
(2)药剂防治黑斑病发生严重的核桃园,可分别在展叶(雌花出现之前),落花后以及幼果早期各喷1次1:0.5 ~ 1:200波尔多液。
此外,也可以喷72%农用链霉素、65%代森锰锌或70%dtm 等,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清除病叶、病果,注意林地卫生核桃采收后,脱下的果皮应与处理,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梢及病果,并收拾地面落果等,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菌来源。
2.2 核桃腐烂病在新疆各地均有发生,从幼树到大树均有受害。
核桃进入结果期后,如栽培管理不当、缺肥少水、负荷太大、树势衰弱,腐烂病发生严重造成枝条枯死,结果能力下降,严重时引起整株死亡。
特别是新疆核桃产区发展较重,病株率可达80%左右。
2.2.1 病害症状主要为害枝、干。
幼树主干或侧枝染病,病斑初近梭形,暗灰色水渍状稍肿起,用手按压流有泡沫状液体,病皮变褐有酒糟味,后病皮失水下凹,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湿度大时从小黑点上涌出橘红色胶质物,即病菌孢子角。
病斑扩展致皮层纵裂流出黑水。
大树主干染病初期,症状隐蔽在韧皮部,外表不易看出,当看出症状时皮下病部也扩展 20 ~ 30cm以上,流有黏稠状黑水,常糊在树干上。
枝条染病:一种是失绿,皮层充水与木质部分离,致枝条干枯,其上产生黑色小点。
另一种从剪锯口处生明显病斑,沿梢部向下或向另一分枝蔓延,环绕一周后形成枯梢。
2.2.2 发病规律核桃腐烂病是一种真菌(属球壳孢目)所致,在显微镜下,分生孢子器埋于木栓层下,多腔,形状不规则,黑褐色,有长颈。
分生孢子单胞,五色,香蕉形。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树上越冬。
翌年早春树液流动时,病菌孢子借雨水、风力、昆虫等传播。
从各类伤口侵入,逐渐扩展蔓延为害。
在4 ~ 9月成熟的分生孢子器,每当空气湿度大时,陆续分泌出分生孢子角,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侵染为害,直至越冬前停止侵染。
春秋两季为一年的发病高峰期,特别是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害最重。
一般在核桃树管理粗放,土层瘠薄,排水不良,肥水不足,树势衰弱或遭受冻害及盐害的核桃树易感染此病。
2.2.3 防治方法2.2.3.1加强树体管理是防治腐烂病的基本措施,改良土壤,促进根系发育,合理间作,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合理修剪,调节树势,提高树体营养水平,增强树体抗寒抗冻抗病能力。
2.2.3.2烧毁病枝及时收集园内病枝病皮,在园外烧毁,减少病菌来源。
2.2.3.3树干涂白对新定植的幼树,更应注意冬夏进行树干涂白,防止冻害和日灼发生,减少病菌侵入通道。
2.2.3.4刮老皮和病斑春季,彻底刮除病斑,以微露新皮为准,刮除范围应比变色坏死组织宽0.5厘米左右,刮口要光滑平整。
刮后伤口涂上5 ~ 10波度石硫合剂或1%硫酸铜液消毒保护,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
2.2.3.5化学药剂防治以70%甲基托布津50 ~ 100倍液给幼树刷干,嫁接伤口刷200 ~ 300倍液,修剪伤口刷100 ~ 500倍液,愈合伤口刷50 ~ 100倍液。
2.3 核桃褐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果实和新梢,引起早期落叶,枯梢,影响树势和产量。
2.3.1 病害症状受害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
嫩梢上的病斑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稍凹陷,上面散生小黑点,严重时造成枯枝。
2.3.2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叶或病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从伤口或皮孔侵入叶、枝或幼果,5月中旬至6月开始发生,7 ~ 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年份或雨后高温、高湿时发病迅速。
被害严重时8月份病叶大量脱落,9 ~ 10月重生新叶,开二次花,严重衰弱树势。
2.3.3 防治方法2.3.3.1清除菌源。
剪除病枝,清除病叶,以减少病原。
2.3.3.2药剂防治:发芽前喷一次杀菌剂,如:3 ~ 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25%的丙环·多悬乳剂500 ~ 600倍液等。
2.3.3.3 生长季节(6月上中旬及7月上旬)喷倍量式波尔多液或大生、新灵等农药2 ~ 3次。
参考文献[1] 张立军.核桃举肢蛾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2006,6:23-23.[2] 国良.核桃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 于泽原.果树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核桃优良品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