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的管理
气管插管的安全性评价
气管插管(ETT)深度 经口: 门齿22土2cm 经鼻: 鼻孔27土2cm 儿童: 口唇12土(年龄/2)
气管导管距隆突2-3cm
气管插管
保持合适的插管深度
监测外露长度 确定合适插管深度后的外露 统一测量点 呼吸机管路位置合适 临床的各种操作过程保持人工气道在位 妥善固定
生长,但有一定的阻力。
气道湿化方法-—热湿交换器
AARC规定在下列情况时禁用HME:
病人气道分泌物浓稠、量大、血性时 病人呼气潮气量小于吸气潮气量的70%(如巨大气管胸 膜皮肤瘘或气管插管的气囊未能密闭气管或缺乏气囊) 病人体温低于32℃ 自主每分钟通气量>10L/min
在雾化治疗时,雾化器置于病人回路中,而热湿交换器 必须从
人工气道建立方法-鼻咽通气道
鼻咽通气道
由鼻孔置入咽部的人工气道 主要作用:
预防舌根后坠 减少吸痰对鼻粘膜的损伤 可用于清醒患者 方法: 长度的选择:鼻尖到耳垂的距离 导管头应在会厌水平之上
人工气道建立方法——喉罩
喉罩是一种不侵入气管的气道装置,经 口腔插入咽喉部,罩子在喉周围形成密 闭圈
气管插管
步骤 检查准备情况 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喉镜直视下放置气管内导管 确定导管位置 妥善固定 再次确定气管插管合适位置
气管插管
位置确定 简易呼吸器行人工通气 听诊器置于剑突下,听气过水声 听诊双肺确认有无呼吸音,是否对称 连接呼吸机,观察流速曲线 ETCO2 纤维气管镜 X拍片
即使位置不佳,多数情况也 可保持良好的通气效果
人工气道建立方法—气管插管
插管前的准备 物品准备:带气囊导管、喉镜、导管芯、其他 如牙垫、
听诊器、吸引器、吸痰管、 简易呼吸器 药品准备: 肌松剂、麻醉剂、镇静剂 病人体位准备:平卧、去掉床头栏、可以在肩 部置一小
枕使头后仰、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以提高氧储备 医务人员准备:签署知情同意
气管插管
常用的固定方法
胶布固定法、绳带固定法 弹力固定带固定 支架固定法
如何选择固定方法?
主要内容
人工气道建立 气道湿化 气道内分泌物清除 气囊管理
气道湿化
正常的上呼吸道黏膜有加温、加湿、滤
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建立人工气道
以后,呼吸道加温、加湿功能丧失,纤毛运动
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ANSI) 规定: 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所有湿化器的输出功率
至少需达到30mg/L湿度 防止分泌物结痂和避免黏膜损伤的最低湿度要求
气道湿化方法
加热湿化器 人工鼻 超声雾化器 补充液体 提高室内空气温湿度
气道湿化方法-—加热湿化器
加热湿化器(heated humidifier,HH) 以物理加热的方法为干燥气体提供恰当的温度和充分的湿度, 适用于机械通气时 输出气体的湿度至少达到30mg/L(相当于30℃时100%的相 对湿度) AARC规定加热湿化器应该能够传送33±2℃的吸气气流,并提 供至少30mg/L的水蒸气(1992) 目前认为,机械通气时到达肺内的气流应为44mg/L(37 ℃ RH 100%)
气道吸引前中后观察
生命体征 痰液量、性质(动态观察)、气味 咳嗽特征 机械通气参数 患者氧合的耐受程度 患者的主观感受
观察吸引效果
机械通气波形和呼吸音改善 降低气道阻力或增加动态顺应性 压力控制模式时增加送气潮气量 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或氧合状况(脉搏血氧饱和度) 清除肺内分泌物 无并发症发生
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降低VAP的 发生率
气管切开
早期选择气管切开,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天 数和ICU住院天数,降低VAP的发生率,
改善预后。
短期内不能撤除人工气道的患者应尽早选 择或更换为气管切开。
人工气道的管理目标
保持呼吸道的 持续通畅
维持人工气道 的功能
预防可能引起 的并发症
人工气道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人工气道的管理
主要内容
人工气道建立 气道湿化 气道内分泌物清除 气囊管理
主要内容
人工气道建立 气道湿化 气道内分泌物清除 气囊管理
人工气道概念及种类
概念 人工气道是经口、鼻或直接经置入导管而形 成的呼吸通道,以辅助患者通气及进行肺部 疾病的治疗。
种类 上人工气道 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
2、吸痰前后给氧,可使低氧风险降低49%
3、联合肺复张可使低氧风险降低55%
4、最常用的高浓度氧是100%的纯氧,维持30-60s。
吸痰指南
2010年美国呼吸病协会吸痰 临床实践指南
2014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 专家共识(草案)
“建议不要在气管内吸痰前常规 的使用生理盐水滴注”
“不易常规使用,患者痰液粘 稠且常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时, 可在吸痰时注入生理盐水促进
气道湿化方法-—加热湿化器
加热湿化器是在容器中放置加热板或加热丝加热产生 水蒸气,调节加热温度使水蒸气的绝对湿度改变。
单伺服加热:只有一个加热元件在容器中 双伺服型加湿器:湿化器不但在容器中加热,而且在
病人吸入管道中放置加热丝加热,利用容器和管道的 温差来控制加热温度 双伺服型加湿器改进了单伺服加热容易在管道中凝水 的缺点,通常加热湿化器的温度应设置在32℃~36 ℃ 之间,以便使吸入气体接近体温,相对湿度保持在95% 以上,绝对湿度≥30mg/L,即患者吸入每升气体应含 有超过30mg的水蒸气。
10
2–5
2.7
3.5
2
6.5 – 20 7.0
11.5 7 – 10
3.5
4.5
2.5 20 – 30 8.4
12.5
14
4.0
5.0
3
30 – 70 10ຫໍສະໝຸດ 1915 – 20
5.0
6.0
4
> 70
12
19
25 – 30
5.0
6.5
喉罩置入方法
食指盲插法
将喉罩顶 向硬颚方 向
将喉罩向下 滑入同时伸 展食指
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因此,进行
呼吸道温、湿化非常重要。
气道湿化不足
湿化不足增加气道阻力
湿化不足相关因素
人工气道的建立 呼吸气体流量大 疾病原因 管道漏气(无创) 湿化方式的选择
气道湿化—合适的温度与适度
提供温度为32~35 ℃,绝对湿度为33 mg/ L的吸入气即 可
病人回路中取下
COPD、呼吸肌无力患者慎用
气道湿化流程
疾病状况 病史、体检
是 血性痰 分泌物粘稠或量多? 体温<32℃
否
HME (48小时更换)
加热湿化器 控制吸入气温度32~34℃
评价分泌物量及性状 检查病人
否 更换>3次/天?
是
气道湿化 效果判定
湿化满意: 分泌物稀薄、吸引顺利、导管无结痂、患者安 静、呼吸道通畅
加热湿化器选择
伺服控制
“伺服”—词源于希腊语“奴隶”的意思。 是使物体的位置、方位、状态等输出被控 量能够跟随输入目标(或给定值)的任意 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
无伺服控制
气道湿化-伺服型加湿器的应用
加热湿化器用于脱机患者人工气道的湿化
气切面罩 T管
加热湿化器与氧气连接—文丘里装置
气管切开湿化
食指向另一只 手方向用力形 成对抗压力
喉罩置入方法
向咽下部 推送直至 遇到阻力
固定导管 外端同时 移出食指
套囊注气,见 导管自动向外 退出约1.5cm
胶带固定导管
注气(< 60cmH2O)
喉罩正确的位置
套囊前端紧贴食管上段扩 约肌前壁 套囊两侧位于梨状窝内 套囊后上部紧贴舌根,并 抵向前方 会厌位于勺状凹陷内
适应症: 择期短小全麻手术 心肺复苏时急救 困难插管 头颈部活动受限
喉罩结构
硅胶制成 可反复使用50次以上
隔栅状设计 充气套囊 30度夹角设计
喉罩型号的选择
型号 1
体重 内径 长度 套囊容量 FOB型号 最大ETT (kg) (mm) (cm) (ml) (mm) (mm)
< 6.5 5.25
痰液排除”
吸痰管插入深度
吸痰管插入深度因人而异
浅度吸痰:吸痰管插入预先设定的深度, 一般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连接管的长度。
深度吸痰:吸痰管插入有阻力,往回抽 1cm,再使用负压吸引。
AARC建议:为避免气道粘膜损伤,推荐浅度 吸引
59
密闭式吸引
应用指征: 呼气末正压≥10cmH2O 平均气道压≥20cmH2O 吸气时间≥15秒
年长儿 100~150mmHg (0.013 ~ 0.02MPa)
成人
不超过150mmHg( 0.02MPa)
人工气道吸引指征
氧饱和度下降
压力控制模式 下潮气量降低
按需吸痰
人工气道出现 可见痰液
双肺听诊大量 湿罗音
容量控制模式下气 道峰压升高
出现锯齿状流速 或压力波形
吸痰前后给氧
1、吸痰前吸入高浓度氧,可使吸痰过程中低氧风险 降低32%
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吸痰时机?
常规性 vs 需要性
2010年美国呼吸病协会吸痰临 床实践指南
“吸痰仅在患者有痰时,而不是 常规性的”
2014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 专家共识(草案)
“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 吸痰(B级)”
气道吸引前准备
负压吸引装置、吸氧装置、 简易呼吸器
合适型号的吸痰管
成人:不超过ETT内径的50% 儿童和婴儿:ETT内径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