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和标准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和标准(试行)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2014年9月1目录1 村庄规划.......................... 3 1.1 基本要求..................31.2 村民参与 (3)1.3 编制框架 (3)1.4 整治规划 (4)1.5 成果要求 (4)2 建筑风貌.......................... 4 2.1 基本要求..................42.2 一般性整治 (5)2.3 提升性整治 (5)3 环境卫生.......................... 5 3.1 基本要求..................53.2 垃圾处理 (6)3.3 排雨水与污水处理 (6)3.4 村容有序 (7)3.5 禽畜粪便处置 (7)3.6 厕所改造 (8)4 配套设施.......................... 8 4.1 基本要求..................84.2 村庄道路 (8)4.3 交通设施 (8)4.4 活动场所 (9)4.5 农贸市场............................ 9 4.6 饮水安全........................... 10 4.7 通讯信息...........................10 5 绿化和自然生态.............................. 10 5.1 基本要求........................... 10 5.2 路旁绿化...........................10 5.3 水旁绿化............................ 10 5.4 宅旁绿化............................ 11 5.5 村旁绿化............................ 11 5.6 休闲绿地...........................11 6 管理和治理机制............................... 11 6.1 治理机制........................... 12 6.2 常态化管理........................... 12 6.3 公众参与...........................1221 村庄规划[l1]1.1 基本要求1.1.1 村庄规划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突出特色;要体现村民意愿,形成村规民约,使全体村民共同遵守。
1.1.2 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要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进行保护和利用。
[a2]1.2 村民参与1.2.1 编制单位要深入住户,充分了解村民对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建设、文化活动等方面的需求,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编制有用的规划。
1.2.2 村庄规划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规划总平面图比例尺要大,要在村庄显著位置公示;编制单位要采取适当方式向村民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让村民充分理解规划,看懂村地形上各个位置是干什么的。
1.3 编制框架1.3.1 村庄规划分为村域规划、村主要居民点规划两个层次。
1.3.2 村域规划以村行政地域为规划范围。
其主要任务是对村庄居民点的布局及规模、产业及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耕地、林地、菜地、河道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提出规划要求,村域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在村域规划指导下进行。
要点是以产业策划为纽带的发展引导和与土地利用规划接轨的建设控制。
1.3.3 村主要居民点规划一般指村部所在地规划。
主要任务是合理确3定村庄的规划区范围、规模和建设用地界限,统筹进行村民建房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对近期集中建设区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近期村庄整治改造措施,进行村庄农房整治和新增建设用地规划设计,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规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要点是用地布局、设施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含修建规划或整治规划)。
1.4 整治规划1.4.1 村庄整治规划是指导和规范村庄居民点旧设施和旧面貌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当村庄规模较大、需整治项目较多、情况较复杂时,宜编制村庄整治专项规划。
1.4.2 整治规划应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改造型、保护型和城郊型等不同村庄类型进行规划。
应注重村庄经济可承受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1.5 成果要求1.5.1 规划设计成果的图文表达应在保证规范的前提下,力求简明扼要、平实直观,基本要求为“五图二书三表”。
1.5.2 五图:包括村域规划图,村主要居民点现状分析图、布局规划图、设施规划图,以及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整治规划图或近期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图或近期农房整治规划设计图纸中的一种。
1.5.3 二书:包括规划说明书和规划文本。
1.5.4 三表:包括村庄用地汇总表、村主要居民点建设用地平衡表和近期整治行动计划表。
42 建筑风貌2.1 基本要求2.1.1 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整治旧房,统一外观形态,体现乡村风格和地域特色,做到人畜分离,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建筑风貌。
新建住房要引导集中建设“三统一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特色明显)的村镇住宅小区;符合规划要求,经审批的零星建房,应套用省市县颁布的通用图集或进行专项设计。
住房卫生间(宅内户厕)应有户外地下化粪池。
2.1.2 建筑整治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就地取材,采用适用且易实施的技术手段。
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建筑整治,要符合保护规划要求。
2.1.3 建筑结构安全鉴定及加固要请专业单位负责实施;在进行屋顶、外墙等外围结构改造时也要请专业单位进行安全性验算;不使用幕墙。
2.2 一般性整治2.2.1 一般性建筑整治不做大拆大建,原则上用本土材料,由本地工匠施工。
2.2.2 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另行认定公布),应专项设计,按设计要求进行重点保护,保留原始结构与风貌,适当清洁、修复,做到修旧如旧。
2.2.3 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且品质较好、与环境较协调的新近建设的建筑,应对外立面进行必须的清理、修整,大体上保留原貌。
52.2.4 整体品质一般且与环境没有明显不协调的建筑,可基本维持现状,对节点细部适当调整,修饰更新。
2.2.5 色彩、外观与环境不太协调的建筑,外立面应进行改造或重新修饰,也可适当增加装饰构件。
2.2.6 对于整体品质差、与环境不协调、存在安全隐患、无保留价值的建筑,应结合村庄规划分期拆除、治理。
2.3 提升性整治2.3.1 在一般性整治基础上,对村庄重点区域以及重点公共建筑等,不要拆建,通过具体设计采取相应的提升性建筑整治,提升村庄风貌。
2.3.2 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按照保护规划进行保护和整治提升。
3 环境卫生3.1 基本要求新建社区或零星住宅要实施雨水污水分别排放,已建的要逐步通过改造实现雨水污水分别排放。
村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和养殖业污水应处理后再排放。
提倡垃圾分类收集。
建设公共卫生厕所或改造完善旧公厕。
梳理、规范村庄各种缆线。
村容村貌做到“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
3.2 垃圾处理3.2.1 生活垃圾应每日清扫、收集,无暴露和积存垃圾。
生活垃圾应直接清运,清运过程中尽量减少垃圾落地,带来二次污染。
3.2.2 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应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
对金属、6瓶罐、纸张、塑料等可再生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对瓜果蔬菜、易腐垃圾等进行作肥农用;对其余垃圾进行集中转运,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处理。
3.2.3 垃圾收集点应硬化低围挡并明显标识,放置垃圾桶(箱)或设置垃圾收集池(屋),垃圾桶(箱)或垃圾收集池(屋)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购买、自行制作设置。
3.2.4 每个村庄应不少于一个垃圾收集点;每百户不低于一个垃圾池、每两百米不低于一个垃圾桶(箱)。
3.2.5 市场、车站及其它产生生活垃圾较多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
3.2.6 垃圾桶(箱)、收集池(屋)、垃圾转运站应做到防渗、防漏,并要定期定点清洗,保持干净整洁、不破损。
3.2.7 按1000人配备2名保洁员,人流量大的区域应增加保洁人员。
3.3 排雨水与污水处理3.3.1 雨污管沟要定期进行清理,新建雨污管沟要按规划实现雨水污水分开排放,已建的要逐步改造分开排放。
雨污合流沟渠应全部加设钢筋混凝土盖板。
按照“旱季存在化粪池下排放、中雨小雨从化粪池排出后沟渠小溢流排放、大雨暴雨冲着走”原则,改造现有沟渠用于污水收集。
3.3.2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建设外围截洪沟,使外部雨洪不从村庄内部通过。
已有的村内部排洪沟应按自然形成的断面进行疏通整治,保证行洪断面。
73.3.3 疏通整治村内或村边河道溪流,清除阻水障碍物,打通断头河,提高排除洪水和水质自净能力。
3.3.4 村庄污水处理,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城镇周边村庄,通过延伸管网集中收集,纳入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较大、有条件的村庄可通过地下管沟收集,建一个设施集中处理;其他村庄可采取几户合并或单户分散处理。
3.3.5 村庄生活污水一般采用整体式粪池、三格式粪池、氧化塘等简易处理技术;对排放水质要求更高的区域,可采用化粪池加人工湿地、或微动力生态处理、或生物滤池等处理模式。
3.4 村容有序3.4.1 村民房前屋后(包括农家乐)杂物,要各自清理、统一整齐堆放屋后,晒衣架统一制定、规范排列,秸秆按指定地点集中堆肥或堆放,不应随意焚烧秸秆。
建材、柴火等杂物在指定场所或农户院中存放,整齐有序。
引导村民使用安全洁净燃料。
3.4.2 不私拉乱接杆线,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集中到一条杆线,杆线上分层架设、排列整齐,有条件的可实施弱电缆线下地。
3.4.3 村委会要依规划研究划定公共通道两侧一定范围的公用空间红线,治理违章占道和占用红线、以及出店经营。
及时清除有碍景观的广告、标牌。
3.5 禽畜粪便处置3.5.1 根据村庄不通过河道排放,可就地处理禽畜粪便的能力,村委会要集体研究明确禽、畜家养控制总量,实施家禽家畜圈养,依照规8划合理规定禽畜圈养区域,人畜分离,并设置水冲式设施,保持圈养场所干净卫生。
3.5.2 确需宅旁圈养的,宅旁圈舍应实现硬化、水冲,保持圈舍卫生。
禽畜粪便应排入沼气池或化粪池一并处理。
3.5.3 规模化养殖项目要上报审批,禽畜粪便应按设计要求结合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进行集中处理,就地利用。
3.6 厕所改造3.6.1 拆除村内露天粪坑和户外简易茅厕。
3.6.2 对农村户内厕所进行改造,并在住宅边批准的占地范围内配建三格式标准化粪池。
3.6.3 建有水冲式卫生公厕,公厕服务半径不小于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