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金融学报告

行为金融学报告

一、学习目的1.了解什么是行为金融学2.学习行为金融学的应用3.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沿动态二、学习内容1.通过股票价格涨跌的原因引入行为金融学提出股票涨跌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掌握的信息不同。

除了信息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例如人的行为、心理等。

例如中国股市的羊群效应。

股市的羊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即股票的上涨阶段,下跌阶段和调整阶段。

在上涨阶段,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空前高涨,受市场情绪感染,投资者纷纷购入股票,推动股价一路飙升;而在下跌阶段,投资者人心惶惶,盲目从众现象表现的更为突出,投资者集体溃逃,大家争相抛出股票;在调整阶段,投资者多处是迷茫心态,对入市找不到方向,股市处于观望状态。

一旦出现反转,投资者就会蜂拥而至,或者集体入市,或者集体逃离。

对“羊群效应”的研究正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主要应用之一,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情绪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或完全地放弃理性分析而盲目跟从他人。

2.行为金融学概念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3.行为金融学的起源与发展在20世纪中期,人们对经济心理学中金融行为的兴趣日趋浓厚,主要表现为对投资行为、特别是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经济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亮点,并且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经历了经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三个阶段。

将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趋势主要是注重理论模型和学科体系的构建、渗透到金融学的各个分支、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模糊与传统金融理论的边界、宏观化、社会化。

4.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为围绕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展开的讨论提供了一个理论舞台。

这一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系统,让人们在该系统所设定的框架内,对股票价格本身的合理性,股票价格与信息披露和市场上其它各种因素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传统金融理论在以“理性人”和有效市场为其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一系列经典理论,它承袭了经济学“理性范式”的研究思路,取得了重大成功。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它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悖论,如“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阿莱斯悖论”等。

传统的“理性人”假定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人的经济生活与行为,预期效用理论也遭到怀疑。

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5.预期效用理论(1)预期效用理论的公理化假设决策是人们从多种备择方案或事件中做出选择,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这种选择应当是最优的。

偏好则是人们对不同方案或事件状态进行价值与效用上的辨优。

预期效用理论是指在风险情境下的最终结果的效用水平是通过决策主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加权估价后获得的,决策者谋求的是加权估价后所形成的预期效用的最大化。

(2)预期效用模型公理化标准优势性:如果期望A至少在一个方面优于期望B并且在其它方面都不亚于B,那么A优于B。

恒定性(独立性):各个期望的优先顺序不依赖于它们的描述方式,或者说同一个决策问题即使在不同的表述方式下也将产生同样的选择。

传递性:对于效用函数u, 只要u(A)>u(B) 那么A就优于B;反过来,只要A优于B,那么就有u(A)>u(B)。

一般地,只要A优于B,B优于C,那么A就优于C,这就是偏好的传递性。

(3)确定性效应在预期效用理论中总的效用是直接用概率作为权重,对各个可能性收益的效用进行加权。

然而现实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

这种现象称之为“确定性效应”。

换句话说,与两个都是风险收益的情况相比,当其中一个是确定性的收益时,预期价值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关系会不同。

(4)同结果效应相同结果的不一致偏好情形,最早通过阿莱悖论所反映的,它对预期效用理论形成了挑战。

在阿莱的实验之后,又有许多学者进行大量重复实验,结果也都发现了该效应的存在。

(5)同比率效应即如果对一组彩票中收益概率进行相同比率的变换,也会产生不一致的选择。

同比率效应最早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发现。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在财富选择过程中,系统性地违背了该理论的假设前提。

只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才能对这些研究结果及行为规律做出解释。

6.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前沿动态(1)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1)行为公司金融:在公司理财活动中,经理人受过度自信、过度乐观、从众行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过度投资、盲目并购扩张、恶性增资等非理性行为,这种有偏的决策会严重损害公司价值。

由于决策者并非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因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在理财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将人的行为因素应纳入公司财务理论分析中。

①融资决策的行为因素a.市场非有效对融资行为影响b.经理人非理性对融资行为影响②投资决策的行为因素a.市场非有效性投资行为研究b.经理人非理性对公司投资的影响c.并购决策的行为因素d.股利分配决策的行为因素2)宏观行为金融①行为金融与法②行为金融与金融监管(2)行为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①计算机模拟方法在金融市场中的主体都具备自我调整和学习的能力,基于主体的计算模型都将互动和学习纳入模拟基础中,才能刻画价格和市场信息的形成机理。

虽然异质性主体这个概念并不是金融理论中的新生儿,建立基于主体的理性预期模型一直是金融研究的热点方向,但是为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主体,计算机模拟的主体所处的环境往往设置得更加真实复杂,它们能对过去的表现进行调整。

②实验室实验方法实验方法逐渐被更多的金融学者所运用。

与以往纯心理学实验不同的是,将金融情景引入实验室,为研究现实金融市场和契约环境提供可控环境,有效解决了实证研究中代理变量和因素控制的难题。

因此,实验方法被广泛用于对金融理论模型的检验和投资者现实心理和行为的考察。

③实地实验方法一方面加入金融情景的实验越来越普遍,而另一方面有不少研究者将目光跳出实验室实验,转向更贴近现实的实验方式比如实地实验,来研究金融问题。

传统的实验室实验由于在实验室环境的中,受试者非常清楚地意识在自己在做实验,可能存在种暗示效应,这种暗示会受试者真实的决策,他们有可能帮助或者是阻碍实验人员,大大减弱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而实地实验恰好弥补了这个缺点。

④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3)行为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①与脑神经学的融合在过去的50年多年里,由于标准的理性人假设无法解释个人决策的非理性行为,一群综合了生物学(医学),脑神经学和经济学的热情者开始向新的方向漂移,他们相信决定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后天的社会性,更重要的是某种人类的机体物质在起作用,通过研究人在行为决策时大脑活动,更深入理解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选择。

比如:情感和风险会影响金融决策吗?风险会不会影响人们的判断?人究竟是如何面对不确定性?脑经济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弥补标准理性人假设的非现实性缺陷,开创了经济学与金融学中的新领域——脑神经经济学,为行为金融研究提供大量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②与社会学的融合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由过去的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个体行为研究转向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群体行为研究,因为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不仅是“经济人”和“行为人”,同时也是“社会人”。

在研究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时,社会经验和社会互动是两个核心的内容。

③与边缘学科的融合随着行为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与许多边缘学科如气象学、地理学、环境学等相融合,为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剖析其背后的形成机理,提供不同的研究角度。

三、学习心得及总结饶老师的课十分风趣幽默,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同时,饶老师也很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从现实出发引入理论知识,对于像我这样从没有接触过行为金融学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就对这样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

课堂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许多有关行为金融学的小实验,通过这种小实验,对于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加深了理解。

例如测试风险偏好类型的小实验,在这个小实验中我了解到自己是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人;还有各种博弈实验,实验的过程本身也是博弈的过程。

虽然这次课只有短短的4个小时,可就在这短短的四个小时里,我大致了解了行为金融学是一个将心理学与金融学结合起来研究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学起来十分有趣。

行为金融学的重点不是金融,而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就像数学一样,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分成经济数学、历史数学或者音乐数学,行为学本身就是一个基础的学科。

金融学的起点应该是“人类是理性的这个观点遇到的挑战”,人类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虽然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或者至少认为我们可以一旦认真起来就可以做到完全理性,但是很遗憾我们其实做不到!这种不自觉的非理性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在投资上,我们会因为这种感性或不理性而亏损,所以非常有必要好好学习一下。

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人类经常会犯的错误,很多在人类进化过程形成的有效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金融领域是无效的。

但问题是如果我们大多数人都学习了行为金融学,并能以此规范自己的思考和行为,那么以前无效的方法现在就有效了,而以前有效的方法现在就无效了。

所以和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的对错是相对的,从这个角度上看,金融和投资更应该归属到社会学领域。

这次的课程我感觉自己获益匪浅,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到这样的课程以扩充知识面,提升自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