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

中国文人很看重“诗”。

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

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

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

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

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

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

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

进而要求人文学、社会学都得效法科学,成为科学。

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以为人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或者说认为人只是一个DNA的容器,你别以为自己了不起,性格命运、生死成败都是由早就决定好了的,人的奋斗变得徒劳,人的价值变得低廉。

正是这种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

人文、教育、环保、道德等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被不断地边缘化。

而在我们的大学里,传授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也不仅遭到功利主义自下而上的威胁,也受到专业化由上而下的威胁,而不断地边缘化。

这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是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

在这里我可以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我们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仍然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

然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科学并不能说是遵循了同样勇往直前的轨迹。

那么,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我们如何来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现代社会所谓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原始社会,按照其一定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制度,我们说人类生活仍然能够进行。

但反过来,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即使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也将会立即崩溃。

这所以说,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

人类永远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发展和寻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常讲“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我们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我们会怎样?可以说但凡一个国家强盛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内涵。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虽然有其自己的基础和美国的援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文化内涵决定的民族禀性在深层次上起的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然而,我们说任何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继承才不至于消亡。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发展理性,同时也包括培养人性。

它的任务是让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品质的人,培养我们社会所需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也就是我们国家常说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

这样一来就不能仅仅以职业出路为教育目标,或者说读书只是为了某个特殊的功利目的,比如,西方人所提倡的博雅教育,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个叫纽曼的大教育家,他在出任大学校长时便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本科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出来首先他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

纽曼这么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也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是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的人格。

这样的人格的完整对这个人来说,意味着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而我们古老的中国也早就有所谓“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或“游于艺”说法。

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

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

“射”,军事、武功方面。

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

“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

“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

“数”则指科学方面的。

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

那么,在现在社会的大学如何来培养人性呢?西方学者赫钦斯认为任何大学中应该有“永恒学科”,一是与古典语言和文学有关的学科,学习途径就是阅读古典著作。

另一类,可称为“智性课程”,主要包括文法、修辞、逻辑、数学等具有永恒内容的学科。

以上就是我们对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学科大致的一个了解。

二、唐诗中的人文精神基于以上对人文精神的大致了解,我们来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就显得不是那么空洞和深奥了。

在这里我主要就两首我们所熟知的唐诗来谈。

(一)自信心。

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那么,在我们的唐诗里,诗人是怎么来表达他们对人生归宿的思索呢?这里,我们来讲大家所熟知的一首唐诗,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说这首诗传诵千古,而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我想,正是因为诗中抒发了在登楼过程中诗人面对白日运转、河海奔流,如此辽阔而无垠的画面时,所产生的强烈进取心和不懈的追求。

在他看来所谓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攀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通常所说生命的体验有两个层次,我们客观的生理存在即身体体验;主观的心理存在即精神体验;我们的身体何在?这不是问题,我们的精神何在?我们的精神与身体同时存在吗?何以见得?可以说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困扰着人类。

我们说生活的规则是满足身体的需要,而艺术的追求则是满足精神的需要。

在我们已知的人类生活中,宗教之所以独具魅力,是因为它指向身体与精神永恒的满足。

闻一多说整个《庄子》一部书所表达的是“客子思家的哀愁”,这是什么意思?家这个字,对我们这些有家的人来说,虽然每天都在消费它,但实际上很少在意它的精神内涵——即人生的归宿。

也就是哲学家所说的寻求精神的栖居家园,生存的终极意义。

唐诗中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诗人认为个人的生命虽是稍瞬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远长的。

时空是无限,生命也是无限的。

所以,人自从离开母体以后,首先面对的便正是这一种来自于无限时空体验的自我迷惘。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我之前我是谁?在我之后谁是我?他为什么不是我?我为什么不是他?这些也许就是自然科学,数据笔记无法回答的问题了。

在这首唐诗中,正是因为登高楼的艰辛和超越感与看风景的愉悦和现实感可以把刚才我们所说到的生存的双重体验刻画得最为鲜明,从而激发人们追求永恒满足的欲望。

我们说有所待才能有所为,有所追求才能最终达到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境。

如果说大自然中所运行的万物尚且能自强不息,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能甘心搁浅,而止步不前呢?我们说唐诗中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我们说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浪漫气质是唐诗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尤其以盛唐的诗歌为典型。

诗人林庚称之为“盛唐气象”,说它们表现出了“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

这实际上就是说它们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在唐诗中我们经常能够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读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读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等等这样气势雄伟的句子,它们都在时空跨度上给我们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震撼。

我们说这种时空意识与精神气度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相互辉映,构成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时代心理。

所以,我们说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在唐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宽阔的江河湖海,也能看到比它更为宽阔的万里长空,更能看到最为宽阔的人的心灵。

唐诗让你的心情更为开阔,性情更为豁达,人生更为深刻。

从唐诗中体悟人生。

从而人们永恒的精神追求得以满足。

我们说诗是可以陶冶性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同情心。

爱心,仁者,爱人,人性人道主义精神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录·诗教》认为,“诗是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说“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方是兴也,兴便有仁的意思。

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人同情心的苏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