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画一、教材简说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
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
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
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难点是了解诗意。
二、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三、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识字。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时,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本课11个生字中,“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音,“听、声、惊”是后鼻音,“远、无”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指导学生读准。
可让学生互相认读生字、正音。
(2)在学会新偏旁“辶、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识记字形,并交流识记的方法。
以下方法供参考。
①偏旁归类。
如,“远、近、还”都有“辶”。
②换一换。
用给熟字换笔画或偏旁的方法来记,如,“天”变成“无”,“入”变成“人”,“听”变成“近”。
③编字谜。
如,“春”:“三人日下去春游”,“来”:“米上加横竖出头”。
2.写字。
指导写字,除继续巩固“撇、捺”的写法外,重点是练写“点”。
要区分短“撇”和“点”。
这四个字笔画不多,要注意笔画的位置,把字写匀称。
教师可在田字格中范写,作具体指导。
人: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
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六: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二)朗读感悟1.让学生根据记忆,说说他们看到的春天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
2.读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
如,为什么人走近了听,还是听不到水声?春天开的花,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3.表演想象,感悟诗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
明白这首诗写的是一幅山水画。
4.诗中有几对意思相反的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意思。
如,“远”和“近”意思相反,是比较而言的。
可以举例说明,如,“教室里,第一排座位离黑板近,最后一排座位离黑板远。
”“来”和“去”可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指导背诵。
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基本能背诵。
可让学生介绍自己记忆、背诵课文的方法,如,抓住“山、水、花、鸟”四个字来背诵,抓住“远”和“近”、“去”和“来”两组意思相反的词来背诵。
(三)课后练习把“我会说”中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
(四)实践活动1.从自己认识的字中找一找意思相反的,看谁找得多,记得多。
2.课外收集谜语,开展猜谜活动。
(五)教学时间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一)引发记忆,谈话导入春天有哪些景物让你们觉得很美?(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三)再读课文,引导质疑(四)朗读感悟,揭示课题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来朗读,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意,弄清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水、花、鸟,明白这是一首描写山水画的谜语诗,谜底是“画”。
2.创设情境,配上动作边表演边朗读。
如,远远地看画中的山,念第一句;贴近画侧耳听,念第二句;想象春天过去了,夏天、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但这画中的花儿还是开着的,念第三句;到画前驱赶鸟儿,念第四句。
指导背诵。
(五)巩固识字先分组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再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做游戏的形式复习要认的生字。
(六)认识反义词先找出课文中意思相反的词,再通过做“找朋友”的游戏,完成“我会说”的练习。
(七)指导写字(八)布置课外实践课外收集谜语,读读背背,看谁记得多;举行猜谜竞赛活动。
五、资料袋古诗谜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歌谣谜头戴小红帽,身穿大白袍。
走路摇摇摆,游泳稳又快。
(鹅)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雨)2 四季一、教材简说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
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
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二、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学会“、”两种笔画,认识“、、、月”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建议(一)识字写字1.识字。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可以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自己喜爱的部分可以多读几遍。
(2)本课十一个生字中,“说、是”是翘舌音,“圆”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识记字形,可先让学生学习本课的新偏旁“、、、月”,然后让学生感知本课生字的字形,并自主识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识字方法的机会。
以下识字方法供参考。
①形象识记:“叶”。
②加一加:+火=秋月+土=肚。
③比一比,记一记:让学生找一找与本课生字相像的熟字,在比较中加深记忆。
如,是—足;惊—就。
(3)教师可运用课件或折铁丝演示来教学“、”:显示“、”两个笔画,逐渐伸直成一笔,再弯曲成“、”,让学生形象感知这两个笔画均为一笔写成。
2.写字。
指导书写时,先让学生读读“七、儿、九、无”,再找找这四个字的共同笔画。
要在学生对字形有了印象的基础上指导写字。
七:可以编口诀记忆形和义:“十字一竖向右弯,它比十要少上三。
”儿:起笔为竖撇。
九:第二笔为“横折弯钩”。
无:与“天”不同,最后一笔是“”。
教师可以通过板书让学生体会“、”这两种笔画折角运笔用力的大小,提醒学生折角要写得圆润。
(二)朗读感悟1.让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课文所写的事物是每个季节有代表性的事物。
如,草芽是春天特有的,雪人是冬天特有的。
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每个季节还有哪些代表性事物,让学生认识四季,感受四季的美好。
2.熟读成诵。
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同桌对读、小组轮流读、分角色读、做动作读……通过朗读表现学生自己的感受。
如,“草芽尖尖”可读得轻细,表现出草芽的柔嫩;谷穗“鞠着躬说”,可读出谦虚的感觉;“雪人大肚子一挺”,可以做挺肚子的动作,以表现雪人顽皮的样子。
对学生的创造,教师应充分给予鼓励。
3._______“是”_______这样的句式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可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
(三)实践活动1.课前,让学生利用假日去观察秋天的景物。
课中,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说说秋季的景物。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然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
(四)教学时间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案例(一)揭示课题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四幅图上各画了什么,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1.学生初读课文,自己喜爱的内容可多读几遍,把生字读正确。
2.学习要求认读的生字,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生字,结合识字认识偏旁“月、、、”。
(三)朗读感悟1.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如,每节讲的是一个季节;这篇课文讲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课文写得很有趣。
2.在了解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3.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汇报自己课前在大自然的观察所得,展示自己的画,模仿课文来说说秋季的景物。
(),他()说:“我是秋天。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爱哪个季节,再画一幅画,把画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描绘四季的画片、儿歌等,在同学间交流。
五、资料袋四季花一月水仙清水养,二月杏花伸出墙,三月桃花红艳艳,四月杜鹃满山冈,五月牡丹笑盈盈,六月栀子戴头上,七月荷花别样红,八月桂花甜又香,九月菊花傲秋风,十月芙蓉迎寒霜,十一月山茶初开放,十二月梅花雪里香。
3 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教材简说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一个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他观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感觉自己如同在画中游览一样。
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易激起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小竹排顺流而下,“鸟儿唱,鱼儿游”,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课文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着赞美的感情。
全诗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适宜学生诵读。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二、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会写3个字,认识“、”两个笔画和“、、纟”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识字。
(1)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
十二个生字中,“中、唱、树”是翘舌音,要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绿油油”的“油”课文中注的是本音,朗读时应读第一声。
可通过认读生字卡片、同桌互读等形式巩固要认的字,并鼓励学生相互纠错正音。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时,可先学习新偏旁“、、纟”,然后让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的方法,使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提高识字能力。
如:①加一加:树=+对苗=+田②比一比:雨—两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三个字,笔画都比较少。
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发现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是三个字都有“口”这个部件,但形状不同。
要引导学生看清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口:认识新笔画“”。
防止学生把“口”写成方块。
教师可写一个方块与口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写好“口”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日:认识新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日”的两竖要直。
中:最后一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二)朗读感悟1.让学生读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
先同学之间答疑,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
可借助插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如,“竹排”,可通过看图,让学生知道“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筏子,是江南水乡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
然后演示小竹排的活动状况,让学生知道“顺水流”的意思。
又如,指导学生看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懂得“密”是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
“禾苗”是指水稻的幼苗。
“绿油油”是形容禾苗颜色浓绿,而且有光泽,说明禾苗茁壮,长势喜人。
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叫“江南鱼米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