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

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

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