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4 切实发挥政府职能, 搞好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就是公共物品生产的过程, 应 当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 制, 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政府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 1) 在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中 政 府 应 发 挥 投 资 主 体 的 作 用, 即发挥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的职能。
收稿日期: 2008- 05- 20 作者简介: 邓研华 ( 1975-) , 男, 湖南邵阳人,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政治学理论。
87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6卷
发展生态经济, 要明确政府、企业、公众等在其中 的不同角色, 政府主要起到监督、管理、规范和引导的 作用, 而企业和公众则是实施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 体。政府需要提高公众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营造 良好的社会氛围, 实现从“理性经济人”到“地球环境 经济人”的转换; 政府还要运用各种管制手段, 包括直 接管制、经济激励、自愿参与等手段协助市场发挥作 用; 同时, 运用政府自身的调控手段, 优化资源配置, 激励生态创新,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扶助、支持企业的技 术开发, 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但同时要注意 的是, 过度的行政介入只会导致开发主体结构的恶化和 开发效益的降低, 从而出现“政府失灵”的困境, “政 府要做‘裁判员’, 而不是做‘运动员’。因此, 政府能 不 管 的 , 尽 量 少 管 ”。如 果 管得 太 多 就 会 变 成 直 接 参 与 者 , 甚 至 “与 民 争 利 ”。所 以政 府 的 介 入 和 调 控 必 须 是 有条件和有原则的。政府应遵循间接干预的原则, 不直 接参与企业之间利益的分析, 而是以制定公平的企业行 为规则作为工作的主要职责。
何为政府职能, 国内行政学界可说是众说纷纭, 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主要观点如下, 有的学者认为政 府职能, 简单地说, 就是一个国家的行政体系在整个社 会 系 统 中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和 所 发 挥 的 作 用[1], 李 文 良 把 政 府职能界定为“根据社会需求, 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 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2]在 2004 年 3 月的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上, 温家宝总理指出了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四个方 面: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也就 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分为: 政治职能、发展与调控职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而 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 政府职能可以具体到 以几个方面:
2 发挥政府职能, 完善政治机制, 促进生态 文明建设
( 1) 明确政府作为社会生态环境公共物品的主要提 供者的角色, 同时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制。
政府作为生态环境的主要责任人, 是社会生态环境 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明确的政府生态责任机制是规 约政府行为的重要保障, 是促进其有效行使生态保护职 能的重要动力。“政府绩效考核具有推进我国政治体制 改革、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绩效、维护政府信誉和 形 象 、 发 挥 政 府 管 理 政 治 功 能 与 管 理 功 能 等 作 用 。 ”[3]因 此 要 建 立 绿 色 GDP 核 算 体 系 , 将 生 态 环 境 要 素 纳 入 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 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这便 是 绿 色 GDP。绿 色 GDP 是 指 绿 色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 它 是 对 GDP 指 标 的 一 种 调 整 , 是 扣 除 经 济 活 动 中 投 入 的 环
( 4) 明确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 来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 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8]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
88
第3期
邓研华: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持生态正义, 实施生态补偿。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环境资 源 时 , 要 承 担 补 偿 自 然的 责 任 。约 翰·罗 尔 斯 在 《正 义 论》 中 指 出: “财 富 和 权 力 的不 平 等 , 只 要 其 结 果 能 给 每一个人, 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 益 , 它 们 就 是 正 义 的”[9]。 “环 境 ”, 就 像 一 块 公 地 , 很 容 易 酿 成 “ 公 地 悲 剧 ”。 作 为 人 类 共 同 享 有 的 自 然 环 境 , 如何改变其“公地悲剧”的命运, 是人类面临的迫切问 题, 因此, 中央政府应该介入, 比如, 向资源耗费型产 品征税, 向能源节约提供补贴和推行产品生产标准[7]3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制度不可能是无所不包的 和万能的, 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生 态环境建设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的性质, 在投资上的效 益外溢性和产品消费上的广泛使用性、不可分割性和非 排他性, 决定了很难以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 需要 政府配置资源。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大江大河的改造、 大面积的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都需要巨额的资 金投入, 并且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如中国政府实 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等六大
1 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 促进 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由于有其天然的缺陷, 政府职能应当受到限制,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掌舵人”
而不 是 “划 桨 人 ”。只 有 当 事 实明 显 地 证 明 市 场 解 决 手 段确实比公共干预解决手段代价更高时, 才选择国家, 除此之外凡有可能, 决策就应交给个人自己, 这也是政 府经济职能演化的历史规律。在我国, 建立市场经济体 制是经济改革的目标,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机制, 政府在这一条件下的职能定位也必须仅限于“市场失 灵”的范围。我国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和实质是建立公 共服务型政府, 同时又是有限责任政府。
3 发挥政府职能, 建设生态文化
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生 态文化氛围。建设生态文明, 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积 极 参 与 。 “ 最 贴 近 环 境 而 生 活 的 人 最 了 解 环 境 ”[10]。 因 此政府各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普及生态科学知识,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 生活的各个方面, 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 识和责任意识。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确立绿色消费 观 , 通 过 绿 色 贸 易 的 “ 绿 色 市 场 ”, 推 动 对 “ 生 态 技 术”的需求, 以及“绿色生产”的发展, 从而推动生 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变革。在日常生活与 消费中, 培育节约与环保理念, 鼓励使用绿色产品。 要加大环保公众参与的宣传力度, 让每一位公民都愿 意和能够充分地履行自己的环保参与权和监督权, 调 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 生态文化氛围。
( 3) 政府应发挥生态环境建设法规规范和执行主体 的作用, 即政府要具有完善法律, 突出法治的职能。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社会公益性系统工程, 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各级政 府是实现国家职能的机构。通过参加立法和制定一系列 的法规和规章, 形成整体的法律体系来推进和进行生态 环境建设, 是政府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正如马 丁·赖 尔 所说 : 如 果 一 个 人 对 于 一 个生 态 文 明 社 会 为 自 己制定的目标是诚实的, 那么他就很难不得出如下结 论: 作为集体意志代表的国家必须在强加一系列环境与 资 源 限 制 进 程 中 担 当 一 种 积 极 的 立 法 与 执 法 功 能[6]。 一 个资源节约与规划部门将是一个必要的机构去监督那 些需要政府采取行动的措施。比如, 它将负责规划一 个特定年份内需要多少数量的一种特定矿藏, 而一个 土地利用部门将决定哪里是最好的开采地点。环境保 护和健康部保证这一活动以最小幅度影响本地和居民 的 方 式 进 行[7]21。
方式已难以为继, 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 在此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建
设生态文明。我国政府在新时期职能如何定位, 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也
是当前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总的来说, 政府在经济发展、完善政治机制、生
态文化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பைடு நூலகம்。
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其数据反映了国家的真实发 展 水 平 , 能 够 为 决 策 提 供 判 断 依 据 。绿 色 GDP 意 味 着 观念的深刻转变, 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GDP 是单纯的经济 增 长 观 念, 它 只 反 映 出 国 民 经 济 收 入总量, 它不统计环境污染, 不统计生态破坏, 绿色 GDP 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 综合性地 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包括生态环境的变 化 。”[4]各 地 区 干 部 的 政 绩 观 要 将 经 济 增 长 与 社 会 发 展 、 环 境 保 护 放 在 一 起 综 合 考 评 , 随 着 绿 色 GDP 的 研 究 和 实施, 环境的保护或破坏, 必成为考核政府、干部的一 项重要标准。
( 2) 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以增强环境治理透 明度,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手段。信息公 开是指“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 参与”[5]。环境信息公开, 承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批评 权, 通过公布相关信息, 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 对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为此, 必须进 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的软硬环境建设, 加强政府与公众、与新闻媒介之间的沟通, 并尽快建立 制度化的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 以增强透明度, 提高政 府的公信力。
第6卷 第3期 2008 年 9 月
问题探讨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unde Polytechnic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Vol. 6 No. 3 Sept. 2008
邓研华
(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