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读书报告
关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探索史与斗争史,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封闭自足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打开了国门,开始了近代史的历程。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没落,尽管封建势力在苦苦挣扎,但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被轧得粉碎。

作为一名理科生,对于历史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对它了解也只积于初中及高一所学。

想不到到了大学里还会再接触这门课程。

如果说以前只是一味地被老师强迫灌溉历史知识,那么现在我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主动了解和接受历史。

发现随着思想和观念的成熟,现在学习历史比以往的效果好的多。

这次老师布置近代史读书报告作业又有了一个机会,让我更好地了解近代史。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我阅读过的有关近代史的书籍。

首先,我想全面地了解一下近代史,查了有关书籍,发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还不错,该书作者是陈旭麓。

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数十年心血。

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

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等方方面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也来了一次“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对于史实详尽地陈述与全面的分析。

书中有大量且大篇幅的引用,避免了断章取义的可能,且选取的部分可以很好的体现当时时代作者的主要思想。

从历史文献到人物文作,其之后资料的阅读量可见一斑。

但是欠缺的却是对材料的分析。

书中多次会出现一大段文献和陈述之后,分析只有一句笼统的带有“封建”或者“阶级”等字眼的句子给带过去,不免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于对于“三层社会”的陈述与分析,尤其是对于“中等社会”做了尽可能详细的解释。

近代史上的中等社会很少有人提及,但是他们确实推动中国近代史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

从葡萄牙大炮轰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渐渐的崩坏改变。

而在这期间,中国节节后退,虽然勉强进入世界体系,但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新旧生产方式交替产生的真会阵痛只有在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之后才能解除。

……但是,这种取代过程在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完成。

”这句话精辟地从社会主义角度解释了中国近代饱受欺压的原因:封建的古代大国一下子暴露在科技先进的西方文明之下,深受几千年传统熏陶的全国上下措手不及。

在外国资本强行突入中国社会的同时,长远的古代文明而遗留下的遗产却遭人嫉恨和觊觎。

为了保障本国的利益,西方国家改用鸦片输入的形式扭转贸易逆差,却造成了中国大地的生灵涂炭。

生产方式的冲突唤醒了一部分原来受传统教育的治世大臣,但是千万年的儒家思想却不敢推翻作为“准则”的祖先的制度,且心急气躁,仅限于设备上不完整的西化造成了甲午战的惨败。

输给曾经的藩属国深深刺激了
国民之心,受洋务派影响更多从小接触西洋文学的读书人们开始追寻从制度上改变的道路,却受到顽固统治者的抵制。

两次农民的起义都已失败告终,最后站出来的还是“中等社会”中的革命派,对朝廷的失望让他们认为武力推翻政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全国上下也不再安定,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国民党当权,却又被袁世凯复辟。

但是帝制已经不再是适行于中国的体制,被推翻之后,中国大陆又进入了军阀统治。

同时,陈旭麓也提出,国民革命党最后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没有看到在第三阶层(农民,工人,小工商人)身上看到解放的希望。

总之,我们社会的新陈代谢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和替换,终其原因,这都是历史的选择。

从1840到1949这110年的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太多心酸的往事,去除感情,冷静分析和思考,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先锋的抗争与选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通过对百年社会新陈代谢的勾画,陈旭麓先生把我们带回到了百年前的中国社会,用更清晰视野和更清醒的头脑来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

在中国近现代史潮流中不得不提的一个政治领袖——蒋介石。

以前对于他的了解还很模糊,读过的书都是官方教材。

现在想借这次机会再客观正确地认识一下他,于是,我读了布赖恩·克罗泽撰写的《蒋介石传》。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

作者布赖恩·克罗泽在书中评价“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

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1924年蒋介石果然是个了不起的人,孙中山当时建立的广州国民政府其实是被南方各地军阀用来利用的一个工具,当时这个政府没有军事力量,又没经济实力,西方国家并不承认这个政府,而更愿意承认北洋军阀,在这种逆境下蒋介石毫不畏惧,他在1921年前后曾向孙中山提过许多建议,建议其脱离陈炯明,并且北伐,但孙文当时并没有听从,以至1922年被迫逃离广州。

在之后的日子里,国民政府一直未形成一支军队,直到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他才崭露头角。

从此,他走上了一条政治不归路,他终究要占据一个立场,这个宁波奉化人想一生都想统一中国,然而他却败在了日本人和毛泽东的手上,这就是蒋介石,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克罗泽按照时间顺序分为24章记叙了蒋介石的一生:1911年加入革命,但是籍籍无名。

1926年39岁翻云覆雨,可以颠倒中国。

1938年51岁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统帅”。

1949年黯然离开大陆,成为孤岛的岛主。

1975年逝世,悲剧落幕,曲终人散。

鉴于这是一场悲剧,在每一章里都会谈到蒋介石的悲剧性格如何让他从无名之辈攀登上权力的顶峰,而他不断犯下的错误又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他的胜利基础,最终使得他的一生以失败收场。

克罗泽分了三条主线来谈这些致命错误:首先是蒋介石在幼年时缺少教育,造就了后来他成为保守主义的革命者这一扭曲而奇特的现象。

同时,也因此形成了他在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喜欢用强力来实现自己的权威,头脑简单。

其次是在意识形态上落后,他根本不知道中国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在于农民,不懂得争取他们的支持,也不懂得笼络知识阶层。

推行了多年的“新生活运动”根本得不到任何响应,国民也并不理解。

最后是个人水准,蒋介石作为政治家来说,精于战术而非战略。

他擅长各种权谋法术,自我宣传,但是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布局。

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也有相同的问题,并造成了战争的失败。

在所有的这些错误之上,他最大的个人悲剧大概是和毛泽东处在了同一个时代。

然而蒋介石有自己突出的贡献和自己不可磨灭的功绩。

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

推行经济政策,富国强民。

大力推广
文化教育事业。

在内忧外患,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稳固了边疆,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避免了国家分裂。

以中华民族领袖的身份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并派四十余万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为缅甸独立解放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夺回我国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完整。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蒋介石的悲剧依然有借鉴意义。

一个人具有坚定的意志,严格的自律,灵活的手腕,甚至是领袖的气质,其成败依然在一线之间。

读克罗泽的《蒋介石传》并非只是为了了解历史,而是为了理解历史会如何成就一个有缺陷的人,然后又如何把他的一切最终夺走,而对于他本人来说,又是如何被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所限制,对于最后的衰败有感于心,却始终无能为力。

读完以上两部书,我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

当代大学生更是要为后者做出不懈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