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
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
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
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
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
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
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
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
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
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
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窗扇是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开窗的形式和大小会影响室内空气流通、采光及保温隔热,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开窗因气候而异。
关中地区因为气候寒冷,主要考虑冬季防寒,对空气流通要求不高,开窗通常为“三封
一敞”,即东、北、西三面不开窗,只在南面开窗和开门。
关中民居宽敞的院落吸纳了充足的日照,为了使室内能收纳更多的阳光,建筑南向的窗面积都很大。
但同时也要兼顾保温,窗多为双层,以增强其保温性能。
中国木构民居屋面皆是按檩、椽、望板的承重层加保温层、防水层的构造处理。
屋顶出檐深度和当地的降雨、日照条件有很大关系。
北方地区日照条件不佳且降雨量少,一般只在正房设檐廊或不设檐廊以充分吸收阳光。
屋顶作为维护结构也需要保温隔热措施。
关中民居屋顶主要考虑保温作用,屋顶厚度可达20cm,室内多设有吊顶顶棚,形成空气防寒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