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0年代文学思潮

90年代文学思潮








3.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新历史主义: 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共同理论纲领的学术流派, 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公认的尚不确定的概念。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 1982年在《文类》杂志的前言中,打出“新历 史主义”的旗号。 海登·怀特: 《元历史》《话语转喻学》《形式之内容》 观点:历史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 “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虚构”, 从而把“史学”变成了“诗学”。
关注人文精神及其文化思潮


一、人文精神讨论
引发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原因: 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世俗化,商品化加深,物
欲主义盛行,社会道德滑坡,责任感萎缩。

二是1990年代以来知识界、学术界格外沉闷,人文科学 研究不景气。

三是文学失血走向平庸,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意识丧失。

l993年, 1993王蒙《躲避崇高》引发讨论
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
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代表作:
萨义德《东方学》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主要文学思潮 1.新写实主义思潮(80年代小说中已讲过) 2.新生代文学思潮: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作家的个性主要表现在 对于日常经验的强调和对于私人性叙事风格的追 求;其小说的独特性和个人性表现在对于存在的 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版图的体认、言说和绘制。 其一,经验表现域的拓展与存在可能性的挖掘。 其二,哲学化主题的生命性。 其三,后现代特征表现在:对人的欲望化解构和 对启蒙叙事的解构,美学风格上的后现代性。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对古典人文情怀的呼唤;
二是对道德人格的现代思索;
三是对精神、理想、信仰的坚持;
四是对终极、灵魂和宗教情感的呵护。


2.本土文化论:
又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或新保守主义。是对一
直占据中国近现代文化主导地位的激进主义文
化思潮的质疑、反思和清理。

本土文化论又发端于海外新儒家思想。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
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
排斥现代性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
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
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
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 和发展。

讨论的主要文章: 《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人文精神 寻踪》《道统、学统与政统》《我们需要怎样的
人文精神》《危机?进步?》《人文关怀:一种
知识与叙事》《诗人,你为甚么不愤怒》《选择
的自由与文化态势》《人文精神偶感》

分歧的实质与原因:
1.价值多元化的表征;
2.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理解。

2、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 问题,理论界与批评界的看法颇多分歧,争论的 焦点主要有: ①当代中国文学是否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问题。 ②如果承认当代中国文学不同程度受到西方后现 代文化的影响,那么对此接受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③面对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及文学现象, 如何正确看待它?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 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 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 范内容。后现代主义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所 有方面。

现代主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一、女性主义理论 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女性在 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 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主义理论的奠基作品:
彼森《女性之城》、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 辩护》、 沃尔芙《自己的一间屋》、波伏娃《第二性》、 弗里丹《女性的神话》、米利特《性政治》、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 。
3.崇尚所谓“零度写作”。
4.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
三种文学形态并存的格局
一、主流文学 1、主流文学是表达国家意志和正统意识形态的 文学。它的主要特征是突出党的领导,弘扬革命 传统,在此前提下倡导“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关注现实生活。近年来入选“五个一”工程的文 学艺术作品,集中表现了“主旋律”的文化取向, 它通过主流媒体的强势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与“一体化文学”时代相比,这一领域出现了前 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 也提倡文学艺术创作的“多样化”。 2、这类作品不同程度地存在艺术形式陈旧、叙事 模式僵硬、题材狭窄、风格刻板等缺陷。
“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外来词,与“人文科学”、
“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都是同一个词。但
内涵不同。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以人为
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
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

而王蒙等人从世俗立场来理解人文精神。

相关文化思潮


1.道德理想主义:
作家张承志和张炜90年代提倡
在这一时期依托国家媒体、文学奖等官方媒介 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文学,依托专业期刊、 高等教育等专业媒介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学,依 托图书市场、新型网络等各大媒介的消费市场 中的大众通俗文学,这三种文学形态各显神通。 它们各自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并构成复杂的 对话关系。 二、多元化文学思潮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1、1998年北京大学召开“后现代主义与中国 当代”当代研讨会。
90年代文学思潮
多元化文学思潮的兴起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多元化文学思潮兴起
1、“政治化文学思潮”时期,文学“一体化”的形态 是其主要表征,单一的政治化声音成为主导,其中尽 管也有某些带有“异端”色彩的声音,但都是主流文 学观所批判的对象。 2、“新启蒙文学思潮”时期,文学力求突破“一体化” 局面,恢复文学的自主性,并与“政治化文学思潮” 构成一种“二元对峙”的争鸣局势。 3、“多元化文学思潮”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型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不仅体现在文学形式上的多 样化,更重要的是与社会结构转型相配套的各种文学 生产与传播空间的出现。
②面对“现代化”背景下的道德和文化危机,究 竟是五四激进知识分子所认为的,是传统文化腐 朽的结果,还是保守主义所认为的,是传统文化 被毁之后的结果?究竟是“新启蒙思潮”所认为 的,是计划经济导致的结果,还是当代激进思潮 所认为的是市场经济导致的结果? ③为寻求“普遍意义”而焦虑的知识分子及精英 文学,如果不想盲目卷入这个大众化的潮流,就 只能在持久的对抗中自我确认和坚守。
二、精英文学 1、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文学从传统 政治文化中突围出来,随即又遭遇到商品经济 与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冲击。精英文学与主 流文学尽管有矛盾,但在教育大众这一点上是 一致的,只不过教育和启蒙的目的不尽相同, 主旋律的目的在于激发大众为现实的政治目标 奋斗,比如“四个现代化”。而精英文学的目 的在于“人的觉醒”和“人的现代化”。 2、进入90年代,精英文学面临困境,主要体现 在: ①究竟是知识分子“启蒙”大众,还是大众“启 蒙”知识分子?

1921年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标志现代新儒学诞生

新儒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1)崇儒尊孔、谋求儒学之现代复兴的基本理 论立场。


(2)民族文化本位的基本理论立足点。
(3)援西入儒的学理路数。


(4)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
(5)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内
在统一。

3.后殖民理论:“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 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 “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


格里尔《女太监》
三、大众文学 1、新中国文学传统中,文学的娱乐功能一直不受重视。 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从港台引进的通俗的、消闲的 文学作品开始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的青年和市民中流 传。 2、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开设了金庸小说的专题课 程,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 3、国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也开始大量播放娱乐性的电 视节目。消费性通俗文艺已经开始被知识界和国家意识 形态部分接受。 4、1993年的“陕军东征”,是大陆文学第一次以商品 形态征服读者的典型例证。 5、文学商品化,既消解了文学的政治热情,也消解了文 学的启蒙热情,往往导致文学原有的基本特征,如创造 性、批判性、审美性、价值和意义指向等的忽视。
“新生代”小说家叙事方式的“个人化”倾向。创作中的 “个人化”倾向最具代表的是一批女性作家,如林白、 陈染、海男、徐小斌、徐坤等。这一类作家的写作摒弃 国家主义、启蒙主义的宏大话题,关注私人经验的表达, 关注个人感情的遭遇,关注女性命运,乃至个人梦幻和 梦想。这种写作方法,一方面可以从女性主义文学的心 理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精英文学从社会领域退却到个 人经验领域的角度分析。还有一批更年轻的作家,如魏 薇、戴来、赵波、金仁顺、周洁茹等,他们的创作也带 有“私人化”的痕迹,但也带有一定的“消费符号”的 色彩。
王晓明等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

认为当前文学已出现危机,它“不仅标志着公众文化素养 的下降,更标志着整整几代人文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 学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危机”。 认为当前文学危机的表现有两种: 一是媚俗,如王朔; 一是自娱,如张艺谋 。


呼吁作家进行“灵魂救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