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言特色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理论,不仅使词的内容扩大丰富,表现了广阔的生活天地,而且诗、词、辞赋、散文、书信、语录等文种体裁的语言特点三、语言特色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理论,不仅使词的内容扩大丰富,表现了广阔的生活天地,而且诗、词、辞赋、散文、书信、语录等文种体裁的语言特点也融入词中。
“以诗为词”体现了苏轼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突破了词受音乐束缚的传统模式。
所以说苏轼词的语言表现为很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具体来说,首先苏轼婉约词的语言极为洗练、凝重。
苏轼婉约词多选用一些凄凉哀婉的词语,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缺、幽、孤、惊、恨、寂寞、冷”这些词的选用,已为整篇词作的感情定下了基调,真挚细腻地点化出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孤坟、凄凉、泪、断肠。
”把作者对亡妻的那种思念用这些悲凉的字眼表现得至真至切。
词人与亡妻不仅生死隔绝十年,而且又相隔千里之遥,因而无法对话,诉说郁积心头的悲伤。
极写死别后词人与亡妻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悲伤凄凉。
“凄凉”写出相思怀念的深切;“孤坟”隔绝遥远,流露出词人的悲愤。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中的“悄、凉、孤、清,”“悄”写美人幽居的环境,烘托她的幽独。
“孤”写美人乘凉后的睡态。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中的“晚风、清、初寒、残灯、荧荧”,等等。
总之,仕途坎坷失意,致使苏轼善于选择孤苦凄清的文字,书写内心的寂寞失落。
苏轼的婉约词中,动词的运用也颇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如《洞仙歌》(冰肌玉骨)中“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一个“偷”字,说明时光在人不知不觉时已悄然流逝,带有无限哀怨之情。
《蝶恋花》(花褪残红)中“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绕”字勾画出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的境界,甚为逼真、美丽;《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一“抛”,似无情,一“傍”却有思。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中“欲寄相似千点泪,流不利,楚江东。
”一个“寄”字,道出了词人虽远离徐州,却深切怀念的深情。
苏轼婉约词中的虚词运用得也很恰切。
如《沁园春》(情若连环)中的“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连用两个虚词“也”领起,铺排叙说出相思的程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连用三个虚词,笔势摇曳跌宕,愈见感情真挚。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中的“既相逢,却匆匆,一“既”一“却”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 ``这些虚词的运用,对词作者抒发情感,起到了独特的辅助作用。
评论词作的语言,也不该忽视词中的价句。
有一些词人的词作,仅仅有一两句非常生动形象的句子,就增强了词的价值。
苏轼的婉约词中这样的句子很多。
如“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概上所述,苏轼婉约词的风格可以用“幽、洁、真、切”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幽”是因为苏轼婉约词中环境幽俏冷静、结构回环幽致、感情深挚幽婉,所谓“洁”是因为其作品所塑造的形象高洁贞静,寓于词中的感情纯洁淳厚;所谓“真”是由于苏轼婉约词抒发的都是真性情,毫无矫情,所谓“切”是指苏轼寓于词中的感情至深至浓。
在语言上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这也很针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她主张词应分五言、六律、清浊、轻重、铺叙、典雅,一句话词要严守“协音律”,应提高“气格”“主情致”“尚故实”的笔法,基于此点,李清照的在词在语言上明白如话而又流转如珠,富于声韵美。
她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
往往寥寥几笔,就能极概括、准确、贴切地壮难壮之景,达难达之情。
譬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如梦令》词,仅仅用“绿肥红瘦”四个最普通的字,就能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晚春时节经过一夜风雨吹打后叶茂花少的景物图,并深深地表达出少女惜春伤势的微妙情感。
李清照语言艺术的成熟,还表现在她的锤炼而不见痕迹。
譬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剪梅》词中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这里,语言清新流畅,音节优美圆转,句式属对工整,应该说是经过一番锤炼推敲的。
但现在我们读着却只见自然,不见工巧,只见清新,不见雕饰。
可以说李清照运用和创造文学语言的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娴熟程度。
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更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富于声韵美。
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要数《声声慢》了。
词的一开始连下十四个叠字,一气贯下,后面还有“点点滴滴”四个叠字与之相接。
这些叠字所造成的强烈的音乐效果,真可谓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历来文人所欣赏。
然而李清照却信手拈来,毫无堆砌斧凿之痕迹。
另外,李清照词的语言成就还表现在运用口语上。
她非常注意吸取和提炼民间口语入词。
如《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行香子》中的“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等等句子。
都是成功运用口语入词的范例。
口语的运用,使她的词呈现出一种朴素的新鲜的色彩。
在语言上,苏轼和李清照都可谓是语言大家,虽然在语言的运用上他们有所区别,苏轼“以诗为词”,与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是相对立的,但是他们在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上都很精妙和独到。
苏轼的语言极为洗练、凝重、生动形象,李清照用词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她的词里格外注意音律美,她觉得词只有赋予音律美才能成为真正的词,否则就与诗相同了。
李清照在语言的运用上,口语的运用也是相当的成功,她能把看起来最平常不过的字眼运用的及至、高超。
他们在语言的运用上可以说各有千秋,各有妙处。
苏轼和李清照同是婉约词的大家,由于性别的不同,经历的各异,作品也是各具特色。
同是塑造女性形象,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丰富多样,包括自己的爱妻、小妾、歌妓、舞妓、贵妇、少女等等。
清照的女性形象相对单一,一般都是大家闺秀,她们活泼、热情、具有知性的气质。
因为苏轼是一位男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苏轼能够接触到很多女性,所以题材广泛是他的写作特征。
清照是位长在名门的大家闺秀,她笔下的女性几乎都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题材虽单一,但是描写细致生动,把一类女性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表现手法上,苏轼典型的手法比兴,是因为他本身是仕途中人,托物言志是我国古代一些文人惯用的表现手法,苏轼也是如此。
他们借一些高雅、明洁的女性表现自己高洁的理想和政治情怀。
而作为女性的清照她作为女性的代表,她所关注的大都是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周围的环境,所以她们只须用自己的眼睛把自己所看到的描绘出来。
白描就成为其惯用的手法。
在语言上,苏轼为了体现自己对词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以诗为词”,在语言和题材上则要大胆的创新,而清照以女性的审美角度,提出对词原有音律的重视态度。
认为只有音律的东西才能体现词美丽婉约的本质。
这是因为苏轼是出仕的文人,他提出的“以诗为词”体现了他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这与他的政治理想也是有一定联系的,一些文人也是借他们的文学思想来体现政治理想。
而作为长居深闺的清照她的文学理想是纯粹的,完全代表着她的主观理解,所以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李清照的文学理想是纯文学的,而苏轼的文学理想则或多或少代表了他的政治思想。
这是她们在婉约词上最大的不同。
也融入词中。
“以诗为词”体现了苏轼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突破了词受音乐束缚的传统模式。
所以说苏轼词的语言表现为很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具体来说,首先苏轼婉约词的语言极为洗练、凝重。
苏轼婉约词多选用一些凄凉哀婉的词语,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缺、幽、孤、惊、恨、寂寞、冷”这些词的选用,已为整篇词作的感情定下了基调,真挚细腻地点化出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孤坟、凄凉、泪、断肠。
”把作者对亡妻的那种思念用这些悲凉的字眼表现得至真至切。
词人与亡妻不仅生死隔绝十年,而且又相隔千里之遥,因而无法对话,诉说郁积心头的悲伤。
极写死别后词人与亡妻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悲伤凄凉。
“凄凉”写出相思怀念的深切;“孤坟”隔绝遥远,流露出词人的悲愤。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中的“悄、凉、孤、清,”“悄”写美人幽居的环境,烘托她的幽独。
“孤”写美人乘凉后的睡态。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中的“晚风、清、初寒、残灯、荧荧”,等等。
总之,仕途坎坷失意,致使苏轼善于选择孤苦凄清的文字,书写内心的寂寞失落。
苏轼的婉约词中,动词的运用也颇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如《洞仙歌》(冰肌玉骨)中“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一个“偷”字,说明时光在人不知不觉时已悄然流逝,带有无限哀怨之情。
《蝶恋花》(花褪残红)中“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绕”字勾画出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的境界,甚为逼真、美丽;《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一“抛”,似无情,一“傍”却有思。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中“欲寄相似千点泪,流不利,楚江东。
”一个“寄”字,道出了词人虽远离徐州,却深切怀念的深情。
苏轼婉约词中的虚词运用得也很恰切。
如《沁园春》(情若连环)中的“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连用两个虚词“也”领起,铺排叙说出相思的程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连用三个虚词,笔势摇曳跌宕,愈见感情真挚。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中的“既相逢,却匆匆,一“既”一“却”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 ``这些虚词的运用,对词作者抒发情感,起到了独特的辅助作用。
评论词作的语言,也不该忽视词中的价句。
有一些词人的词作,仅仅有一两句非常生动形象的句子,就增强了词的价值。
苏轼的婉约词中这样的句子很多。
如“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概上所述,苏轼婉约词的风格可以用“幽、洁、真、切”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幽”是因为苏轼婉约词中环境幽俏冷静、结构回环幽致、感情深挚幽婉,所谓“洁”是因为其作品所塑造的形象高洁贞静,寓于词中的感情纯洁淳厚;所谓“真”是由于苏轼婉约词抒发的都是真性情,毫无矫情,所谓“切”是指苏轼寓于词中的感情至深至浓。
在语言上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这也很针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她主张词应分五言、六律、清浊、轻重、铺叙、典雅,一句话词要严守“协音律”,应提高“气格”“主情致”“尚故实”的笔法,基于此点,李清照的在词在语言上明白如话而又流转如珠,富于声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