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汇总.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汇总.


特点: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是“电—化学— 电”的过程,是单向传递。
神经末梢AP引起递质释放关键是Ca2+内流 引起终板电位的关键是Ach与受体结合, 导致Na+内流 终板电位是局部兴奋。无“全或无”特征, 其大小与接头前膜释放Ach量成正比。
二、肌原纤维的超微结构
一块骨骼肌是由许多束 肌纤维排列构成 一束肌纤维是由许多条 肌纤维排列构成 A带 I带 暗带 明带 一条肌纤维里有许多条 肌原纤维整齐排列
A带
暗带
H线
一条肌原纤维是由粗、 细肌丝排列形成的
肌节
肌节
肌原纤维模式
10
(二)肌管系统
• 。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Ⅰ 带)及暗带(A带)。 • 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暗带中 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H线的中部有 一M线。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 线。两个z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
原肌凝蛋白:阻止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位阻效应)
肌钙蛋白:结合Ca2+,调控肌动蛋白分子 与横桥的结合(调节蛋白)
1、粗肌丝:肌球蛋白(myosin,肌凝蛋白)
粗肌丝由大量肌球蛋白分子有序排列而成
横桥的功能:
A.能与ATP结合 B.具有ATP酶活性,可分解ATP供能
C.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可逆性结合、扭动, 肌节缩短
(二)肌管系统
横管:T管 传导肌膜AP
纵管:L管 终池( L管两端膨大部分)富含Ca2+ 三联管:每一横管和其两侧纵管终池。是 耦联肌细胞膜AP和肌细胞收缩的 关键结构。
• 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肌丝滑行学说
(一) 肌丝分子组成
粗肌丝(肌球蛋白—收缩蛋白)
细肌丝:
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启动收缩过程(收缩蛋白)
兴 奋 - 收 缩 耦 联 过 程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 终池钙通道开放,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原肌凝蛋白位移, 暴露肌动蛋白横桥结合位点 ↓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 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 Ca2+被泵回肌浆网,Ca2+与肌钙蛋白脱离 ↓ 原肌凝蛋白复位,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 ↓ 肌小节恢复静息长度,肌肉舒张
myron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吴春生 1
学习目标
1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2
理解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
3
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4
2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结构
接头前膜
接头质及其受体:
递质:Ach(接头前膜释放) Ach受体:N2受体(烟碱样) (位于接头后膜)
2、细肌丝: 肌钙蛋白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A.肌动蛋白(actin,肌纤蛋白)
B.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原肌疑蛋白)
C.肌钙蛋白(troponin): ①C亚单位:与Ca2+结合 ②T亚单位: ③ I 亚单位:
横桥周期——肌肉收缩分子机制
肌丝滑动过程
• 。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Ⅰ 带)及暗带(A带)。 • 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暗带中 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H线的中部有 一M线。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 线。两个z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
主动张力
肌肉初长度
前负荷增加:主动 张力在一定范围内 随之增加,超过一 定范围张力下降。
收缩力增强 长度—张力曲线向 左上位移
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的张力—速度关系曲线
缩 短 速 度 V
最大缩短速度V0
收缩力增强
后负荷越小,肌肉产生 大 大 最大张力的张力越小,而缩短速 P0 度越快 慢 收缩力增强:张力— 后负荷(主动张力) 速度曲线右上移位


1、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2、肌丝分子结构
3、兴奋-收缩耦联
4、肌肉收缩形式和影响因素
myron
Thank You!
36
(三)兴奋-收缩耦联
1、结构基础 —— 肌管系统(三联管)
2、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① 肌膜AP经T管扩布至肌细胞深部 ② 三联管信息传递,终池释放Ca2+进入胞浆 ③ 胞浆【Ca2+】↑促使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并 引发肌肉收缩 ④ 肌浆网将Ca2+泵回终池,胞浆【Ca2+】↓, 肌肉舒张。 Ca2+中介因子(或关键物质)
收 缩 过 程
舒 张 过 程
Ca2+是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的信号分子,又是兴奋-收缩耦联的
启动因子和耦联因子,是肌肉收缩产
生的关键。
运动神经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肌膜AP传导和三联管处信息传递 兴奋-收缩耦联(收缩和舒张步骤)
四、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一) 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都属于强直收缩。
五、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1、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
前负荷大小常用初长度表示
2、后负荷——肌肉收缩后承受的负荷 3、肌肉的收缩性
肌肉固有收缩能力,与肌肉本身功能 状态有关,与前、后负荷无关。取决于兴 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浆内Ca2+水平和肌 球蛋白ATP酶活性。
张 最适初长时主动张力最大 力
5
(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AP传至末梢 ↓ 神经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 ↓ 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内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Ach与终板膜N2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 ↓ 终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 产生终板电位(EPP) ↓ EPP使附近肌膜去极化达TP,引起肌膜AP
1、等长收缩: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 收缩阻力≥收缩力时出现 2、等张收缩:收缩时长度缩短,张力不变 收缩阻力<收缩力出现 人运动时肌肉收缩多为混合式,但必定 是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
(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1、单收缩
2、强直收缩
• 正常人由于运动神经传到骨骼
肌的兴奋冲动都是快速连续的 过程,因此体内骨骼肌的收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