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二年级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小学二年级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小学二年级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重阳节诗句】
1、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重阳阻雨》
2、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

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旅中过重阳》
4、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5、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妙信《九日酬诸子》
6、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

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7、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8、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9、六曲屏山和梦遥。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0、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重阳节的习俗】
1、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2、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着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

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3、佩茱萸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喝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

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5、吃重阳糕
重阳节吃糕的风俗始于东汉,《西京杂记》说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后,其使女贾佩兰离开皇宫,宫中每年九月九日吃重阳糕的风俗传至民间。

“糕”、“高”象征成事皆高,“吃糕”也就被赋予“登高”的含义了。

【重阳节的名言】
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司空图《重阳山居》
3、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辛弃疾《踏莎行》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
5、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李煜《谢新恩》
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
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7、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王昌龄《九日登高》
8、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9、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

露乍冷,寒将报。

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

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

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

樽在眼,从谁倒。

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

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

——李之仪《千秋岁》
10、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梧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