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四章1.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
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
下列关系中较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A.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C.互利共生关系D.寄生关系解析: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C2.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题干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
而④是灌木群落形成后的特点。
答案:A3.(2012年三亚一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而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答案:B4.(2013年济南一模)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解析: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群落的过程。
因演替的起点不同而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要发生变化,故种群基因频率也要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均产生影响。
答案:B5.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的某种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垂直分布有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有关D.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解析:竹林中的某种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描述的是种群,而垂直结构是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
答案:A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C.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解析: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受光照影响,而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受食物影响。
根据群落的垂直结构,为了让不同的植物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应该合理套种。
答案:C7.(2012年杭州学军中学模拟)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但不明显。
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容易形成森林。
答案:C8.如图是11种昆虫A~K的栖息环境特性(Y轴)与寄主植物(X轴)的关系图,图中Y 轴中点连线(虚线)表示对栖息环境无所偏好。
根据图中的关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取食山柑科的昆虫主要是生活在潮湿环境,偏好阳光充足的环境的昆虫有两种B.仅两种昆虫可能同时以山柑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为食C.昆虫G较H对栖息的环境要求高,昆虫H较昆虫G食物种类多,有食物的季节也较长D.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昆虫种类比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花序的少解析:取食山柑科的昆虫有H、J、K,其中J、K主要是生活在潮湿环境,而H的生存环境较广泛;偏好阳光充足的环境的昆虫是G,故A项错。
同时以山柑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为食的生物有J、H两种,B项正确。
昆虫G生活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且只以十字花科的花序为食,对栖息的环境要求较高;昆虫H可以十字花科和山柑科植物为食,食物种类多,既可食十字花科的新叶也可食成熟叶,有食物的季节较长;综上分析,C项正确。
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昆虫有H、I、J,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花序的昆虫有A、B、C、D、F、G,故D项正确。
答案:A9.(2012年广州六校联考)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答案:D10.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解析: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答案:B11.(探究创新题)某草原主要的食草动物是一种食物性非常广的兔,这种兔喜欢捕食草原上的优势草。
如图表示兔与这个草原中草类种数的关系,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B之间,随着兔密度的增加,草类种数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兔把竞争力________的植物种吃掉,可以使竞争力________的种生存,所以草类种数提高。
(2)B~C之间,草类种数随着兔密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兔喜食的草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________出现A~B这段曲线。
(填“会”或“不会”)(4)生态位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位相似的生物,会发生下列哪种关系()A.竞争B.捕食C.寄生D.互利共生(5)对于每一种生物来说,它周围的一切属于它的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无机环境。
下列不属于一只兔的生活环境的是()A.草B.其他的兔C.兔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D.狼解析:优势草被捕食,其他的草类能够生长。
如果兔的数量太多,优势种满足不了需要,一些其他的草类便遭到捕食,草的种类下降。
答案:(1)强弱(2)兔密度过大时,喜食的优势草相对缺乏,必须采食其他非优势草,造成草类种数减少(3)不会(4)A(5)C12.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3)请在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下图是1963~200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的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该地区生物群落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所以为次生演替。
从光能的截获率可以看出,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绘图时要注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即可。
通过分析柱状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
对于植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同时还要关注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答案:(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3)提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如图:(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相对稳定(5)样方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层)13.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 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
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